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中國故事】
萬里挑一。
在我國目前注冊的兩萬三千多家民營醫院中,只有一位院長同時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志愿者”和“中國優秀醫院院長”稱號。
他叫劉習明,我國不孕不育領域首批拓荒者,湖南省政協委員,長沙市藥學會會長,長沙生殖醫學醫院、寧兒婦產醫院、湘西寧兒婦產醫院院長。
2021年11月5日,“德耀中華——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劉習明又被授予第八屆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萬里挑一,為什么會是他?
吶喊
1959年,劉習明出生在湖南省漢壽縣。小時候,他經常聽村里老人講故事,送子觀音的形象在幼年的劉習明心中留下了神秘感。
17歲,他光榮入伍。部隊培養他當軍醫,劉習明如饑似渴攻讀《藥理學》《解剖學》……
從部隊轉業回來,他分配進了一所公立醫院。
一對對夫婦臉帶愁容,一窩蜂地涌進泌尿科。進了科室又遮遮掩掩,說不清,道不明。
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泌尿科科室的場景。讓患者說不出口的是不孕不育。
每當看到這些面露尬色的患者,劉習明腦海中總能浮起童年的記憶:鄰居家嫁人的姐姐因為生不出孩子,被夫家嫌棄,怕被鄰里說閑話,總是三更半夜回娘家。
這樣的案例見得多。為治病,聽信江湖野仙吃壞身體的;因為生不出孩子,女性被家暴的,家庭分崩離析的……不孕不育問題,最終受傷害的都是女性。
那年代,醫院沒有不孕不育科,患者更找不到一家治療不孕不育癥的專科醫院。不孕不育研究領域幾乎是空白。
劉習明不顧周圍人的反對,毅然辭去公立醫院工作,開始不孕不育的研究。
那時候,無處求醫的患者都是跟著民間偏方“跑”。民間偏方是否有理論依據?是否真的有效?世上是否真有“送子觀音”?劉習明苦苦尋覓著答案。
四處搜集民間偏方、秘方。拿到方子后,一頭扎進中藥典籍,尋找方子的合理性。翻爛了《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醫藥典籍,丹參、狗腎、菟絲子、紫河車……劉習明的大腦里裝滿了各種中藥材,從原產地到功能主治,劉習明背得滾瓜爛熟。
拜訪全國有名的老中醫,尋覓單方驗方、反復比對。綜合多種配方的藥理研究,經過多次篩選、比對,最終,劉習明精挑細選出幾味中藥材,結合中藥“十八反十九畏”原則,開始藥材的配備。
中藥溫和,很難立竿見影。劉習明仔細研判每一個病例,根據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匹配相應的中藥類型、服藥劑量,從診斷到服藥再到療程結束,劉習明和他的醫藥團隊全程跟蹤記錄,從患者的年齡、病因、服藥劑量、療效觀察,每一項指標都做詳細記錄,積累了幾百份臨床病歷。
經過幾年努力,劉習明和他的團隊研制出3種治療不孕癥的中藥制劑。這些中藥制劑效果顯著,很快引來學界的關注。
1991年,我國著名醫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吳階平親筆致信劉習明,“關于開展不育不孕的研究和治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鼓勵他繼續做下去。
1995年,劉習明拿出全部積蓄創辦了湖南省第一家治療不孕癥的專科醫院——長沙生殖醫學醫院。
2012年,劉習明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生殖生物學泰斗劉以訓為醫院首席專家。2013年11月開始籌備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2013年12月,長沙生殖醫學醫院被湖南省衛生廳下文批準正式開始運行試管嬰兒技術,成為長沙市屬醫療機構中首家正式運行試管嬰兒技術的醫院。
中醫敲門,西醫引進,劉習明帶著他的醫療團隊經過30多年的拓荒、摸索、學習,目前已形成中醫中藥、康復理療、西醫手術、宮腹腔鏡微創手術、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的不孕癥治療體系,自建院以來已為近3萬個不孕不育家庭送去擁有孩子的希望。
