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 為時代和人民放歌(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也為文藝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
近幾年來,廣大文學工作者凝神聚力,務實篤行,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過程中,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社會脈動,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品質精良的文學作品,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光彩奪目的人物形象,為時代和人民放歌。
貼近現實,反映時代新氣象
近幾年來,廣大文學工作者把握社會發展和人民奮進的歷史進程,描繪社會生活新變化,反映人民開拓奮進的精神新風貌,以飽含時代氣象的作品,振奮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革。改革開放40周年前后,在報告文學和長篇小說創作中,與改革開放有關的力作相繼推出。報告文學方面,寧肯的《中關村筆記》,通過書寫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而崛起的中關村發展史略,生動表現了科技工作者經由“科技夢”實現“中國夢”的不懈追求;何建明的《浦東史詩》,涉筆浦東開發的決策內幕,講述了開發開放的艱難過程和輝煌業績,深度揭示了我國持續改革開放的新進展與新成就。還有敘說民營經濟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的《大風歌》(唐明華),反映浙江省長興縣結合實際大膽變革、使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貌一新的《最好的時代》(李朝全),聚焦深圳新興科技企業、表現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創業經歷和創新精神的《為什么是深圳》(陳啟文)等。這些作品既真切描寫了各個領域的弄潮兒“敢為天下先”的創新追求,也由其奮進歷程和成功壯舉,折射出改革開放對于奮進者的襄助與激勵。
與黨的革命史和新中國發展史有關的寫作,一直都是文學創作中的重大題材與重要主題,由此也產生了不少有分量有影響的作品。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是黨和人民的重要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也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與黨的革命史和新中國發展史以及偉大建黨精神、黨的精神譜系有關的寫作,成為引人矚目的熱點。報告文學方面,有以事件為主的何建明的《革命者》《雨花臺》、丁曉平的《紅船啟航》、余艷的《守望初心》、鐵流的《靠山》、徐劍的《大國重器》等,有以人物為主的高建國的《大河初心》、楊黎光的《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王宏甲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鐘法權的《張富清傳》、熊育群的《鐘南山:蒼生在上》等。這些作品無不凸顯了偉大建黨精神和黨的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元素。而長篇小說方面,朱秀海的《遠去的白馬》、季宇的《群山呼嘯》等,則在依托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故事的營構和人物命運的刻畫,使紅色故事別具精神內涵與藝術魅力。
深入生活,記錄人民奮斗史
近幾年來,廣大文學工作者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為創作的必修課,在“讀懂社會,讀透社會”上狠下功夫。這些積累與歷練,使得作家們閱讀生活的能力顯著提升,文學創作中現實題材強勁發展,抒寫人民新生活成為其中激流噴涌的主潮。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一歷史性決戰,理所當然成為這幾年來文學創作的重點題材和重要主題。中國作協和各地作協組織作家開展主題創作活動,許多作家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感受生活、搜集素材。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構成近幾年來文學敘事中的強音。這當中,報告文學反應更快捷,作品也更多樣。有以大量的實地采訪反映脫貧攻堅在貧困地區節節推進的《鄉村國是》(紀紅建),有描述精準扶貧的典型經驗和示范作用及其帶動一個地區整體脫貧的《山海閩東》(許晨)、《金青稞》(徐劍)、《出泥淖記》(任林舉),有以生動的故事講述偏遠貧困的村子脫貧致富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懸崖村》(阿克鳩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李迪)。還有如《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張培忠等)、《向時代報告:中國全面小康江蘇樣本》(章劍華等),把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與鄉村振興連接起來,寫出了農民生活的全新改變,城鄉聯動的整體發展。
長篇小說方面,作家們在充分深入現實和感受生活的基礎上,把火熱的現實生活化為超拔的藝術想象,創作出以脫貧攻堅為主線的長篇新作,并以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人物,在眾多長篇小說中分外引人注目。如關仁山的《金谷銀山》、趙德發的《經山海》、老藤的《戰國紅》、陳毅達的《海邊春秋》、王松的《暖夏》等。
在現實題材創作中,近幾年來的長篇小說還有一個可喜現象,即普通人的性情與命運得到了用心關注和有力書寫。其中值得注意的,有遲子建的《煙火漫卷》、任曉雯的《好人宋沒用》、梁鴻的《梁光正的光》等。這些作品以各有光色的故事書寫了“小人物”們在艱難境遇和坎坷命運中的堅韌與擔當,讓人們由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看到他們在生活中的艱難成長,在人生中的默默奉獻。
努力創新,追求文學高品質
近幾年來,創作優質作品,打造文學精品,已經成為作家藝術家們的自覺意識和主動追求。整體的文學創作,不但在數量上有增加,品質上也獲得大幅提升,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藝創作進一步繁榮。
長篇小說創作領域,茅盾文學獎往往被格外看重。在當下每年近萬部長篇小說產量的情況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幾近萬里挑一。于2019年8月評出的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大都集中創作于2017年和2018年,這也從一個方面表明,近幾年的長篇小說,由于作家們在藝術創作方面的用心和用力,水準在不斷攀升。徐懷中的《牽風記》,以一個小女兵的視角撩開嚴酷戰爭的帷幕,讓人們看到了別樣的戰地風情,也使軍旅文學呈現出獨特的美學風貌。梁曉聲的《人世間》,運用了自己豐厚的生活積累,傾注了飽滿激情,以普通人的生活變化和心理變遷,揭示了時代命運與個人命運的內在關聯。李洱的《應物兄》,借鑒“經史子集”的敘事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并以其獨特的思辨性,構成了對于一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細切揭示。陳彥的《主角》,由一個秦腔名伶的人生成長與事業沉浮,表現了一個劇種的盛衰,也折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徐則臣的《北上》,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探悉了大運河對于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重要影響。在這些作品之外,還有一批優秀之作,如阿來的《云中記》等,共同構成了近幾年長篇小說創作的旖旎風光。人們一般認為,長篇小說是一個作家創作成就的主要標尺,也成為衡估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文學界出現了一種改稿會的新現象,這也是提升文學品質的新舉措。作家寫出作品初稿后,有關部門組織評論家、編輯閱讀,以小型改稿會或提供修改意見的方式,提前介入作品的寫作與修改,以提升作品質量。如紀紅建的報告文學《鄉村國是》、趙德發的長篇小說《經山海》、陳毅達的長篇小說《海邊春秋》等,都是在初步完成寫作之后,由相關部門舉辦小型改稿會,使作品進一步補短揚長進而更加完善。這些作品經過評論家、編輯的獻策和各方面的打磨,顯著提升了藝術質量,有的還獲得了重要獎項。這些都表明,文學工作者在追求作品質量方面,更樂于主動地全方位吸收各方面“營養”,樂于花費更多時間精心打磨,孜孜以求完善作品,這也令人們對于文學的高質量發展充滿信心,滿懷期待。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