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時代脈搏 上海文學界為奮進中的生動中國激情書寫 ——寫在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之際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文學承擔著記錄時代、塑造靈魂、凝聚力量、增強自信的重要使命。五年來,面對新的時代,上海作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不斷書寫時代華章,攀登文學高峰。
無論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奔向小康的路上,還是在疫情防控的一線,在城市建設的最基層,上海作家始終在現場。一部部致敬歷史偉業、凝聚人民力量的優秀作品,為上海這本“大書”里的奮斗者留下了熾熱而凝重的篇章。
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上海先后有10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10人入選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扶持項目,一人入選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有18部作品獲得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資助,23部作品獲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文學項目資助。在黨的誕生地,上海多部紅色題材作品、主題出版著作從紙質開拓到音頻視頻,從上海走向全國并輸出海外。一年又一年,更多演繹上海故事、傳播上海精彩、鐫刻上海印記的“爆款”作品,從這片沃土“生長”出來,日益枝繁葉茂。
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上海文學界將合力再譜新篇章。
書寫這座光榮之城是上海作家的使命與幸運
——訪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
文匯報: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文學界如何挖掘整理這座光榮城市的紅色資源,將其轉化為主題出版的鮮活來源、轉化為“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讀本?
王偉:書寫這座光榮之城,是上海作家的使命與幸運。老中青三代作家以文學之筆接力發掘上海深厚的紅色文化歷史,梳理數以百計的紅色遺址故事,煥發出書寫百年黨史的巨大熱情,并以新的視角、新的藝術手法重述革命歷史、彰顯信仰之美,盡力開拓主題書寫的敘事空間。為迎接建黨百年而部署的“紅色起點”紀實文學創作工程,先后推出第一輯《白紙紅字》《起來》《巾幗的黎明》《鏗鏘序曲》《上海早晨》《新漁陽里六號》六部長篇總計90多萬字,吸引了文學界目光。第二輯《偉大紀念日》《鐘英》《不可忘卻的紀念》等年內出版。
在“紅色起點”創作基礎上,上海作協2018年起又發起“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由葉辛、葉永烈、孫颙、趙麗宏等作家領銜,上海作協專業作家、簽約作家加盟,不少“大神級”網絡作家也加入其中。目前已出版前兩輯《石庫門里的紅色秘密》《暗夜里的星星之火》,第三輯《黎明前的勝利曙光》即將出版。為慶祝建黨百年而組織的詩歌創作結集推出《跨越世紀的輝煌》特刊,以上海紅色歷程為脈絡,回顧、展示和謳歌了黨的百年奮斗。
文匯報:身處生機勃勃、日新月異的時代,上海如何鼓勵引導廣大文學工作者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
王偉:沉潛到社會深處,向生活學習,是文學創作者的大眾情懷與自覺擔當。無論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還是舉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決勝全面小康和決戰脫貧攻堅……在重大歷史節點面前,上海作家未曾缺席。
近年來,《考工記》《一把刀,千個字》《疼痛》《心居》《封鎖》《慈悲》《回望》等一批作品接連問世,數量質量都呈上升趨勢,記述了中國故事的精神、價值與分量,藝術手法創新多元。我們還鼓勵吸引全國作家書寫上海這本“大書”,比如何建明的《浦東史詩》《第一時間》《革命者》等都在上海首發出版,影響深遠。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上海作家積極行動,三個月內寫出900多首新舊體詩歌和40多篇報告文學,全景式記錄上海抗疫歷程。長篇紀實作品《張文宏醫生》和長篇小說《十四天》等,通過《收獲》首發受到廣泛關注,傳遞了文學“抗疫”治愈的力量。文學批評也隨著創作持續繁榮興盛,以青年為主體的評論家隊伍逐漸成型,在全國積累聲譽。
近年來,上海作協在申城多地打造現實題材創作基地,包括陸家嘴金融城、張江高科技園區、臨港新片區等。作家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曾推出《城中之城》《上海報告》等長篇小說和報告文學集;線上電子刊《上海紀實》成為發表現實題材作品的新興平臺,并選編年度優秀作品出版《如歌的歲月》等。
文匯報:滬上文學隊伍不斷壯大,在培育挖掘新人方面,上海文學界有哪些探索?