劉習明的話——
“只要有一顆活精子,就能做爸爸。”這是1995年我們發出的第一聲吶喊。第一聲吶喊被制作成巨幅廣告放在人來人往的長沙火車站火炬下面,當時不被人理解,可我們堅持吶喊。我們明白,孩子對家庭來說是多么重要,孩子對于民族對于國家又是何等重要。研究與治療不孕不育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業,而是播種希望、延續人類文明的事業。世界上總有些話是要有人第一個喊出來的。喊出來了,就得去做,再難也得做。
臺階
每天六點十分起床,快速整理內務。被子疊成豆腐塊,牙刷牙膏固定擺放……身材瘦高的他總是身披一件袖口磨破了邊的深藍色西裝,腳踩一雙手工做的老式黑布鞋。一年365天,除去大年初一,364天劉習明都奔走在去醫院的路上。
喊口號容易行動難。辦一所專治不孕不育的醫院不容易,辦一所受老百姓歡迎、愛戴的醫院更不容易。他總是在琢磨一些有針對性的制度來管理醫院。
質控小組監察制。女性在做試管嬰兒時,經常出現各種并發癥,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有可能造成醫療差錯或不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為此,劉習明全程規范醫療行為:從病歷的書寫、會議會診記錄的書寫到技術的管理、人員的配備乃至手術時間都有嚴格規定。
每周都會派質控小組去查病歷,檢查是否存在前后書寫矛盾,信息錯寫、漏寫情況,甚至年齡書寫前后有誤都會被扣分。每周一的下午還要開“失敗病例研討會”,回溯病例,找原因,做總結。這個慣例雷打不動。
疑難病例研討制。2019年,醫院來了位北京的患者。該患者卵巢功能衰退,在其他醫院做了6次試管嬰兒均未成功,來長沙生殖醫學醫院本想做供卵試管嬰兒。
通過對患者之前治療過程的認真研判,劉習明組織專家會診,大家分析前幾次失敗的原因可能是未掌握好用藥、取卵的時間……會診結果:讓患者再試一次取卵手術。
經過醫生的前期中藥調理、調整扳機時間、改變取卵劑量,最終成功讓患者懷上了寶寶。劉習明對醫院職工說:“這次試管嬰兒的成功,并不是說我們醫院的技術遠超其他醫院,而是我們對患者的精誠服務產生了效果,我們要堅持這一點。”
消滅“紅包”制。醫務人員如遇患者送紅包、贈禮品,必須拒絕,實在無法拒收的,要將紅包如數交給財務沖抵患者治療費用,禮品上交院辦公室統一處理。拒收患者的紅包可獲得醫院的獎勵,劉習明要打造“無紅包醫院”。
“一對一意見反饋”制。培訓每一位醫護人員,在患者出院之際要與患者進行一對一意見反饋,他說,他要打造醫療界的“售后服務”。
“年度親子嘉年華”活動制。讓那些不孕不育治療成功的家庭帶著孩子“回娘家”。他說,醫患不應該是沖突,而應該是情義。
醫藥費減免制。劉習明時刻踐行“不讓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錢”的承諾。嚴格規范醫療項目收費,“因病制宜”制定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能不住院的盡量不住院;必須住院的也只收必要的住院治療費,盡量讓患者帶藥回家治療,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對經檢查確診無法治愈的患者,耐心勸導,不做無謂的治療。特困患者家庭可以提出減免部分醫療費。建院以來,他為4000多名患者減免治療費用達1000余萬元。
劉習明探索的這些制度對于打造一個受老百姓歡迎的醫院很有效果,但他深知,管理的最高境界并非是管人,而是管心,是“以文化人”。
上臺階,靠文化。
從手術室通往行政樓的必經之路上有個石梯,是劉習明親自設計的。石梯每層臺階高約50厘米。踏上去有登山的感覺,踏下來有向下沖的感覺。石階中間刻著“不偏不倚,青春向上”8個大字。
他要建一個產學研中心,可是董事會上,很多人都不支持。反對的理由是,一來資金有限,二來產學研中心短時間內無法創收,建設產學研中心“費力不討好”。劉習明力排眾議,賣了房,貸了款,建成了產學研大樓。
湘女文化廣場是他的杰作。
湘女有名,但是湘女的內涵是什么呢?劉習明攜手國內著名的設計、雕塑、辭賦大師在26畝商住用地上打造出湘女文化廣場。
湘女廣場位于寧兒婦產醫院產學研中心前坪,由湘女——東方女神雕像為主雕,輔之以古今杰出湘女圖雕。有上古時期淚成斑竹、躍江而化的湘水女神;有辨識靈藥,為百姓醫疾的靈秀仙姑;有齊家有道、教子有方的革命母親葛健豪;有西上天山,屯墾戍邊守江山的八千湘女;有軍民魚水情、半條被子贈百姓的女紅軍……湘女忠貞、堅韌、智慧、勇毅。
