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現狀觀察之十:繼往開來展宏圖
今天是觀察筆記的最后一篇,重點是暢想一下戲曲的未來。這之前,我們討論過戲曲的地位、形勢、題材、程式、流派、人才、市場、繼承創新和樣板戲回望等等,既感其悠久、嘉其輝煌,嘆其低迷、憂其式微,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更有美好的期冀與希望!唯感傷潮起潮落、歲月如梭,往事如煙久矣!然樂觀也好,悲觀也罷,作為局外人我們只不過敲敲邊鼓而已,還是那句話,真正掌握戲曲命運者還在戲曲界自身。
中國戲曲是號稱與印度梵劇、古希臘戲劇并列的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之一,也是目前世間僅存的古老戲曲品種。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基因與文化記憶,凝結其間,浸潤其中。在鏗鏘的鼓點和不絕的弦音里,飛揚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激情與夢想,散發出民族藝術綿延不絕的氣息與芳香。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戲曲似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陷入艱難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視而不見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是任其隨波逐流、自生自滅,還是尋覓良策、開辟新路,成為擺在世人面前不容躲避的歷史課題。如果這一承傳著民族精神印記的古老藝術,在這代人手里失傳失勢,我們豈不成了民族的罪人?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化挑戰為機遇,把戲曲的生存困境變成一次絕處逢生的命運轉機,再激活力,重振雄風。
戲曲是中華民族世罕其匹、無比珍貴的文化寶藏,也是人類流之久遠且依然活著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視這份難能可貴的文化遺產,遏制其衰落下滑的勢頭,千方百計地促進戲曲的中興。首先,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上進行科學規劃,做出總體部署。勢者,時也。時代不同了,對戲曲的認識也要隨之變化。我們必須立足現實,從歷史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待戲曲。既然是一塊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就不必視之為生機勃勃的參天大樹,不能渴求戲曲再次回到文藝鑒賞的中心位置,甚至也不能期望全社會重新興起戲曲觀摩的大潮。靠盲目的行政命令方式揠苗助長,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簡單化推向市場,都無助于改變戲曲現狀。承繼優良傳統,可以考慮兩條腿走路。一是切實將傳統文化保護起來,高標準地養一批高水平院團,規規矩矩地演好老戲,原汁原味地傳承經典。像日本的“能”作為國家級招牌形象,重大節日、重要場合拿出來,讓人們真切體驗傳統藝術的純正韻味。二是放手其他的探索性團隊另辟蹊徑,專演那些經過巨大改造能適應時代變化且有市場效應的新劇目,給予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和經費支持,允許破窗,無須苛求,努力闖出一條融合傳統與現代、會通古典與新潮的新路來。
其次,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遵循戲曲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鼓勵形式多樣的革新創造。戲曲要想跟上時代進步的節拍,就必須面向現實,敢于吸收借鑒一切合理的、有利于戲曲表達的科技成果和藝術技巧,推動戲曲從內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創新。創新不是拉郎配,不是趕時髦,而是符合戲曲規律的合理化吸納與改造。比如說現代科技的聲光電技術和西洋、電子樂融入戲曲,對豐富戲曲表現力和調節舞臺的音響照明效果等,都產生了很好作用,值得繼續嘗試。但“拿來主義”要把握好分寸與尺度,舞臺改造決不能與中國戲曲的以虛代實、虛實結合的寫意風格相背離,不能與以表演為中心刻畫環境和人物的戲曲本質相抵牾,否則就是對戲曲本體的違背甚至破壞。舞臺的空靈是以實境為基礎、虛境為指歸的,目的就是營造出戲曲詩化的意境。