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 ——三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努力創作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優秀文藝作品對文藝工作者和時代的重要意義,高屋建瓴,視野宏闊,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集中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一大批現象級的文藝作品走進人們的視野,不斷滿足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從《我和我的祖國》《戰狼2》《長津湖》等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片,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覺醒年代》《山海情》等一系列收視率屢創新高的優秀電視劇;從展現中國文學斑斕色彩的小說《人世間》《牽風記》《北上》,到觀眾喜聞樂見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話劇《谷文昌》、豫劇《焦裕祿》……精彩紛呈的優秀文藝作品,彰顯著當代中國文藝的鮮明品格。
“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優秀作品是思想內容和藝術表達的有機統一。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往今來的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只有篤定恒心、傾注心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出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
“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近年來,一系列精心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表達契合點的文藝作品好評如潮,從《記住鄉愁》《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到《唐宮夜宴》《洛神水賦》《龍門金剛》,這些精品力作,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彰顯了當代中國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任何時代的文藝都是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
用飽滿的筆墨謳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時代,新時代中國文藝必將開拓出嶄新的境界,在民族復興的宏偉征程中書寫更加壯麗的精神史詩!
(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