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邊界》
《文明的邊界》
作者:格非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ISBN:9787544787062
定價:65.00元
沒有生平的作家
我們今天開始講羅伯特·穆齊爾。穆齊爾1880年出生于奧地利,1942年在瑞士去世。他被稱為“沒有生平的作家”。也就是說,在他的生活經歷中,沒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除了不多的幾部作品之外,他很少有其他的言論、演講、文章問世。我們研究穆齊爾所能參考的基本材料,除了他早期的幾部作品以及大部頭的《沒有個性的人》(未完成)之外,剩下的也許就是他的日記了。這些日記自從被整理出版以來,一直是國際上研究穆齊爾的一個重要文獻。研讀它們,可以了解穆齊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日常生活、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的一些基本見解。穆齊爾的日記有一部分已被譯成了英文,但中文譯本(除了一些零散的節譯之外)在國內還沒有出版。德語或英語比較好的同學,可以去找來看看。雖然說穆齊爾是“沒有生平的作家”,但是我們作為研究者,作為讀者,卻不能簡單地用這句話將他的生存經驗一筆抹掉, 而應該盡可能多地去搜尋一些材料,以了解這個人一生的大致經歷。我以前講過,對于文學研究而言,知人論事很重要。在研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作者的基本生活狀況。
關于穆齊爾,有幾個方面的情況,我這里給大家稍微說一下。穆齊爾本人是奧地利人,出生在奧地利卡林西亞州一個叫克拉根福的地方。與弗蘭茨·卡夫卡一樣,穆齊爾也是一位生活在奧匈帝國版圖內用德語寫作的偉大作家。我希望大家在研讀穆齊爾的作品之前,對奧匈帝國的歷史與地理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我們在閱讀《沒有個性的人》時,就會產生很多困惑。比如說,德意志民族、斯拉夫民族,當然也包括捷克和匈牙利,與傳統的奧匈帝國到底是什么關系。而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德國和奧地利的關系。因為在《沒有個性的人》中,德國和奧地利的復雜關系一直是情節發展的中心問題。關于這一點,我這里就不多說了,大家自己去做功課。我僅僅強調一點,穆齊爾雖然是奧地利人,但他一直崇尚德國文化,對奧地利多少有一點輕視。盡管在文化上,人們常常德、奧并稱,但穆齊爾不認為奧地利有什么值得關注的文化特色和自主性。穆齊爾在作品中討論的“歷史文化”這個概念,基本上是以德國文化史為藍本的,與奧地利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
穆齊爾是家中的獨子。他的父親是奧匈帝國時期政府的工程師,因為在工作領域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后被封為貴族。現在研究界一般把穆齊爾稱為一個中產階級作家。在我看來,穆齊爾在社會地位方面,與《沒有個性的人》中的主人公烏爾里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家境優裕,收入穩定,生活無憂,受過良好的教育。穆齊爾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了成為一名優秀工程師的理性和科學頭腦。而他的母親是一個富有藝術氣質的人,生性敏感、緊張而多疑。穆齊爾很多的藝術天賦和感知力,包括他敏感的氣質都是源于母親。問題是,母親也給他帶來了一份“負資產”。在穆齊爾出生后不久,他的母親就開始和一個名叫亨利希 · 賴特爾的年輕人私通。在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化的奧地利,與人私通也許算不上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這個年輕人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搬入穆齊爾家中,與這對夫婦公然組建了一個“三角關系”家庭,并在畸形關系中相安無事地生活,即便放到今天,也不能不說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
不用說,這件事對穆齊爾日后生活理念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穆齊爾在這樣一種畸形的家庭關系中長大成人,其倫理和道德觀念,特別是對女性的態度,會因此事產生怎樣的變化,是不難想象的。我們知道,穆齊爾終其一生,都致力于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有史以來的歷史文化進行分析和診斷,且又是以對女性心理的幽暗部分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解剖為前提的。應當說,在這方面,他甚至比弗洛伊德走得更遠。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后面還要做詳細的論述。不管怎么說,穆齊爾對女性心理、兩性關系不知疲倦的探究,在特殊家庭關系的影響之下,在他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經歷與記憶中, 已早早埋下了種子。
穆齊爾十一歲的時候,就被他的母親送到了維也納近郊的一個軍事技術學校。十四歲時,他進入摩拉維亞的布爾諾高等軍事學校。到了1897 年,也就是他十七歲的時候,穆齊爾考入了布爾諾的理工學院,主修工程學。說起布爾諾這個地方,我們也許會馬上想到另一位享譽全球的著名作家— 沒錯,我說的是米蘭·昆德拉。昆德拉出生于布爾諾,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布爾諾是摩拉維亞的首府, 原來屬于奧匈帝國,現在則歸入了捷克的版圖,是捷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順便說一下,米蘭·昆德拉對穆齊爾的作品推崇備至,他認為,從歷史進程上來看, 穆齊爾是推動20 世紀小說出現偉大轉折的關鍵人物。1903年,二十三歲的穆齊爾進入德國的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數學,并于1908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從他所學的專業內容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以下兩個信息:,當時的自然科學和哲學之間沒有嚴格的學科分界;第二,心理學在當時作為一個時髦的新興學科,已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我們知道,胡塞爾的老師布倫塔諾、胡塞爾本人以及他的弟子海德格爾,他們的哲學研究一開始就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沒有個性的人》中,穆齊爾關于心理學的討論更是隨處可見。
