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聯動打造共生共榮新生態 ——五年來影視文學改編探察
近日,電視劇《風起洛陽》與電影《古董局中局》正在熱播熱映中,“含庸量”一時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與其說“含庸量”,不如說觀眾愈發認識到,文學作品、作家思想在影視改編中的重要價值。緊張籌備路演宣傳的馬伯庸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學是詩化的表達,影視是視聽的藝術,二者是互補的關系,更進一步講,影視化是文學的延伸,文學是影視化的凝練。五年來,文學與影視的互動愈發緊密,一方面,文學為影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扎實的文學創作本身為影視品質提升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影視幫助文學實現了內容價值的最大化,并反向助推文學作品與作家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從而有效釋放了文學IP的長尾效應。文影聯動打造共生共榮新生態,以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不僅因為文學原著本身是一間優秀的房間,更因為這個房間有著極為堅實的基礎
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五年來,影視文學改編作品心系國之大者,自覺肩負時代擔當,把握全局、把握大勢,與黨同心、與民同心。根據阿耐所著小說《大江東去》改編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分別于2019年、2020年與觀眾見面,兩部作品串聯起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深度表現了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改革實踐者們的掙扎、覺醒與變化。唐堯作為兩次參與影視改編過程的編劇,坦言第一次接觸到《大江大河》這個項目時,腦海中浮現出的是《維根斯坦傳》中的一句話:“好的作品就像一扇沾滿灰塵的窗戶,每個透過窗戶窺視自己的人,最后都能看見自己模糊的影子。”回想創作歷程,唐堯告訴記者,“其實,書寫改革開放題材的作品,我和我的搭檔并未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因為之于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這段歷史似乎太近,近到還無法看清。但我們最后還是決意做這個‘搭窗戶的人’。不僅因為文學原著本身是一間優秀的房間,更因為這個房間有著極為堅實的基礎——這個國家四十年的奮斗與變化,它值得記錄,并讓后來者從中看見父輩們奮斗的影子。透過《大江大河》系列,我們收獲的不僅是一場愉悅的創作旅程,更是一個堅定的信念:文學是影視的母體,但歸根結底,現實是一切藝術作品的母體。”在扶貧題材電視劇中,根據趙德發長篇小說《經山海》改編的電視劇《經山歷海》表現搶眼,該小說于2019年3月在《人民文學》雜志第三期刊登,并入選中國作協2018年重點作品扶持選題。時代需求與歷史文化的有機化合、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的有機化合、新人成長與世情國運的有機化合,都細化在鄉鎮基層干部吳小蒿面臨的種種身心考驗和經受的種種復雜境遇中。在依法治國、打虎拍蠅的大背景下,改編自周梅森同名小說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突圍》發出時代強音,讓觀眾看到反腐倡廉絕不是“紙上談兵”,進一步彰顯了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在反腐敗斗爭中的重要作用。
文學改編為光影長廊留下了豐富多彩、性格各異的典型人物形象
“文學即人學”。人物塑造得好,影視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在諜戰劇的光影世界里,根據畀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叛逆者》,根據海飛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麻雀》、根據小說《驚蟄》改編的電視劇《諜戰深海之驚蟄》等,塑造出諸如林楠笙、陳深、陳山等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信仰者形象。事實上,影視文學改編的一個優良基因正在于對人性的關注,海飛談到,“作為小說家,我潛意識里寫的是人性,作為編劇,我仍然關注著人性,但我需要選擇橋段,呈現給觀眾最佳故事狀態。”
以人民為中心,文學改編也在現實主義向度為影視創作提供強大動能。根據陳忠實同名小說、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鹿原》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于2017年播出后引發廣泛反響。站在經典文學作品肩膀上的影視改編,不僅將黃土飛揚的八百里秦川搬上熒屏,更以獨特的情感體驗憐惜著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人。根據陳彥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裝臺》于2020年登陸央視一套,在流量當道、集中展現一線城市的都市劇市場,這部看似沒有“賣相”卻誠意滿滿的作品為普通勞動者“裝臺”,為國劇贏得了應有的體面,原著中對人性深處的剖白與煙火生活的體察為該劇涂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亮麗底色。“人人都笑余歡水,人人皆是余歡水”,改編自余耕小說《如果沒有明天》的12集網劇《我是余歡水》成為播出當年現象級作品,并為現實主義短劇集創作打開了廣闊思路。劇中中年男人余歡水命運的大起大落也敦促觀眾反思——人究竟應活出個什么樣子。電視劇《理想之城》起筆職場落筆時代,作品改編自若花燃燃小說《蘇筱的戰爭》,不僅真實撕開了職場人的生存現狀,更帶領觀眾向著美好、公正、理想不斷掘進。改編自呂錚同名小說、并由他親自參與編劇的電視劇《三叉戟》倚重文學精神本身,采用了與過往以案件為中心結構故事全然不同的敘事方式,轉而選擇以人物帶案件,用人物推進敘事發展。改編自魯引弓同名小說的《小歡喜》展現了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眾生相……
