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
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遼寧省作協主席 老藤
現場聆聽總書記的講話后,總有一股熱流在周身涌動,有一盞明燈在前方閃耀。如何響應黨的號召,心系民族復興偉業,心系新時代,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努力為新時代畫像、立傳、明德,書寫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夢想新征程上的風云際會,書寫好中華民族壯麗激越的新史詩,是所有作家在新的趕考路上的一道必答題。
文學是強調細節的藝術,但思想應該超越細節成為文學的靈魂。在創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只有胸懷“國之大者”,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才能“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寫出的作品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因為每一個讀者都是時代中人,作者是不是忠實地記錄了這個時代,人民是不可替代的閱卷人。我在創作脫貧攻堅題材長篇小說《戰國紅》時,時刻提醒自己不忘記這樣一句話: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大處著眼就是提示自己一定要心系民族復興偉業,胸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這兩件大事,從國富民強和民族振興的視角來觀照這一創作題材,以文學的方式記錄第一個百年夢想圓夢路上的艱辛奮斗以及自豪與榮光。小處落筆是提示自己一定要注重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有機融合,寫出的人和事要讓讀者感到可信、可親、可述。真實是藝術的生命,失真,就失去了為時代畫像的價值。正如總書記所說的,“人民是真實的、現實的、樸實的,不能用虛構的形象虛構人民”,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文學就會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當下的社會實踐為人物書寫提供了千千萬萬鮮活的原型。在創作實踐中,塑造文學中的時代新人,關鍵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只有把新時代人物形象的調性寫透,特質寫活,文學上的“這一個”才能立起來、立得住,才能在當代文學人物形象的長廊里占有一席之地。
(本報記者劉江偉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