王偉:近年來,上海初步形成了創作門類均衡、創作勢頭活躍、風格類型多元的百人青年作家方陣,多名頗具潛力的90后寫作者嶄露頭角。這一現象引起全國文壇尤其是評論界關注。無論是《萌芽》及新概念大賽對青春文學的助推,還是《收獲》《上海文學》每年推出年輕作家專輯專號,都對文學新生力量培育發揮了巨大作用。“華語文學網”承辦的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將線上作品發布和線下出版、新人孵化緊密聯動。上海作協2017年首創簽約網絡作家制度,團結凝聚起更多優秀人才。
上海寫作計劃、上海國際文學周,在過去五年中持續擴大影響,上海國際詩歌節、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坊等新創文學交流活動,也逐步成為文化品牌。開展多期的“文學進社區”系列活動也是上海探索系統化、可復制文學服務模式的一種嘗試。這些平臺在增厚城市文學氛圍、拓展文學內外交流和團結凝聚新文學群體等方面,豐富了上海文學事業發展內涵,也助力彰顯了上海城市軟實力。
展現歷史進程的驚心動魄,凸顯革命激流中綻放的青春之花和初心壘起的精神豐碑
孫甘露(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近五年來,上海作家投身火熱廣闊的生活現場,圍繞建黨百年、脫貧攻堅、抗擊疫情、海派文化等主題創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包括我在內的一批上海作家近期的創作,也可以放到近年上海作家關于歷史題材尤其是上海市作協組織的紅色題材寫作的脈絡里來看,力求以更文學的方式探索主題敘事的多種可能,盡可能在更深層面展現歷史進程的驚心動魄,凸顯革命激流中綻放的青春之花和初心壘起的精神豐碑。近年來,上海作家有關于左聯歷史、關于上海大學歷史的寫作等,有關于張文宏醫生人物的紀實寫作,再往前可以看到關于中國創世神話的寫作,歷史和現實緊密交織。上海文學界的整體創作恰可在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觀察研究。
上海作家創作題材豐富,體裁風格多樣,小白、路內、滕肖瀾、薛舒等一批作家的小說創作呈現出相當斑斕的藝術表現。其中,王安憶的寫作、研究、教學是最顯著的例子,她長期聚焦在上海這個背景前,梳理刻畫歷史的影響,《考工記》《一把刀,千個字》等作品帶有一種反思性,既是對生活歷史的反思,也是對小說技藝的反思。這也影響到上海年輕一代作家的創作和思考。
張定浩、周嘉寧、黃昱寧等在創作同時所做的翻譯工作,黃德海、方巖、木葉等在文學評論的同時所做的編輯工作,都可視作對現代以來上海前輩作家傳統的自覺接續。他們在各自領域持續深耕,都做出可喜成績。
五年來,上海作家走出書齋,熱情投身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當中,在思南讀書會、陸家嘴讀書會、朵云書院等人文空間積極推廣閱讀,和讀者交流、與同行切磋。在每年上海書展以及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現場,更是可以看見他們活躍的身影。中外作家學者與公眾探討分享文化話題,已經成為上海這座城市日常閱讀生活的常態。同時,作家們也從中獲益匪淺,上海的讀者來自四面八方,并具有很好的閱讀修養,面對面的交流反饋,對作家來說是最可寶貴的。
“使命感”會促使一個作家自動自覺地去思考,我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么
滕肖瀾(作家)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新時代奉獻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是寫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人人心中有夢,文學作品便要寫出心之所往,夢之所愿。文藝作品應該傳播正能量。正能量不是那些張嘴就來叫得響亮卻不走心的東西,而是一些樸素又真摯的情懷。相比那些矯飾過的情感,它反倒應是有些笨拙的,仿佛愛你在心口難開那般,渾然天成的詩意,像人們常感慨以前沒有PS技術下的天然美女。嬰兒肥、老虎牙和單眼皮也一樣讓人著迷。因為它是真的。真實,所以珍貴。它讓人懂得愛與被愛的可貴,感受活著的意義。文學需要這種能量與力量。尤其現實題材,我們太需要沉甸甸的,看似笨拙,卻又真真切切能直達人心的東西了。
去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心居》,是一部以滬上大家庭生活為背景的作品。以“房子”為切入點,衍生至城市各個層面,全面展示百姓生活,以及時代環境對個人際遇的影響,探索人性和世情變化。從中讀者能看到上海的包容性,不管是老上海人還是新上海人,都在不斷改變和成長,融合得越來越好,勢必會帶來生態上的良性循環——每個自律的、努力奮斗的人最終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居所。
作家要有“使命感”。中外許多文學大師除了作品本身技術精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把寫作觸角伸入社會各個角落,觸碰到那個時代的脈膊,呼吸著人民的呼吸,快樂著人民的快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希望著人民的希望。他們的作品有血有肉,也有靈魂,而絕非簡單的流水線上的文字加工者。
“使命感”,會促使一個作家自動自覺地去思考,我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么。盡管力量有限,但我們有手中的筆,看似不起眼,但一番百轉千回曲徑通幽后,能直達人心。文字的魅力,是潤物無聲,也是振聾發聵。它是另一種力量,足以去打動人,呼喚人。我們要傳遞那些美好的情感,人世間最真摯的東西。每個人心里都有善,都有美。不管我們寫的是悲劇還是喜劇,是現實還是穿越,是農村還是城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互通的,人同,理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躲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臉,不管是哭著微笑,還是笑著流淚,最終的目的是,哭過笑過后,能夠激發出心中的愛與美,讓人們始終對生活懷著慈悲,抱有希望。
寫唯一性的作品,嚴謹而艱難,但也是堅持文學本性,探索寫作無限可能性
秦文君(兒童文學作家)
上海是中國兒童文學發源地,也是兒童文學重鎮。如何創作出大氣、透徹、動人的兒童文學作品,展現中華文明的藝術行進軌跡?怎樣為世界展示美麗中國,煥發美的感召讓小讀者受益?
