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的深度結合
中國文聯十一大和中國作協十大的召開,是全國文藝界和文學界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更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無論是從文藝理論上還是藝術實踐上,都為我們取得創造出不負時代的新業績、新高峰注滿了動力。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歷史地落在了我們肩上。
在一個民族的文化之中,最能鮮明形象地展現民族精神的便是文藝。中國文藝有悠久的傳統,也有生機勃勃的當代形態。在我們黨走過了一百年的偉大歷程、又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的歷史時刻,我們的坐標定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上。我們的文藝理論、創作實踐,都應該是內在地、深層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時代特色。正如總書記在開幕式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我們生活在當下,奮斗在民族復興的事業中,我們的理論建設和文藝創造,都離不開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更離不開時代的脈搏呼吸。
作為一個文藝理論工作者,我認為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講話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這里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一脈相承的發展。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關于“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概念,這次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不僅重申了“中華美學精神”,而且還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結合在一起,成為指導當前文藝創作的美學指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正式提出了“中華美學精神”這一重要美學概念,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這段重要論述揭示了“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要義,三個“講求”,最集中地呈現了中華美學精神的精髓。筆者曾經將這三個“講求”解讀為“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審美運思的獨特方式”;“言簡意賅、凝練節制:審美表現的獨特方式”;“形神兼備、意境深遠:作品存在的獨特方式”。現在總書記明確提出“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美學命題!中華美學精神來源于歷史深處,但它并非是封閉的、僵死的,反倒是活生生的,流淌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中、文化生活中,即便是在當下也煥發著神采。能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美學精神,關系到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問題。“中華美學精神”不僅屬于歷史,也屬于今天。強調“中華美學精神”,當然是強調中華文化之魂,正如總書記所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而在文藝和文化之間的聯結,正是美學精神。
發展繁榮我國的文藝事業,離不開中華美學精神這個根源;而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非抽象的理論玄思,而是要落實貫徹在具體的藝術創作之中。中華美學精神有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基礎,幾千年來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之中了,如先秦儒家的“盡善盡美”、玄學的“言不盡意”、宋代理學的“萬物一體”等,都鐫刻在人們的審美思維之中。當然,美學精神不僅表現在文藝方面,也表現在其他很多方面,如工業設計、園林規劃等等。而在文藝創作中,無疑是最為集中、最為典型的。中華美學精神要與當代審美追求貫通起來,這是對文藝工作者的一個基本素養要求。不懂得、不理解中華美學精神,就不會在文藝創作中體現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氣質,缺少民族文化之根,或是生吞活剝西方的東西,弄成了“四不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反之,如果只是空談“中華美學精神”,將其僅僅作為理論研究的對象,與現實的文化生活和文藝創作割裂開來,也就失去了它的本來意義。
那么,“當代審美追求”又當何指?嘗試著理解一下。筆者以為,“當代審美追求”是指將當代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審美標準融為一體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民族特色。“當代審美追求”是與“中華美學精神”息息相關的,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體現;而“中華美學精神”是“當代審美追求”的內蘊與根系。如果“中華美學精神”不能體現于“當代審美追求”的諸多要素中,不能“活”在當下的審美生活中,就是僵硬的、無生氣的;而“當代審美追求”如果離開了“中華美學精神”,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代審美追求應該包含著當代性、人民性和當代審美體驗性。當代性是指在當下社會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體現在個體身上的文化品格。人民性則是當今時代的人民屬性。“人民性”的概念應是具有鮮明的歷史感的。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民性”,與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所說的“人民”,既有延續,又有變化。總書記從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到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一再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也是當代社會中的“人民”。因此,“當代審美追求”中必然有著人民性的內涵。在本次講話中,總書記又明確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這也是“當代審美追求”的主要內涵之一。所謂當代審美體驗,是指在當今高科技、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與傳統審美體驗所不同的新審美體驗,如“沉浸”式的體驗。總書記在本次講話中談到“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這是我們在研究美學問題時必然面對的現實,也是當代審美追求的重要內涵。僅有當代審美追求,而缺少中華美學精神作為根基和動力,我們的文藝創作很難有厚重的內涵和中華民族的氣派。而孤立地把“中華美學精神”作為一個理論問題加以思辨性研究,而不能將它與中國人的當代審美追求聯系起來、貫穿起來理解與闡釋,這種研究也是缺乏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的。
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的結合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命題,需要我們的深刻理解,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對于當代的文藝創作,對于“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美學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