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心靈的回聲——韓小蕙《協和大院》讀札
內容提要:從《有話對你說》《悠悠心會》,到《歡喜佛境界》《解讀與被解讀》,韓小蕙的散文創作內容涉及廣泛,既有濃墨重彩抒寫時代、感懷歷史的文化散文,也有直面內心、求索真善美的個人之思。近期,《協和大院》的出版聚焦有著漫長歷史的協和家屬樓,用平和而深情的文字講述自己的見證。這是來自心靈的文字,洋溢著優雅品質與燦然精神的大氣象。
關鍵詞:韓小蕙 《協和大院》 心靈書寫 文獻價值
一
韓小蕙的《協和大院》①,給我們引出了一條不長也不寬的外交部街胡同,展現出協和大院的往事與歷史,洋溢著優雅品質與燦然精神的大氣象。
韓小蕙是20世紀80年代進入文壇至今依然活躍的女作家,從《 有話對你說》《悠悠心會》,到《歡喜佛境界》《解讀與被解讀》,我們始終關注著她對于散文的理解與追求,對于生命的真誠與尊重。近期出版的《協和大院》,比之先前的作品,更遼闊,更斑斕,更厚重,這是近年來韓小蕙的重頭之作,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有文獻價值。
協和大院,是1917年隨著北京協和醫院而修建起來的洋房花園,其有16棟協和專家居住的哥特式洋樓,還有后來建造的工作人員的住宅和平房。或也是韓小蕙的命運與幸運,作為工作人員的家屬,自6歲起,她的經歷伴隨了60年風霜雨雪,耳聞目睹了每一條小路的變遷,每一座樓房的改造,每一位主人的更替。協和大院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說,她的生命就是協和大院的一部分。
《協和大院》是多色段的結合體,珍重的記憶,難忘的經歷,命運的無奈與抗爭,生命的釋放與熱望,人性的展現與表演,道德的警醒與批判,無不在難忘而混亂的歲月中片片拾取。
二
這部作品占有詳實的資料。百年的協和,百年的延續,是中國醫學的制高點和學識學養的源泉。想象不到的第一手資料,是構成這部著作的基礎,這個基礎從內心建立,從熱愛建立,從責任建立。能夠感覺出作家怎樣去搜尋,去挖掘,去采訪,去整理,這是一個煩亂又激動的過程,是一項宏大且又艱難的工程。
認識外交部街的協和大院,尋找那些熟悉或遺失的人或事,必要從此書中尋找路徑。其不僅記載了每一塊石,每一棵樹,每一座老去的房屋,還銘記著歷史的脈絡,銘記著不滅的風雨與雷聲。按照韓小蕙的話說,協和大院是“風風雨雨的一百年,物是人非的一百年,滄海桑田的一百年!”。因其詳實,因其人性,因其文學,進入書中,是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
開篇即是大幕拉開的驚艷,幾章專寫協和醫院百年歷史及其人物,將你一下子帶到了一座雄偉壯觀的殿堂面前,讓人在驚嘆與感懷中為之折腰。
關于協和醫院的建立,讓我們知曉,剛從幾千年皇權掙脫出來的古老國家,醫療水平以及設施之差,難以想象。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來了,他要在北京創辦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于一體的高標準醫學院。他援助的最大一筆海外投資,就是中國的協和項目。除了建起協和醫學院、清華學堂,為保證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優質生源,洛克菲勒基金會還捐助了上海圣約翰大學、金陵學院、南京大學、湘雅醫學院、東南大學、清華學校、南開大學、燕京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使中國成為美國之外,受惠洛氏集團捐贈最多的國家。直到今天,洛氏集團還一直在撥款給協和,用于醫院的一些科研與基礎維修項目。大愛無國界,就如我們歌贊的白求恩精神,我們當衷心銘記。韓小蕙深懷崇敬,將一己良善,傳達給臺前的所有人。正是有了這樣的醫院這樣的庭院,才有了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有了中國醫學的建樹與發展。
