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網絡文學中的虛擬生存體驗
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一場深刻的媒介革命。“媒介即信息”,不同媒介建構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媒介環境提供不同的生存體驗。數字媒介的革命性之一表現在它催生出了可以形成虛擬生存體驗的新媒介文藝。網絡文學首當其沖,一方面它本身利用網絡的能產性將印刷時代文學的“虛構”提升為“虛擬”;另一方面,它作為各種影音化新媒介文藝類型的上游,為這些新媒介文藝形態建構虛擬環境提供源頭活水。而一旦虛擬生存體驗生成了,反過來它會影響文藝創作審美風格。在當前的網絡文學研究中,這一問題還缺乏應有的關注和深入研討。黎楊全教授新著《中國網絡文學與虛擬生存體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下文簡稱《體驗》)面向多種網絡文學類型,深入挖掘其中潛藏的虛擬生存這一哲學命題及對網絡文學創作的反作用,一定程度上擴展和深化了中國網絡文學理論研究,也為當前亟須推進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體驗》宏觀勾畫出了虛擬生存的媒介學成因及其與網絡文學的關系。虛擬生存是數字技術產生的全新的人類生存形態,它是人類在數字化現實中的生存狀態,《體驗》指出了虛擬生存的兩個層面:“一是在虛擬現實中的生存,二是指數字媒介對日常生活的內部殖民與改造”(第32頁),虛擬本身成為了生存,它被提升至“本體”性的地位,并生成了與之相應的虛擬生存體驗,即在數字時代形成的相應的意識結構、情緒體驗、感知與想象方式(第29頁)。虛擬生存體驗是經過數字媒介技術改造的區別于傳統生存體驗的新體驗,主體對虛擬現實的體驗不僅是想象性的,更是一種全身心的生存體驗,這種體驗同時具有現實性和真實性。虛擬生存體驗對網絡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既為網絡文學提供了創作內容,又生成了網絡文學的創作方式。《體驗》正是對中國網絡文學與數字媒介時代虛擬生存體驗關系的深入探討。
《體驗》分別揭示了架空、隨身、重生、穿越、升級等不同網絡類型文中的深層虛擬生成機制。“架空”涉及的是網絡文學中的世界想象問題,該作基于現代機械論世界觀向后現代信息論世界觀轉換的現實背景,探討了數字技術支持下的世界建構和跨越現象,呈現出了網絡文學中世界變化的實質。“隨身”現象揭示出了數字媒介時代網絡與人的共生關系,主體成為了人機結合的“賽博格”,在主體內部構成變化及其帶來的社會癥候方面趨向了虛擬生存。“重生”則是網絡文學中有關人生重置的虛擬體驗,主體在此可以形成多個外部自我觀照,但也引發了主體的選擇困境。“穿越”是網絡社會界面隨時可切換性帶來的主體間交往在網絡文學中的體現,其實質是虛擬交往。“升級”情節模式源于數字化升級對日常生活的改變,數字虛擬生存體驗與現實生活已形成了相互滲透且密不可分的關系。
《體驗》闡釋出了數字媒介、日常生活、網絡文學之間的內在關聯。作者立足現象本身,從具體的生活意象和實例出發,強調了日常生活在數字媒介和網絡文學之間的中介性。與其他學者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作者主要關注的是“數字媒介—日常生活—網絡文學”的三元關系(第322頁),認為網絡社會生活在數字媒介和網絡文學中起著連接作用,進而呈現出了數字媒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及這些影響在網絡文學中的投射作用。網絡社會生活與網絡文學之間存在的是一種間接的互動關系,實現它們之間互動的中介是網絡游戲,正是借助于網絡文學的游戲化,虛擬生存體驗才得以體現。可以看出,該作摒棄了抽象概念,而是扎根于網絡文學現象,深入挖掘出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社會癥候和實質,從而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網絡文學中呈現出來的這些現象,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網絡社會生活和虛擬生存體驗的某種投射。
《體驗》將網絡文學根本特質確定為了虛擬生存體驗。作者從中國網絡文學的中間路徑構成的獨特寫作領域和側重點,即網絡社會生活和它所投射出來的虛擬生存體驗上來理解的中國網絡文學,從中國網絡文學所處的“中間性”位置出發挖掘出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新特質。這就使人看到了中國網絡文學自身的特殊性,即它在商業化、大眾化外表下呈現出的網絡時代的虛擬生存體驗,由此克服了以往學界用印刷文學傳統或西方超文本等數字文學的評判標準來理解中國網絡文學新質的缺陷。數字媒介技術使得中國網絡文學蓬勃發展,而隱藏在中國網絡文學中的虛擬生存體驗則揭示出了數字媒介時代來臨后的社會、文化與文學的發展和變化的方向和路徑,這恰是中國網絡文學的獨特價值所在。
《體驗》為我們理解中國網絡文學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提供了更為全面的視野,深刻揭示了中國網絡文學呈現出來的虛擬生存體驗,它也是對媒介技術與社會生活、物質現實與文學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