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談 | 冷林蔚:愛自然的孩子不會變壞
大概在四五年之前,我開始在一本少兒科普雜志上開設一個關于動物的專欄,每篇文章1000字左右,專門介紹那些乍一看長得很相似、但是仔細觀察又確有明顯區別的動物們。因為內容還比較受小讀者們的歡迎,這個專欄我連續寫了40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有一天我忽然想,其實完全可以給年齡更小的孩子來講這個主題,如果采用繪本的形式來表現,一定會更加直觀,而左右頁對比的方式能讓幼兒也很容易理解。于是,我就精選了孩子們感興趣、也比較熟悉的動物,創作了這套以學齡前幼兒為主要閱讀對象的科普繪本“我能分得清”,每6組動物為一輯,涉及猛獸、體形較大的動物、水里的動物和昆蟲等。
說到科普繪本,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太專業,怕年齡小的孩子讀不懂,其實很多優秀的科普繪本已經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個人愛好,我讀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地、風格各異的科普繪本,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些充滿幽默感的作品,這種幽默感是跨國界、跨文化和跨年齡的。
所以在創作“我能分得清”這套書的時候,我也和插畫師反復進行討論,希望能用很好玩的方式來表現那些生物學方面的知識點。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那些原本有點兒直白和單調的知識點,因為加入了幽默的因子,立刻變得生動起來。所有的知識點都被融入了畫面中,而這些畫面不但不難懂,還充滿了幽默感,能讓人會心一笑。孩子通過這些有趣的畫面產生直觀的認識,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創作這套書的過程中,曾經有朋友問我:“為什么一定要孩子去觀察獵豹和花豹的區別呢?對于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是不是知道豹子和老虎的區別就可以了?”這其實就涉及到培養觀察力的問題,如果只讓孩子去對比那些區別顯而易見的動物,孩子所得到的樂趣和成就感會很少。當他們通過細節的比較發現大自然的奧秘時,會進一步激發他們求知和探索的欲望,這也正是科普圖書的價值所在——不僅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興趣。
閱讀這套書除了能得到觀察的樂趣,孩子們還可以學會一些觀察的方法。因為在介紹每組動物特征的時候,是有一定的順序的: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從外表到習性……日常讓孩子對事物進行描述的時候,也可以有意識地讓他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表述,這種觀察訓練對提高孩子的觀察力、邏輯力、記憶力等都很有好處。大家可以帶著這套繪本去動物園,比如去象館現場觀察非洲象與亞洲象的區別,一定會有有趣的收獲。
“我能分得清”系列是我出版的第一套科普繪本,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和情感。我特別希望這套繪本能帶領孩子走進動物的世界,從細微之處著眼,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妙。讀了這套書,孩子們就會明白,動物身體構造的每個細節都來自于漫長的進化,來自于自然環境的影響,動物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而人類,同樣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孩子的心純真無邪,如果他能夠在很小的時候就了解到動物的神奇,了解到生命的美好,那么他一定會成長為一個熱愛自然、珍惜生命、對世界滿懷悲憫之心的人。就像人們常說,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我始終相信,愛自然的孩子也不會變壞。這正是我們對每個孩子的期待!
(作者為少兒科普作家,現任《十月少年文學》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