協和,一直都是真實、本質、自然的,協和醫院從一開始秉承的就是純粹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理念;協和大院,從一開始就是一派自然欣美、花草豐茂的人文色彩。我們看到,14座綠色琉璃瓦大屋頂的宮殿式新樓,以及59座大屋頂老協和宮殿式建筑群,同雅致寧靜的協和大院在同一座坐標上,二者不斷地切換著生活與工作場景。前四章之后,是與那座殿堂相對的一處紛繁的生活場景,是大幕之后的第二第三重景深。那是風云繚繞的歲月,是真正的血肉豐滿的立體,深邃、獨特而厚重,也是韓小蕙重點推出的帶有個人情懷、個人經歷、個人認知的文字。
書中寫到老協和百年不倒的“名教授、病案室、圖書館、內科大查房、八年制教育”等“五寶”優勢 。每一寶都寫得仔細詳實,比如病案室的一節:1972年,協和醫院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一位跟隨尼克松總統訪華的女士。不經意間,她說出自己是1949年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的,中國友人就建議她到協和醫院去找找當年的出生記錄。協和真的給了她一個大大的驚喜,醫務人員很快就找到了她當年的病例,里面還有她出生時的小腳印……而韓小蕙也曾有親身驗證,她在2000年因病住進協和醫院,也看到了自己從20世紀50年代在協和出生后的全部病歷,而且也有她出生的小腳印。她在饒有興趣地翻看厚厚病案的時候,竟然發現還有小時候把一粒扣子塞進耳朵的記載,用韓小蕙的話說,那記述簡直用的就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歐?亨利的筆法,從她被送進醫院,到手術掏出扣子,環環相扣,層層疊加,最后一句是“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枚紐扣”。
作者還詳細地描述了“內科大查房”,幾乎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院大醫學行動,每次都撩撥著內科及放射科、病理科、檢驗科、外科等各科醫生的神經。這些醫生近乎全部到場,還有各病房的護士長和護士,人數多在百人以上。為了大查房時的正常展示,常常是病歷摘要一下來,很多教授就跑圖書館,然后在會上爭論交鋒。主任們也會隨時點名讓年輕醫生發言,鼓勵大家提問題。大查房對總住院醫師提高現場組織學術活動的能力,提高住院醫師掌握病情、文字書寫和口頭報告的能力,都是很好的鍛煉。
作者寫道,除了這五件“寶”,老協和還實行“殘酷”的逐級淘汰制:一門必修不及格補考,兩門不及格留級,三門不及格就要被開除。那里的及格線不是普天之下的60分,而是協和“霸道”的75分。八年制的學習,兩門掛科不給博士學位,三門以上不及格連碩士學位也沒了。從1924年到1943年的20年間,協和醫學院總共只畢業了311人,平均每屆15.5人,數量少得“可憐”,質量卻高得“可怕”。因而從這里走出了張孝騫、林巧稚、黃家駟、吳英愷、曾憲九、吳階平、諸福堂等一大批醫學大神,就是他們,日后在全國各地創辦醫院,培養學生,為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
我們看到,學生畢業后,嚴格而規范的住院醫師培養制度,是協和繼續推著年輕大夫往“名醫”“大醫”之巔的一條必由之路。老協和實行住院醫師必須住在醫院里,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對所管病人實行全面全程負責制;如今雖然受到各種各樣客觀條件的限制,但醫院千方百計保持這項制度的“原汁原味”。必須參加完住院醫師培訓,通過激烈的競爭才能當上總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的嚴酷競爭遴選,是協和住院醫師培養制度的重要一環。文章也應了協和醫院的院訓:嚴謹、求精、勤奮、奉獻。
韓小蕙說:以我一個外行人、一個從小到大一直在協和看病的“資深患者”來看,我深心認為,協和醫院還是“牛”在它那100年來形成的傳統,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的精魂就在那里!
