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科幻文學創評新可能”學術研討會召開
11月6日,由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主辦、文藝批評研究院承辦的“探尋中國科幻文學創評新可能”學術研討會在杭州以線上會議方式舉行,來自美國韋爾斯利學院、蒙大拿州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協、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的3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相聚云端,圍繞科幻文學創作與批評的中國性、理論性、自我反思性、發展可能性等話題,展開富有啟發性的研討。
開幕式由杭州師范大學教授詹玲主持。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洪治綱在致辭中表示,在科幻文學的顯示度日益凸顯的今天,研討中國科幻創作與評論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東亞系教授宋明煒在發言中談到,科幻不應該只作為一種孤立文學類型,更應該作為一種理解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的方法。科幻小說距離現實最遠,實際卻通過構造迥異于日常生活的世界,揭示了許多生活表象之下更為深層的“真實”,當下我們理解科幻既要著眼未來,又要有歷史觀照。清華大學副教授賈立元(筆名飛氘)、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王瑤(筆名夏笳)從創作者與研究者的雙重身份對科幻文學的發展提出自己的獨特看法。賈立元結合疫情以來的切身體驗,探討了現實與文學的關系,他提出疫情之后在科幻性與生活融合越來越緊密的現實變化中,科幻文學如何在更為駁雜的世界中,探索出新的創作可能,承擔起促進文明對話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而王瑤從“后劉慈欣時代”說起,結合當下科幻創作,指出了青年科幻作家創作當下面臨的崇高感場景的構建、超媒介問題等問題,希望能有更為豐富多元的表達。
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李樺與中國科普研究所創作研究室副研究員姚利芬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探究作品內容背后的精神意義。李樺指出陳楸帆的《荒潮》和《巴鱗》兩篇小說,反映了作家對當前科技文化環境下人文危機的思考,她系統分析了小說中的形象,以及其中作家的反思,談到科技如何影響了人性的變異,以及后人類時代到來后人文主義觀念如何在經過反思后進入文本;姚利芬從《新人類四部曲:類人》中的豹人與癌人形象與尼采筆下的超人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了王晉康作品中此類形象所具有的矛盾而復雜的進化觀念。
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呂超、杭州師范大學教授詹玲、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付昌義等專家的發言,從理論思考出發上升到了哲學思辨的高度。呂超梳理了科幻小說中的四大人工智能倫理范式——神本主義、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后人類主義,他在大量中外科幻文學作品分析的基礎上,拋出了在當下我們應該建立怎樣的人工智能倫理,在科幻中如何處理人與科技之間倫理關系的思考。詹玲結合科幻小說的具體文本,討論科幻寫作中“人學觀”問題。她指出科幻小說從具身性的維度確立了人類的自我特性,分析了科幻小說想象人的不同方式,以及這種想象方式對于我們理解非科幻作品的重要意義,而科幻與非科幻作品在“人學”的維度是可以對話的。付昌義從“人類世”的角度,提出科技發展之后人類掌握科技而改變了世界,形成的“人類世”如何進入文學批評之中,并借以觀照中國的科幻發展。點評人釣魚城科幻學院院長張凡認為“人類世”的視角對科幻原有的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必要的反思,拓展了科幻創作和評論的視域。
四川大學博士后姜振宇、北京師范大學教師肖漢對科幻的中國性提出了若干引人深思的問題。姜振宇從20世紀末的討論入手,指出當時科幻的“中國性”問題還沒有大量作品可以參照,而今天我們已經可以明確看出中國科幻所立足的社會現實。作家的文本中,已經具有了鮮明的“中國性”,這一命題已經可以成立,并有待于深入研究。肖漢則從創作、接受、批評三個角度,提出如何拓展“中國性”,比如創作中不再依賴幾個特定的大都市與相關文化符號,在科幻的社會接受中頭部效應、由今到古等方式。
與會學者還拓展了理解科幻的維度,跳出科幻來看科幻在文學中的意義。重慶大學副教授李廣益以“工業文學”定義,發展和研究為例,結合文學文本以及相關的研究著作、論文,提出工業文學理論與創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與科幻文學的創作,接受所面臨的問題是異質同構的,可以為科幻發展提供有益借鑒。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輯楊瓊從網絡科幻游戲、劇本殺的興起,結合具體事例,對于科幻如何跨媒介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展開分析,提出了科幻在這一時代受ACG亞文化【“ACG”是 Animations(動畫)、Comics(漫畫)、Game(游戲)的簡稱,ACG文化發源自日本】等影響,出現了邊界模糊的現象。點評人張凡指出科幻文學的跨媒介聯動是科幻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而且科幻與游戲、影視等媒介的聯動對科幻文學的創作也產生了正向的促進作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幻編輯部負責人王衛英從編輯的角度,分析了創作者如何在創作過程中,拓展中國科幻創評的邊界與方向。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劉健以詳細的數據圖表、報告,展示了2015年至2020年間中外科幻發展情況。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江暉,以扎實的數據,以媒介傳播方式和效果作為切入口,呈現出《三體》在日本的傳播路徑與層次性。
圓桌對話的主題是“當下科幻創作的新可能”,釣魚城科幻學院首席作家阿缺、業余寫作者張健、王瑤、賈立元、王姝作為引言人,拋出了科幻文學的生產機制、文學性、作家培養機制、寫作核心意義以及主流文學與科幻文學的關系等話題,詹玲、李廣益、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張峰等圍繞相關話題展開討論,指出科幻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回應國家文化建設的關切,同時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性支持。
在閉幕式上,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王姝從四個關鍵詞——創作與評論融合、理論思考的哲學性、科幻文學的中國性、科幻文學的反思性出發進行學術總結。與會者表示,經過研討交流,對中國科幻文學理論、創作、批評和接受傳播等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希望能有機會就相關議題展開進一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