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野: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
2021年6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隆重舉行。
“藍天野,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畢生致力于人民文藝事業,七十年來先后出演或導演《茶館》《家》等數十部經典文藝作品,德藝雙馨,為中國話劇藝術繁榮發展作出杰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為94歲的藍天野頒授“七一勛章”。有著70多年黨齡的藍天野作為戲劇界唯一代表榮獲黨內最高榮譽。
在公眾視野中,藍天野并不活躍。但說起他,人們腦海中總會想起《茶館》中俊朗的秦二爺,《北京人》中能詩善畫的曾文清,《蔡文姬》中將真摯情感含而不露的董祀,又或是道骨仙風的姜子牙,溫文儒雅的王子濤……
演戲、導戲、看戲、說戲……從1944年第一次出演話劇算起,藍天野與話劇結緣七十多年了。他是怎么走上戲劇道路的?“藍天野”是他的藝名嗎?其中,有不少故事。
1927年,藍天野出生在河北饒陽縣,原名王潤森,剛滿月時,全家四代人遷居北平。1944年,王潤森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油畫系,一門心思想學畫畫。“1945年,離開家好幾年的三姐石梅突然從解放區回到北平,作為地下黨到城市為迎接抗戰勝利做準備,我們家就成了一個地下聯絡點。”藍天野回憶。
在三姐影響下,當年6月,王潤森開始參加革命工作。
晚上和三姐一起收聽解放區的廣播,把內容刻到蠟版上油印,白天拿去散發。后來,負責地下交通的同志人手緊張,王潤森便主動負責運送物資、文件和宣傳材料。1945年9月23日,王潤森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后,黨領導的學生運動迅猛開展。在地下黨領導北平劇壇的運動中,王潤森在組織安排下放下畫筆,開啟了戲劇生涯。
“當時真的沒有想這么多,就是黨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切為了革命、為了人民。”不需豪言壯語,沒有任何猶豫,對于這個改變一生的決定,王潤森覺得,這是每一個熱愛腳下這片土地的人的選擇。1948年,受局勢所迫,他所在的演劇二隊秘密撤離北平,為了不牽連、影響仍在國統區的同志,上級要求每個進解放區的人都要改名字,就這樣,王潤森變成了“藍天野”,直到今天。
開國大典上,22歲的藍天野在天安門廣場親耳聽到毛主席莊嚴宣布新中國的誕生。“我知道新舊兩重天,中國由此變了樣,更深感新中國來之不易。”也正因為如此,藍天野分外珍視在舞臺上的每一次演出,“要對得起觀眾,誰要是敢欺騙觀眾,那真是比賣假貨還要壞。”
如何創作出人民喜歡的人物形象?
藍天野創作的法寶是——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
195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藍天野成為第一批主要演員。“這么多年,每一個新戲排練前,都要去體驗生活”,即便不是專門為了某一個戲,藍天野也會花較長時間去體驗生活。1963年,在協助焦菊隱重排的《關漢卿》順利上演后,藍天野為了演好農村題材的劇目,來到京郊房山崗上村大隊,與大隊老書記、全國勞模吳春山一起在牲口院一住就是半年,每天起早貪黑,干農活、喂牲口,收獲了生動的創作靈感和豐富的素材。回到劇院,他導演的第一部戲就是表現北京郊區農村生活的《結婚之前》,觀眾看完紛紛感嘆“還真演出了北京郊區農村的泥土味兒”。
角色的塑造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對角色的塑造絕不能是拿到劇本后才開始,應該從決心做演員的那一天起,就要不斷地觀察和創作。”許多生活中的人的形象都在他的腦海里慢慢積累著、雕琢著、豐富著。他說,作為一名演員,或許一生都演不了那么多角色,但心里的庫存越豐富,創造的天地就會越廣闊。
“首次排練《茶館》時,我們花在體驗生活上的時間和精力,比用在排練中的還要多。”茶館、書館,城里城外、城門洞口,喝茶的、說書的、賣估衣的、算命看相的……這些人的言談舉止、所思所想都是藍天野觀察琢磨的對象。他還專門請人介紹認識了一位企業家,通過接觸、觀察企業家,仔細品味“把開拓事業當成唯一樂趣”的狀態,慢慢琢磨出“秦仲義”的形象。1980年《茶館》赴歐洲演出,大獲成功,那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被稱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每次聽到觀眾說因戲產生共鳴時,我都特別地高興。我會感覺我塑造的人物形象對社會是有影響的,真正的創作要有扎實的生活積淀。”藍天野回憶。
多年來,藍天野一直堅持表演教學,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演員傳授表演理論和技巧,許多如今活躍在舞臺上的文藝工作者,都是在藍天野的指導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對自己塑造的人物,要像生活中最熟悉的人那樣,一聽到窗外的腳步聲,就清楚地知道這是誰”,對觀察體驗和生活積累的重視,是他對幾代演員的要求。
2008年,藍天野應邀擔任北京人藝藝術委員會顧問,退休二十余年的他每次讀劇本、看連排始終認真準備、仔細思考、坦率直言。2015年,北京人藝復排瑞士劇作家迪倫馬特的代表作《貴婦還鄉》,88歲的藍天野再度執導。從每一個動作到每一句臺詞,他都反復打磨推敲。排練中,一位年輕演員的肢體動作總是做不到位,站在一旁的藍天野突然扔掉手里的拐棍,倒地示范,著實讓旁邊的人嚇了一跳,“您這么大歲數了,這樣做很危險”。他卻說,“為人藝培養人才是我分內的事”。他是年輕演員口中的“藍爺爺”,當晚上七點半的演出鈴聲響起,“藍爺爺”消失于觀眾席中,一直等到謝幕,再到后臺為參演的年輕演員一一分析,今天演得怎么樣,哪個細節還可以怎樣調整。“一個從事藝術創造的人,不要將就,要講究。”他總這樣說。
初心不改,一生奉獻。
2011年,為慶祝建黨90周年,藍天野以84歲高齡重返舞臺,在經典名劇《家》中首次扮演馮樂山;2012年,北京人藝建院60周年之際,85歲的藍天野在院慶大戲《甲子園》中擔綱主演和藝術總監;2021年3月,94歲的藍天野再當導演,復排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續寫了一段舞臺佳話……
70多年來,藍天野在舞臺上、熒屏中的角色常常在變,但有一點從未變過:“只要黨需要我、觀眾需要我,我就要發好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