三
陳述的基本準確性,是寫作的唯一道德。這句話被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奉為至理名言。
那么,這部作品給人的第二個感覺就是它的真實。真實是一個大概念,說到底就是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尊重自我的認知。它是一個文學的記錄,像碑刻一般,把那些曾經錯過的再找回來,把那些近乎忘記的重新銘記,把人們不知道的真實地告知,把藏在心底的感念,真實地傾吐。
協和大院是韓小蕙生活的熱土,也是她文學的沃土。早在20世紀80年代她的《我的大院,我昔日的夢》,就是講的協和大院的故事。故事中有童年的快樂與想往,也有無奈與迷茫。文章較早地將一座院落展示于世,讓讀者知道離天安門廣場最近的一塊天地。那是一塊凈土,盡管經受了無數風煙其本質卻依然純凈。在韓小蕙的內心,它是道德的凈土,良知的凈土,學識的凈土。這塊凈土上,曾經有無數大樹與鮮花,有李宗恩、聶毓禪、裘祖德、黃家駟、吳蔚然、胡正詳、何觀清、張鋆、裘祖源、張學德、薛社普、宋儒耀等大師級名醫,也有林巧稚、勞遠琇、胡懋華等大師級女名醫,還有超凡脫俗的王世真、周華康、吳征鑒、梁植權等世家子弟。
當然,書中提到的遠遠不止這些大咖,細細讀來,可以看到數百位讓人景仰的身影。他們很多都是某醫學學科分支的創始人和奠基人,在協和醫院分別開創了新中國醫學研究與治療的多個領域,他們儒雅放達,具有崇高的責任心,他們的職業道德就是四個字——“白衣天使”,每個人都自覺地把天使之愛撒播到患者身上。
在大院里,“碰面即名醫,往來無白丁”。這些靈魂人物異彩紛呈的人生和帶有傳奇的故事,深深影響著醫學后人,使他們無形中養成了崇尚知識、追求理想的品德。韓小蕙說,協和大院的孩子們,受到的是什么影響啊?為什么我們不比吃好穿好、不比家窮家闊、不比官大官小,因為院里這些大神們、前輩們的榜樣在激勵著我們,從小就在我們心中種下了“奉獻”的根苗——我們比的是誰能像他們一樣,為國家和民族做更多的事!
書中很多的故事和細節,都注入了作者的心血與情懷,由此我們認識并且記住了這些有著高超的醫術和醫德,影響著一代代人的醫學精英和奇才。“只要進了協和的門,這輩子都別想天馬行空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書中提到住在31號樓一層的1949年以前的老協和馮傳宜教授,早年從他那兒學到了一個詞——“聽班”,就是人雖然在家,卻沒有行動自由,不能出門,得隨時“聽候”醫院的召喚。還有31號樓的外科大夫李士英,是協和醫大1966年以前的八年制畢業生,不管多晚下班,白天看診多少病人,做了多少臺手術,晚上回家吃完飯就馬上拿起書探究考證,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沒有節假日一說。他的最奢侈的娛樂也就是看個電影,但連這也不能保障,有時看上一個開頭就被醫院叫去。
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是這些大神的一貫做派。書中寫到著名外科學家、我國現代基本外科奠基人之一的曾憲九教授,那天正在查房,一位護士跑過來,說隔壁病房一個病人突然不行了。曾主任迅速趕過去,看到病人已經停止了呼吸,就毫不猶豫為病人做口對口的人工呼吸,這一舉動激勵了周圍的人,大家爭相上前交替參與搶救,最終使病人脫離危險。
書中幾次寫到醫學女神林巧稚,有一節寫林巧稚1921年考學的經歷。林巧稚從鼓浪嶼動身,赴上海報考協和的預科,那屆只招25名學生。最后一場英語筆試時,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林巧稚放下試卷就跑過去急救,結果她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語沒有考完。一個月后,她卻因“樂于助人,處理問題沉著,表現出了優秀的品行”而收到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
林巧稚的這種優秀的品行,伴隨了她的終生。我們看到她帶學生的一次考試,林巧稚要求學生觀察孕婦的分娩過程,然后寫出一份病歷記錄,以此評定他們的臨床能力。結果只有一份病歷被評為“優”。林教授嚴肅地說:“你們的記錄沒有錯誤,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東西。”學生們實在想不出漏掉了什么,便去研究那份“優秀”病歷。結果發現,各項記錄都沒有區別,只是那份病歷里多了一句話:“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原來在林教授眼里,這就是“優秀”與“不及格”之間的距離。不惟嚴師出高徒,他們還以高尚的品格影響著自己的學生。