劉習明提煉的湘女精神是——擁湖湘文化之底蘊,攝三湘四水之靈氣,聚萬千巾幗之智慧。
在湘女廣場,他還設立岐黃問答、童子采蓮、五福童子等多個石雕,意圖將綿延千年的湘女文化與傳承生命的醫院文化融合在一起。
對于游走在醫院的醫護人員與患者,劉習明像個導游不厭其煩講解著湘女文化。
劉習明的話——
26年前,個別社會辦醫院搞廁所醫院、電線桿醫院(在廁所、電線桿上貼廣告),當時有職工問我是否也嘗試這個宣傳模式,我很生氣。醫院是實踐醫學知識的神圣殿堂,這樣搞豈不是在侮辱醫學。魏則西事件出現后,民營醫院經營遭遇“冰期”。我的看法是,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應該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就是救死扶傷,不讓老百姓花冤枉錢。要用我們的良好示范消除老百姓對民營醫院的偏見。我們醫院里有個檔案館,里面存放著1000多封患者自發寫來的感謝信、500多面錦旗、100多塊牌匾,還有新生兒照片墻。每年年末,我都會帶新老職工參觀檔案館,講它們背后的故事。一個醫院成功的標志,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老百姓滿不滿意,有沒有創造社會效益。老百姓喜歡的醫院,一定是有人情味的醫院、有文化內涵的醫院、每個職工都有高境界的醫院。
責任
賀志國,株洲市茶陵縣棗市鎮村民,一位身患尿毒癥的年輕人,是劉習明參加湖南省政協“三個一”結對扶貧的幫扶對象。
第一次去賀志國家走訪,劉習明到鎮子上轉了一轉。他觀察到,棗市鎮很少有打印店,若是小賀能開一家打印店,不僅能服務周邊百姓,還能賺錢養活自己。
劉習明派車將賀志國接到長沙生殖醫學醫院,免費提供食宿,為他制定了48天的學習計劃,由院辦主任丁麗娜當老師,教他系統學習電腦操作及設計技能。同時由醫院出資安排他到臨近醫院做透析。
等賀志國熟練掌握文印技能,劉習明將全套文印設備、耗材送給了賀志國,幫助他在棗市鎮開了一家“志國文印社”。如今的文印社年收入達七萬多元,有了工作后的賀志國整個精神狀態也好了不少。
“真的感謝劉院長,沒有他,我至今還是個病重的無業游民。”賀志國說。
1997年12月,劉習明當選為長沙市第八屆政協委員,2007年12月,劉習明當選為湖南省第十屆政協委員。
劉習明先后提交了80多份提案:《加強有效干預控制我省人口出生缺陷的建議》《關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提升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關于促進民營醫院健康發展的建議》……
26年來,他在湖南師范大學、吉首大學、南華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設立“劉習明獎學金”;向湖南“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捐款;為漢壽縣東岳廟鄉、望城區雷鋒鎮等貧困鄉村建橋修路;疫情期間他帶領全體醫護人員自制口罩、煎煮藥湯……捐贈總金額達1850余萬元。
劉習明的話——
古人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公平公正共享的社會環境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去營造。提交《加強有效干預控制我省人口出生缺陷的建議》的提案,我想為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貢獻點力量;設立教育基金,我想為貧困孩子爭取些受教育機會;為貧困山區建橋修路,我想為鄉村振興爭取些發展機會。當醫生是為患者看病,當政協委員是為社會盡些責任,為國家分憂。兩種身份,有共同的責任。一個人也好,一個醫院也好,不只考慮自身需求,自身利益,自身安危,還要考慮他人,考慮大眾,才是應有的境界。
(作者:唐湘岳,系光明日報原高級記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特聘教授;侯曉慧,系湘潭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