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升:雅俗從來是一家
文學從一開始,似乎都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爭,但卻從來沒有分開過,也沒有爭出什么高低,分或爭的結果,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雅俗握手言和,然后雅俗同體,皆大歡喜,最終,呈現為一種新的文學景觀:雅中添加了俗的成分,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和傳播力;俗中注入了雅的底氣,作品的藝術性和傳承性都獲得了提高。
在這方面,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顛撲不破的良好榜樣,也可以說,為幾千年的文藝及文學格局和審美標準,編訂了一部基本的秩序冊。《詩經》中的三大板塊,以土風歌謠為主的“風”,以正聲雅樂為主的“雅”,以宗廟音樂為主的“頌”,題材不同,風格相異,價值指向各自有別,卻同在一冊,安然相處,而且共同為“經”,聯手成為幾千年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源頭。以漫長的文學史的眼光去看,幾乎可以斷定,凡是有重要文學建樹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文學必然是雅俗并包的;凡是有杰出文學創造力的作家,這位作家必然是雅俗同體的;凡是有較高藝術水平的作品,這件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賞的。其中的區別僅在于,有的時代,在對待雅俗問題上有某種輕重,有某種傾斜,體現在具體作家或作品上,有的偏雅,有的則偏俗。在對待雅俗問題上,各個時代也會有分歧,有爭論,但卻從來沒有真正達到水火不容的境地。這種雅俗一家現象,從《詩經》《楚辭》,到漢魏,到盛唐,到宋元,到明清,貫穿了整個文學史。即便到了民國,文學面臨大幅度的文白決裂,其“分”也徹底,其“爭”也激烈,但其結果卻是培育了現代文學的繁榮之花,代表性的作家,無一例外,在他們的作品中都體現了雅中有俗俗中見雅的品格。
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的雅俗之分之爭,再度成為文學的日常話題,一時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可是,其分其爭,非但沒有為文學降溫,相反,兩者倒很像是同謀,互相間看似在推搡擠對,卻無異于在互相攙扶著往前走,一時間,嚴肅文學熱火朝天,通俗文學聲勢震天。進入網絡時代,一種名叫網絡文學的文學樣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風行天下,網絡作品似乎在不經意間,已經占據了文學的半壁江山,而網絡作者的經濟收入則讓人目眩神迷。文學的雅俗之分之爭再度成為話題。心智上已經充分成熟的文學界人士,盡管在文學觀等等方面還不能很快達成共識,但有一點:網絡文學作家收獲的是真金白銀,而這些真金白銀正是來自廣大文學消費群體的自掏腰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常識告訴我們,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無疑這是等價交換的必然結果。短暫爭論磨合的結果,以紙質出版物為主要傳播途徑的嚴肅文學,開始嘗試吸收以電子文本為主要傳播手段的網絡文學的一些長處,比如超乎尋常的想象力,比如自由散漫的文字表達方式,等等;而網絡文學也從嚴肅文學那里獲取了自己缺少的營養,比如文學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比如文學在審美面前的不懈追求和精進,等等。折沖樽俎間,互相取長補短,各有進益。
因此,在文學上,雅俗從來是一家,雅要雅到通俗易懂,俗要俗到文質彬彬,所謂雅俗共賞,從來都是,也許永遠會是文學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