關于林巧稚的醫德醫風,作者還寫到一個小故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天,林大夫診室進來了兩位中年婦女,穿著樸素的灰布列寧服,掛的卻是專家號。專家號要比普通號貴10倍,林大夫便對她們說:“以后別掛這種號了,這要多花好多錢。我也看普通門診,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多等一會兒。”原來這兩位一個是鄧穎超,一個是康克清。康克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林大夫看病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論病人是高級干部還是貧苦農民,她都同樣對待,只要在她對面的患者椅上坐下,在她眼里,就都是病人。
我們記住了吳階平的話:“我認為做一個好醫生要不斷從三方面努力。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高尚的醫德;二是有精湛的醫術,能解除病者的疾苦;三是有服務的藝術,取得患者的信任。關于第三點一般人并不很重視,不認為其中大有學問。我感到有經驗醫生的突出之處就在這第三點上。”這三點,從林巧稚、吳階平所代表的醫生教授,到聶毓禪、王琇瑛為代表的老協和的護士們,在1966年以前,全都做到了;在今天也還是要求得比其他醫院都高,這是百年協和能夠百年不倒的不二法門。
韓小蕙的這些帶有文學性的真實陳述,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們一次次為書中的人與事而驚嘆而感動。
四
讀《協和大院》的第三個感覺,是那種自帶的樸實與樸素。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種樸素是一種大境界,是一種大情懷。愈是平實坦然的筆調,沉靜樸素的敘述,愈是能看到作者心中的千里雷閃,感受到多重的回響與震撼。樸實與樸素是相偕相融的,這或也是韓小蕙自然的風雅。整部書讀下來,都是這種天街小雨般的感覺。
其間的樸實,是由樸素的感情展現出來。黑格爾說:“在理性內容與現實現象互相滲透融合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智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情感。”②讀《協和大院》,我們就始終被作家那種深沉的情感所推動,其帶有深情的訴說,帶有敬意的感懷,時刻閃現于字里行間。
書中寫到那些老協和人,老了也不在家頤養天年,而是一輩子出門診:其中有85歲的口腔科的賴欽聲大夫,“給患者治牙,一站就是一上午,年輕人都覺得吃不消,你說老爺子能不累?”有90歲的神經科郭玉璞大夫,90歲的勞遠琇大夫。還有張孝騫大夫,90歲時還參加大巡診。吳階平當了國家領導人還堅持每周一天回醫院參加大查房。例數之后,韓小蕙寫到:在我看來,他們這醫生當得太苦了,終身綁在醫院的戰車上,一天也不能平平靜靜地喘口氣;可這些高尚的醫生都不以為意,樂在其中,孜孜矻矻,兢兢業業,從頭發黑亮熬到斑白、花白、雪白——能“妙手回春”,能“起死回生”,能治病救人,能多救一個是一個,能給患者消除病痛,就是他們的最大滿足!文字寫到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敲出了:“高尚的醫生們啊,致敬!鞠躬!”感情激蕩而凝重。
雅科布松說,語言本身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是可以幫助解決情感表達的問題。這一點,我們從《協和大院》中可以找到佐證。比如寫師大女附中畢業的才女加美女吳北玲,寫出了那個時代煉鑄的單純與純粹及追求完美女孩的多個角度。結尾的語言:“可惜的是,天不佑吳,天無佐孫,積勞成疾的吳北玲剛剛進入她人生的第41個年頭,就不甘心地去了天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大院的孩子們淚滿襟!敬愛的北玲姐姐,你為協和大院揚了名,你是大院孩子們的坐標,今天我以這篇文章紀念你,白紙黑字,立此存照,意在讓大院后來的孩子們永遠以你為榜樣,像你一樣,懂得人生的意義,懂得奉獻的意義,懂得在高天厚土之間除了吃喝玩樂或者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之外,還有一種偉大的存在叫‘精忠報國’。是的,我們都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像你一樣有意義地走完一輩子人生。祝你和吳伯伯、王阿姨在天國日日相伴,花好月圓!”讀到這里,讓人淚目。
