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引領是曲藝立身之本 ——序曲藝評論新著《說學逗唱有乾坤》
市場經濟體制下曲藝何為?這是當前曲藝界必須正面回答的問題。曲藝創作與傳播應當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美學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價值標準,讓曲藝引導市場而不是讓市場“奴役”曲藝。曲藝創作應立足當代、關注現實,自覺用當代意識思考現實生活,主動將個人感受升華為公眾的感受,提高曲藝作品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應該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壯大,曲藝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但整體來看,曲藝除了滿足人們的娛樂文化需求外,更應有引人向上向善的職能。在曲藝與市場的關系上,我們要力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當兩者發生矛盾時,應旗幟鮮明地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因為,曲藝的終極目標乃是堅守人類的精神家園,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曲藝作品是靠藝術感染人、感動人、感化人的。優秀的曲藝作品應當做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曲藝必須直面當下牽動社會神經的各種問題,探索各種問題產生的成因,幫助人們認識嚴峻的社會課題,引領人們奔向真善美。曲藝工作者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到第一位,以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特別是青少年的精神素質為前提,把精神食糧送到千家萬戶,這是曲藝工作者應盡的義務。換言之,給公眾以人文關懷和價值引領,是曲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市場經濟條件下,曲藝作品是否還要保持并發揮載“道”的作用?回答是肯定的,這是由曲藝本身的功能決定的。曲藝應關注當下,尤其要關心人們在現實中遭遇的各種問題,關注他們心靈的創傷、面臨的困境等。當一些人出現各種各樣思想和心理問題時,曲藝應當以真善美將他們引導到正常健康的生活中,這是作家藝術家責任感的體現。尤其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曲藝工作者能保持超越功利的創作心態是特別值得尊敬的。對于讀者、觀眾而言,曲藝作品除了要好看外,還需要精神上的感動和心靈上的滋潤。除了要在創作思想上強調真善美的統一,曲藝工作者還面臨提高和引領受眾的任務。曲藝作品的本質是審美屬性而不是商品屬性。有人認為文藝生產的本質是產業,換言之就是商業,這是一種偏頗的看法。如果我們承認文藝的本質是審美,就要理直氣壯地把社會效益和內容放在首位。
如今,創作雅俗共賞的曲藝作品越來越難。由于媒介融合和自媒體的發達,大眾的審美需求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每個人都有及時發布信息、傳播信息的能力。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有人愛看電視,有人愛讀小說,有人喜歡上網,有人愛進影院,可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換言之,大眾的審美和藝術需求在發生變化。在此意義上,藝術分流、審美分眾成為必然趨勢。
于是問題來了:曲藝靠什么樣的作品撫慰和感染受眾?這無疑給曲藝工作者、藝術家提出了又一個新課題。面對審美和藝術需求已分化了的公眾,我們必須生產出多種多樣的曲藝作品,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審美和藝術需求中,不能放逐或懸置了我們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曲藝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此乃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條件下曲藝發展的關鍵。當前,我們要在創作思想上強調真善美的統一,努力完成提高和引領受眾的任務。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曾說過:“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立足于歷史,從既定的現實存在看,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同樣適用于曲藝創作與表演工作。
置身社會轉型期,尤其曲藝創作與傳播的市場運作機制使得當前曲藝創作中的問題愈見其多。很多作品為吸引眼球,對社會的假惡丑現象和職場上的鉤心斗角等有意無意進行渲染,曲藝作品中展現人性丑陋或低俗的現象時有出現,但弘揚人間大愛,特別是人性真善美的作品則表現乏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曲藝創作與表演亟須重拾真善美,承擔價值引領的作用,同時兼顧市場,這樣的曲藝生產傳播生態才是正常的。曲藝工作者應該承擔起引人向上向善的責任,拿出有人文關懷的講述中國故事、演繹中國夢的好作品。競爭不能僅僅看市場指標,不能為了市場利潤而善惡不辨、美丑不分。
我們的曲藝事業走到今天,每一個業界人士都應該反思:曲藝創作與演出如何才能步入良性循環?曲藝藝術供給側如何才能沿著良性軌道發展繁榮?對此,曲藝批評應當積極介入,發揮其固有的調節、引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曲藝批評,不能僅僅依靠專家學者,更應聽取廣大受眾的意見。只有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才能推動曲藝藝術的創作生產,使優秀曲藝作品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我要表達對本書作者周思明的謝意。作為一位知名文藝評論家,多年來他先后寫作出版了多部文藝評論專著,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藝評論》《中國文學批評》《南方文壇》《名作欣賞》等權威媒體發表了大量文藝評論文章,其中也包括曲藝方面的評論文章。其實,在一些全國性的文藝高峰論壇、曲藝高峰論壇上,我們彼此都曾見面,甚至坐在一起面對面做過發言交流?,F在他的曲藝評論新著出版,我很愿意為該書的出版盡一點心意,也希望作者為中國曲藝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