眼光向下,藝術向上。文學作為中間橋梁,不僅在內容層面拉近了影視藝術同人民的距離,文學創作者本身同人民、同土地的深情厚誼也成為影視作品中反復書寫的對象:電影《柳青》(2021)聚焦作家柳青放棄城市優渥的生活條件,在陜西長安皇甫村扎根14年創作出《創業史》的故事。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1)中,賈平凹、余華、梁鴻三位作家與馬烽女兒段惠芳作為重要敘述者,從吃飯、戀愛、生病、故鄉等18個章節,深情凝視了土地的褶皺與人民的表情。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以影像為載體跟隨莫言、賈平凹、劉震云、阿來、遲子建、畢飛宇等6位作家重返文學發生現場……事實證明,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
影視文學改編相繼出海,對增強我國文化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起到重要作用
2019年,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成為本土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之作。墻內開花墻外也香,《流浪地球》在北美上映11天獲得382萬美元票房,成功躋身近五年華語電影北美票房榜第一位。讓國人倍感驕傲的是,它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影視工業的長足進步與發展,更為世界讀懂中國人的家園意識、鄉土情懷搭建橋梁。五年來,影視文學改編作品頻頻提名國際電影獎項,例如改編自虹影小說《上海之死》的電影《蘭心大劇院》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改編自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的電影《少年的你》獲第93屆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提名,而上一部獲這一獎項提名的中國電影,還要追溯到18年前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英雄》。
與此同時,由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作品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新名片。根據中國作家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中國網絡文學共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1萬余部,其中,實體書授權超4000部,上線翻譯作品3000余部。網站訂閱和閱讀App用戶1億多,覆蓋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五年來,隨著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國門,中國網文在海外的規模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借由網絡文學改編出海的電視劇作品如《贅婿》《慶余年》《如懿傳》《司藤》《錦心似玉》《天盛長歌》《擇天記》《將夜》等在許多國家受到追捧。無論是《天盛長歌》中的書墨文化還是《錦心似玉》中精巧繁復的刺繡,網絡文學影視改編在電視劇尤其是古裝劇方面的積極探索,給予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信心。
優秀影視文學改編,不以“還原”為至高標準,最終指向的是“還魂”。例如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與《流金歲月》,與亦舒原著相比,電視劇在故事背景、情節構建、人物塑造等方面做出非常大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對于亦舒文學作品中所蘊藏的女性力量與獨立精神一以貫之的表現。優秀影視文學改編,不以一枝獨秀為榮耀,而以百花競艷博雙贏。《隱蔽的角落》開播后,讀者對紫金陳原著小說《壞小孩》展現出極大熱情,小說賣到脫銷,出版社加印數次;《慶余年》從開播至收官,原著網絡小說在起點讀書APP上的在線閱讀人數、單書在線閱讀收入增長了50倍,并聚集超200萬粉絲……影視文學改編在路上,在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的五部作品中,已有《人世間》《北上》《主角》確定了影視化改編,其中《人世間》已于今年8月殺青。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影視文學改編作品陸續與觀眾見面,文影聯動效應將進一步得到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