還有作者筆下吳德誠大夫的“夕陽戀”,同樣感人。吳德誠大夫是泌尿外科專家,感情上卻有著一番奇特的經歷,說是“夕陽戀”,其實本是他的初戀,種種緣由使得一對情男癡女勞燕分飛,后來又被海峽無情分割。到了晚年,吳德誠去臺灣講學,女方見到媒體報道,毅然前去敘舊,倆人此時皆已單身,舊情轟然復熾。可詩可歌的是,這一牽手就再也不愿放開,“癡女”跟著情郎來到北京,住進協和大院43號樓,倆人如膠似漆,連看電視的時候都手牽著手。書中說癡女有點外國血統,頭發金紅色,眼珠檸檬黃,皮膚象牙白,雖年紀一把了仍風韻典麗,真有點像從濃郁的俄羅斯油畫中走下來的人物。幾年后,吳德誠大夫先“走”了,她傷心欲絕,雖返身臺灣自己家中,但每年都會回到43號樓來看看亡夫的家。作者寫這個奇特的黃昏戀時,語言跟著內心走,感情不自覺地溢放出來。
還有那位為國家做了一輩子貢獻的周華康,老了要做一副假牙,卻要最便宜的,不想浪費公家的錢。周華康最后病逝于協和醫院,根據他的遺囑,遺體被捐獻到協和醫學院,用于基礎教學和臨床科研——赤體而來,裸身而去,他把自己永遠留在了協和。
書中還寫了領導有方、醫德高尚卻屢遭不幸的好院長李宗恩,寫了他的老伴,同樣人品忠善、享有聲望的護校校長聶毓禪。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位女性!比李宗恩院長幸運的是,她一直頑強地活到了95歲高齡,終于看到協和高級護校重新復校,并在全國10所醫學院設立了培養高級護理人才的護理系:這比給她個人“改正”,“恢復名譽”,“重新安排工作”……都要讓她高興得多!1998年,她平靜地逝世于北京協和醫院——從20歲時候拎著簡單行李前來報到,胸中充滿報國之志的美麗少女,到她躺在鮮花叢中,與幾百名來自世界各地專程為她送行的學生“告別”,這中間相隔的75年歲月,風云際會,恰巧經歷了中國現當代歷史上的大風大雨。
往往在這種敘述中,作者使用了沉穩平實的語態。有人評價韓小蕙的文字像老城墻一樣,斑駁,質感,我以為然,正是這樣的斑駁質感,才與所敘述的協和大院協和一致,具有一種史家風范。
在書中,我們隨時隨地能看到作者內心的公道,也就是正義。她端著一碗清水,以之清洗時間里的塵埃,映照歷史中的污濁。這是韓小蕙的一貫性格,也是她的一貫品格。她的內心的巨大能量,從她所抓取的,所描寫的,所張揚的,時時感受出來。
誠然,樸素不等于嚴肅,韓小蕙的文字中不乏插科打諢,詼諧幽默,借以表達內心,抒發感懷。這反倒是增加了文字的語感,使得更加有意味。看這段:
這是一條多么熟悉的路,我從6歲起就投入它溫暖的懷抱了。半個多世紀來,每天東來西走,從牙牙學語一下子就走到了兩鬢斑白。問問胡同里的每棵大樹、小樹認識我不?問問一根根哨兵似的電線桿子認識我不?問問每一塊馬路牙子認識我不?是的,它們一起笑吟吟地回答:“認識認識,你是韓小蕙,你是外交部街的女兒。”
15章至17章,是寫孩童時代的部分,筆調轉換,進入另一番天地。讓人看到協和大院的喜鵲、燕子、布谷鳥、麻雀、烏鴉、鴿子,還有蜻蜓、蟬兒、螞蚱、蟋蟀、油葫蘆、花大姐,以及紅箭之類的熱帶魚,獨特的草木世界,鮮活無比。布瓦洛說,一句漂亮話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說的東西是每個人都想到過的,而所說的方式卻是生動的,精妙的,新穎的。看作家的描寫:
北京孩子管螳螂叫“刀郎”,有時候,青綠色的它們也會從草叢里面鉆出來。樣子很萌,煞有介事地二目圓睜,朝你舉著大刀,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表情。可是肥胖的大肚子拖在地上,一邊舉刀,一邊沉思,倒把它們的游移不定表露得纖毫畢現,讓人哈哈一笑,捉住它們了事。不過它們畢竟是條好漢,你別以為這時你就贏定了,不,你一個不注意,它們的大刀就到了,能一下子把你的手指割出血,它可就趁機得勝回朝了。
不動聲色與有聲有色的敘述中,那種舒緩自如以及輕盈飄逸的語調,滿含著韓小蕙對語言的理解與自信。
五
韓小蕙完全化在了那個大院里,她的所有靈魂、靈感、靈性,她的所有感情、感性、感覺,都與那個大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鑄在一起。她知道自己是怎樣地將一腔血液融合在文字中,融合在隨性的真實與真切里;她知道自己沒有摻和任何虛假、任何虛情,甚至每一個“哦”,每一個“唉喲喂”,每一個感嘆號,都真實動人。
《協和大院》是一種清醒自覺的寫作,意義卓然的寫作。韓小蕙以其樸實的文風、簡潔的文筆,構筑起一部史實豐饒、意蘊深厚的大散文,也可說重鑄了協和的輝煌。相信這不是“協和”的最后,她仍然會關注“協和”的未來,不棄協和,協和不棄,人類釋放的良善與美好,會貫穿始終。
注釋:
①韓小蕙:《協和大院》,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版,本文后文所引內容均出于本書,不再一一注釋。
②[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59頁。
[作者單位:河南省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