如果過分追求舞臺奇效,與劇情無涉的燈光電亂閃,或者不論情境需要一律重金屬音響,扯著嗓子喊唱,著意以高腔追求掌聲;如果舞臺過于求實,熱衷大制作,像《赤壁》一樣臺上實景擺得滿滿當當,丟失了境外之象的天籟意味,演員就沒有了表演的空間;如果過度追求裝束的華美,一出戲換十來套服裝,一套比一套好看,既不符合戲情戲理,又勞民傷財,更無法下鄉演出。這種功夫在詩外的“炫酷”方式和盲目的“叫好”主義,不僅嚴重影響了演員的自由表達,敗壞了戲曲的古典美,而且還會毀掉戲曲的未來。正確的方式還是在堅守正宗、正統、正派基礎上的推陳出新,像陳云同志所強調的:出人出書走正路。無論是老戲新戲,都要堅持內容為王、以表演為主的原則,堅持舞美形式只是營建戲曲以歌舞講故事的適宜空間,努力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努力把戲演得生動感人、充滿撼人心魄的神奇魅力,用真正守正創新的優秀劇目找回戲曲昔日的榮光,撐起戲曲舞臺未來的天空。
再者,嘗試以結構性變革來調整劇種布局,在文化生態的供需平衡中推動戲曲進步。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并不是說戲曲院團越多越好。現在各地不計客觀條件和文化需求,無差異組建各色戲曲院團,表面上陣容十分強大,但大多院團演出場次很少,閑置嚴重。資金撥付平均分配,每個團養得半饑半飽,既無助于藝術提升,也難于提高待遇;既浪費了資源,又荒蕪了人才,還人為加劇了戲曲危機的群體性焦慮。倒不如改變一下思路,合理調整戲曲布局。國家級重點劇種保留三五個頂級院團,一般地方戲保留一兩個院團,全國爭相邀請,每個院團都有戲可演,每個演員都有充分的登臺機會,戲曲成了稀缺性資源,一年到頭忙不過來,還愁戲曲不受重視、沒有市場?
這里必須強調,倡導院團少而精,絕不是動斧頭、砸飯碗,曾經的盲目擴張不是演職人員的責任,改革的陣痛不能讓他們承受。這就要求政府精心謀劃、從長計議,在不損害當事人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公家主辦和名伶挑頭帶戲班相結合,重組、合并、分流和人員自然更迭相結合,循序漸進地加以解決。政府依照演出場次、觀眾數量和社會影響力等業績考核指標,通過專門委員會嚴格評審,給予既能保底、又有倡導趨向的差異化資金扶持;既保障了從業者享有足夠的職業尊嚴,又能充分調動起業界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全系統建立起樂業敬業、公平競爭的良好風氣和激勵機制,推動戲曲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當然,結構調整是個系統性、政策性、專業性很強的工程,錢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院團如何調整,藝術怎樣發展,都要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科學決策,切忌草率行事大轟大嗡。只有精心設計、從容布局、分步實施,才有望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面對來勢洶涌的信息化大潮,戲曲這塊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璀璨的文化明珠正面臨嚴峻的時代大考。一方面,我們堅信有著堅實群眾基礎和頑強生命力的戲曲,定能順應時代需求,做出因時制宜的自我調節與轉型,經受住歷史的淘洗與篩選,找到化險為夷的新通道;另一方面,社會各界特別是戲曲行業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不再把弘揚優秀文化當作一個隨意喊喊的標語口號,而是拿出更為具體更切實可行的細化措施,給予最大可能的政策傾斜、物質保障、精神鼓勵和現場捧場,雙向發力,共同推動戲曲走出低谷,走向光明的未來。
戲曲作為一種融會中華悠久文化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樣式,其內涵博大精深、范式經典儒雅、唱腔韻味醇厚,堪稱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文化瑰寶。戲曲的魅力和精魂,鮮明勾勒出了傳統藝術充滿活力的蒼翠身影,贏得了世人的普遍尊重與深情守望。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戲曲界同仁迎艱克難、拼搏奮進,就一定能夠打開一片新天地,讓戲曲在新的世紀煥發生機,重放異彩。
最后,愿以一則小詩為本文作結,送上我們對中國戲曲逢兇化吉、遇難呈祥的美好祝愿:
勾欄千載話春秋,
生旦凈丑競風流。
市井廟臺悅黎庶,
紫禁城頭戲王侯。
昔時谷滿彩聲烈,
而今客稀生計愁。
藝隨時代遺訓在,
且盼梨園起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