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心底深處的火苗
彭學軍寫過許多湘西故事,那些故事真實到讓人身處其境,可以觸摸。其質地堅實,每一個細節都經得住推敲?!而P凰花開》是彭學軍獻給母親與自己的一部回憶錄,在這部長篇散文中,她敘述了母親歷經坎坷和艱難卻執著、勤勉地追求理想和事業的一生,而其中很大篇幅是母親在湘西度過的歲月。
彭學軍的母親是江西興國人,大學畢業后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書。盡管山高路遠、前途未卜,她卻心甘情愿。然而,她面前處處都是坑洼,不斷處于動蕩的流徙之中,從州府吉首到鳳凰、大馬、三拱橋、吉信。甚至在很長時間里,她連教師也做不成。
即便如此,她對生活依然滿懷熱忱。在大馬的苗族寨子里,她在倉庫里住了下來,跟著苗寨的女人們學會了如何用背帶背孩子,如何用土灶燒火做飯,如何下田插秧割稻。她還一直守著一份教育事業的初心,常去山民家里,給他們讀報,教他們認字。
大馬地無三尺平,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從這一家到那一家,曲里拐彎的山道得走上好一陣。為了方便,有的人家會在坎邊搭一架木梯子,從梯子爬上去,就可直接到另一戶人家門前的場坪。若是在雨夜里,她會走這樣的捷徑。一手扶梯子,一手拿手電筒,身后還背著幼小的孩子。一次,她一腳踏空,從梯子上摔下來,躺在雨水里,半天都爬不起來。
彭學軍不是母親在艱難日子里的旁觀者,她一出生便跟著母親跌進了時代的滔天大浪,在輾轉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在《鳳凰花開》里,彭學軍記述了一件童年往事:山里的冬天特別冷,風大雪也大,早上起來常常推不開門——讓一夜的大雪給封住了。為了取暖,母親在火塘里燒起了柴火。父親不在家,母親去井邊洗尿布,讓彭學軍留在屋里,看管才出生不久的小妹妹。
小妹妹坐在木桶里,這是母親問村民借來的,是一種專給嬰兒坐的木桶。妹妹雙手抓著桶沿,眼睛盯著跳動的火苗。彭學軍看她那么喜歡火,就往火塘里丟了兩根木柴。這時,呼嘯著的北風狠勁地撞著房門,陳舊倉庫的木質壁板上到處是裂縫,寬一點的裂縫被母親用布條或報紙塞住了,可北風還是從細縫里鉆了進來,火苗被風抻得老長,四處亂飄,如同細長的舌頭。
倏忽間,那舌頭舔著了搭在火塘邊的椅背上烘烤的尿布,尿布轟地燃燒起來。彭學軍嚇得手足無措,坐在地上驚恐地號哭。當母親隱約聽見隨風而來的哭叫聲后,立刻感覺到某種恐懼與不祥,直往家里沖去。她推開門,火苗已快燎著小女兒坐的木桶。
彭學軍寫母親,也寫自己,因為她參與了母親的故事,這是《鳳凰花開》最難得的地方。從中可以看到,彭學軍對湘西的感受和認識浸透著生命體驗。通過《鳳凰花開》,我們厘清了彭學軍那些關于湘西的寫作的原動力,不僅來自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親歷,還來自于母親那代人于艱難中堅守信仰、積極向上的精神。
那個火塘里的火苗是個象征,表面上被撲滅了,但也埋進了她的心底,一經點燃,便化作了永恒的文字。我們也應慶幸有彭學軍這樣一位作家,她用不凡的生命經歷和不凡的感知力,寫下了那么深刻、那么厚實、那么真切、那么感人、那么憂傷卻又那么溫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