穆齊爾早期的兩部小說《學生特爾萊斯的迷惘》和《結合》,同時出版于1906年。《學生特爾萊斯的迷惘》在當年寂寂無名,可是如今已被公認為他早期的代表作,影響非常大。這個作品所呈現的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危機,令人印象深刻,已經昭示出穆齊爾日后對于道德、理性和自我意識三者關系進行持續思考的重要特色。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穆齊爾奔赴意大利前線作戰。據說他在戰爭中表現得非常勇敢,并受到嘉獎。在戰爭結束后的近二十年中,穆齊爾出版過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品,比如劇本《醉心的人們》和小說集《三個女人》等,他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龐大計劃之中—起先,穆齊爾為自己將來的創作草擬了一個包含二十余部小說的系列大綱,后來又將這二十多部作品的構思歸并到了同一部長篇小說的計劃之中。這部終未能完成的卷帙浩繁的長河之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沒有個性的人》。
1938年,希特勒攻占了奧地利,穆齊爾被迫流亡瑞士。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很多文學研究者看來,穆齊爾的文學成就和貢獻,在他生前和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這當然是一個事實,但這絕不意味著穆齊爾在當時的歐洲完全默默無聞。事實上,《沒有個性的人》卷于1930 年問世時,德國和奧地利都對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在當代德語小說中,《沒有個性的人》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作品之一,并預言它將在未來獲得崇高的聲譽。另外,穆齊爾在世時,一個由出版商和眾多追隨者成立的團體(名稱就叫“穆齊爾協會”)一直在為他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也就是說,穆齊爾是一位在世時就擁有了固定粉絲群的作家,盡管人數可能不多。《沒有個性的人》卷問世后帶來的反響,甚至一度讓穆齊爾產生了即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幻覺。我想說的是,穆齊爾在一戰后的奧地利其實過得并不差。他的生活真正陷入困頓,是從1938 年被迫移居瑞士開始的。穆齊爾在瑞士的后四年過得很不順心,他本人也很不喜歡瑞士這個地方。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穆齊爾的作品在奧地利和德國同時遭禁,從而使他喪失了版稅收益,后來不得不依靠救濟艱難度日。1942年,在劇烈地跳了一陣蹦床之后,穆齊爾患中風,不幸去世。他的骨灰被撒入了日內瓦附近的森林。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穆齊爾求學時主修的是工程學、哲學、心理學、數學和物理學。一開始,他對文學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根據南非作家庫切的記述,穆齊爾初對文學和音樂的涉獵,不過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教養,完全沒有將文學寫作作為終身志業的意圖。不過,隨著閱讀的深入,他很快就成了馬拉美、梅特林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徒。而在哲學上,他所服膺的大師包括康德、尼采和叔本華。穆齊爾對于尼采的迷戀,我們可以從《沒有個性的人》中克拉麗瑟這個人物身上看出一些端倪—穆齊爾對克拉麗瑟的形象設定就是一個尼采迷,一個崇拜超人的神秘主義者。當然,穆齊爾的知識面,遠非上述學科領域所能囊括。如果我們將《沒有個性的人》中涉及的知識門類做一個統計,就會發現,人類社會所有文化領域的知識,包括宗教、哲學、自然科學、心理學、博物學、文學、歷史、社會學等等,無不盡皆納入其中。也許只有一個概念可以涵蓋他筆下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描述對象,這個概念就是“一切”。在穆齊爾身上,我們仍可以看到歌德那種對世界上所有事物細加參詳的雄心。
有同學向我抱怨說,《沒有個性的人》根本讀不下去。還有的人硬著頭皮讀了前20頁,就決定放棄了。大家一個共同的感受是難懂、晦澀。不過,如果你們要問我的閱讀感受,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個作品其實并不難讀。這本書我以前讀過一遍,近為了給大家上課,又讀了一遍,感覺仍然非常引人入勝。我的理由如下:,這個作品總體而言是一部披著現實主義外衣的小說,行文風格相當寫實。用米蘭·昆德拉的話來說,沒有顛倒年代順序,沒有喬伊斯式的內心獨白,沒有取消標點,沒有破壞人物與情節的傳統結構。第二,這個作品的情節設置極為簡單、集中,而且基本是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緩慢推進。正因為敘事線索的交代異常清晰,我們在閱讀時不至于無所依傍,更不會有迷路的恐懼。第三,這個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設定,都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而且人物形象相對飽滿。如果我們不被這部小說所涉及的知識嚇住的話,閱讀感受還是相當愉快的。按照我的經驗,如果你耐著性子認真讀完它的前200頁,一切就會變得容易起來。
后,我們來談一下這本書的版本問題。剛才我們講到,《沒有個性的人》卷問世于1930年,其中包括部《一種序言》的19章以及第二部《如出一轍》的104章。第三部的標題叫作《進入千年王國》,列入第二卷,在1930年代出版時這一部分并未完成,只有38章。現在我們能夠讀到的由張榮昌先生翻譯的中譯本,就只有上述兩卷三部的161章,共975頁。
然而,第二卷第三部《進入千年王國》的38章,早在1933年就出版了,從1933年到穆齊爾去世的1942年,這當中差不多還有十年時間。考慮到作者在晚年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寫作這部巨著,我們或許會問,想必在這十年中,穆齊爾留下了大量的遺稿吧?情況的確如此。到了1952年,在穆齊爾去世十年之后,包括遺稿在內的新版《沒有個性的人》終于被整理出來,正式問世。這個版本總共有2160頁。
可見,新版本的內容與中譯本相比,幾乎要多出一倍。假如我們將來能夠讀到這個全新的版本,作品中的很多疑團或許將會得到一個更完滿的解釋或答案。比如說,作品的主人公烏爾里希與他的妹妹阿加特有點亂倫的同居關系,到底會如何發展?
關于穆齊爾的生平以及《沒有個性的人》的寫作和出版過程,我們就先說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