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文學之于電影的力量
時值2021年歲末,雖然由去年延續至今的新冠疫情,依舊深刻而廣泛地沖擊并影響著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社會事業的各個領域,然而中國電影在逆勢之下,仍然保持了強韌而平穩的復蘇與發展。
就在筆者行文當下,已經開啟了一年一度的賀歲檔期,剛剛上映的國產電影中,在各自呈現出特質各異的類型化要素之外,其中具有較高市場關注度的《古董局中局》便是根據馬伯庸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而在此之前,這本小說曾于2018年被改編為懸疑探秘題材電視劇,已在網絡空間取得不俗反響。縱觀近年來中國電影發展衍進,其中一個頗為值得關注及考察的創作現象,正是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在數量及內容豐富度上,都呈現遞增趨勢,而在制作及產業聯動層面,二者之間也呈現出漸趨緊密互益的強關聯屬性。這其中不僅有趁著近年升溫的科幻熱潮、改編自科幻文學的《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和《上海堡壘》;有改編自古典神話名著或奇幻文學、已然形成強大IP效應的“西游系”作品,如《西游伏妖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盜墓系”作品,如《尋龍訣》《盜墓筆記》《九層妖塔》等影片;有改編自網絡空間等新興媒介平臺上已預先積聚廣泛受眾基礎的通俗文學作品的影片,如《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左耳》;更有改編自純文學作品及具有差異化表達訴求的電影,如《鐵道飛虎》《讓子彈飛》《歸來》《芳華》《狼圖騰》《影》等。可以說,近年來中國電影在生產規模及創作構成的背后,都有著源自文學的無形卻強力的滋養、供能及支撐,而這種文學與電影之間所形成的跨媒介動態互益現象,并非僅浮現于中國文化生態內。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歷屆斬獲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中,有近42%的影片來自于文學改編。而在受眾覆蓋更為廣泛的通俗娛樂領域,近年來引發熱潮的現象級作品如《暮光之城》《頭號玩家》《沙丘》《白夜行》《解憂雜貨店》等,既鮮明昭示著文學在光影世界中的強大存在感,由電影媒介轉譯呈現所帶來的倍乘效應,也讓文學原著獲得了更廣闊的觸達疆界。
然而,伴隨著近年來“電影—文學”互益共進態勢而時常泛起的,也有將文學從電影園地中剔除出去的觀點或聲音。這類聲音所捍衛的某種“電影中心主義”或曰“唯電影論”,是將電影與文學之間藝術屬性與質地的差異進行刻意夸大,將二者人為隔絕對立,以達成凸顯及確認電影藝術的所謂純潔性及獨立性訴求。事實上,這種對于文學的棄絕鼓噪,無論是以現今世界電影衍進發展的宏觀尺度來觀照,抑或比照中國電影自身的發展歷程,都顯得相對狹隘且欠缺格局。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前“鴛鴦蝴蝶派”文學作品對于彼時及后世影響力延宕至今的都市情感敘事所錨定的原型范式,夏衍、茅盾等一大批左翼文學家及知識分子在文學作品及其改編電影中所嵌入的社會批判及家國憂思,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電影”與“十七年文學”融匯互承所反映出的國家及人民新時期生活的鮮活狀態與勤懇探索,抑或是令中國電影收獲廣泛國際影響及至高藝術榮譽的第五代創作群體所推出的一系列作品,如《霸王別姬》《紅高粱》《棋王》《一個和八個》等由文學所奠定的風格基因及藝術底蘊,可以說,文學的支撐及助益之于中國電影,并非一個假設性的議題,而是經由不同階段的演進歷程所確證并強化的既定事實。
筆者所從事的電影劇作教學中,在本科階段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會教導學生深入而廣泛地研讀大量遍及中外且風格體裁各異的文學作品,并輔以大量的寫作訓練,而并不迫切于對電影敘事特性進行探究。二者看似各自無涉,其中所潛藏的深層邏輯若以“訓練—擊拳”之譬喻作解:學生在出師之后、面對真實世界的創作議題所調動的行為即為“擊拳”——以院校階段的訓練成果所累積而成的技能迎擊一個個創作難題,而形塑其技能、換言之其擊拳中的效用構成則源自于內化于訓練階段的“肌肉記憶”——那些看似并不直接相關于電影敘事,卻無相無形、時刻在場的文學底蘊及構思方法,一個成熟的創作者并不會在每一項創作行為中都梳理追溯其中的文學成分或屬性,因為這一切已然上升為他的一種“肌肉記憶”、一種類同于本能的下意識及內在敏感。對于當下及未來的中國電影而言,唯有重新確定對于“文學—電影”之間關系的正確認知,方能在持續變動演進的產業格局及創作境況中,始終保持定力、敏感與洞察,亦能為中國電影更長時期及更大格局的開拓提供觀念支撐。
行文此刻,正值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時,也恰逢中國電影的深刻變革及蛻變時期。對于敘述“中國故事”而言,無論是視聽呈現抑或文筆書寫,與會的每一位創作者都不該是在這部宏大敘述的人物列表之中、卻在敘事文本之外的旁觀者,勇于嘗試、勇于融入時代且忠實反映時代精神,是電影及文學創作者共同的、責無旁貸的責任和擔當。疫情雖然減緩了我們前進的腳步,卻不曾動搖我們的勇氣和信心。作為“中國故事”這個宏大母題的有機構成,無論是影視創作還是文學創作,我們所踐行與遵循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強調的“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我們應當力爭不斷創作出一部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一系列出色的文學著作,累積打造屬于中國的文化品牌,并趁著這個偉大時代,以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魅力與實力。希望我們能夠迎來一個繁盛、多元、擁有旺盛生命力的抒寫中國故事的新時代!同時祝賀第十次作代會和第十一次文代會獲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