要寫唯一性的作品,寫真正忠于獨創的作品。市場化背景下,快餐式同質化童書多,要寫有作者的體溫和氣息,有鮮明風格標簽的獨創作品,而不是看什么吃香了,在后面緊跟。創作需要獨特、智慧、創新,要從追求發表,到追求藝術個性,追求境界。寫唯一性的作品,嚴謹而艱難,但也是堅持文學本性,探索寫作無限可能性的過程,讓勃勃燃燒的文學精神內力永不改變。
書寫兒童,要根植于兒童心靈世界,更要根植于社會人性。
五年間,我書寫探討著女孩成長的無限可能性,比如長篇小說《云三彩》《月光小巷》《幸福感》等。圖畫書《我是花木蘭》采用新穎的雙重視角展開雙線敘事,創作期間,我不厭其煩地找了100個孩子,請他們說說心目中的花木蘭,力爭精準把握當代兒童的審美視角和語言敘述。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魅力能體現作品高下深淺,更傳達母語力量與文化精神。我立志寫作精品,老老實實爬格子,而不是跳格子。惟有精雕細琢,傳遞愛和善意,也傳遞語言的藝術魅力。文學不是靈丹妙藥,但能默默改變人,升華人。文學之美潤澤人心,從而改變世界,其中,語言的力量不可忽略。
2019年我在陳伯吹先生的故鄉寶山成立兒童文學名家工作室,在寶山文廣局圖書館的支持下開辦文學小英才星空計劃。不到一年,我為孩子們修改了1700篇習作,推薦他們在各種文學賽中獲獎,十余位學員發表習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小讀者提升心智與審美鑒賞能力,實現人才傳承和寫作創新。
兒童文學作家不僅要介入生活,拓展精神活動的深度,還要有語言文化的造詣。尤其是寫給孩子的書,夢想和勇氣、語言的智慧和美是沒有極限的。
對作品進行敏銳定位和深入闡發,對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作出有力推動
項靜(文學評論家)
上海文學評論界積極發揮樹立導向、激濁揚清的重要作用,有效引導創作、出版和閱讀,營造健康的文學生態。作為上海評論寫作的一員,我在這五年里深有體會。《收獲》《上海文化》《思南文學選刊》《上海文學》理論版及其新媒體構成矩陣,不遺余力挖掘新人新作,并及時追蹤、展開討論。上海評論家以自己的專業和趣味,對青年作家作品進行敏銳定位和深入闡發,對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作出有力推動。
上海的文學獎項密切關注文學現場,對文學作品、現象思潮作出有力辨析,有引領風向的能力。比如,文學雜志《收獲》不僅成為重磅作品首發地,自2016年還連續推出收獲文學排行榜,王安憶《考工記》、賈平凹《山本》、李洱《應物兄》、徐則臣《北上》、尹學蕓《李海叔叔》等名家力作都曾出現在這份榜單上,班宇、林森、張忌、胡遷、王占黑、董夏青青、陳春成等一大批文壇新生力量從此脫穎而出。
優質的文學排行榜體現上海文學的視野和胸襟,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發現和拓展。除了綜合性的文學排行榜,2021年《小說界》《思南文學選刊》聯合承辦首屆短篇小說雙年獎,又為上海新添專業文學獎項,回應時代訴求,重建短篇小說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