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批評標準、主體、文體,打造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
新時代如何認識文藝評論的標準?批評主體如何看待理論和創作的關系?如何樹立文藝批評的文體意識?近日,在由遼寧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和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聯合主辦、以“走出文藝批評的困境與危機”為主題的第三期“遼寧藝壇”活動中,與會嘉賓圍繞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正如遼寧省曲協主席崔凱所說,在人人都是“批評家”的融媒體時代,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找準陣地、找到自己的突圍之道,這需要文藝評論工作者站位要高、格局要大、眼界要寬、戰斗力要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
關于批評標準:文藝批評的尺子只有一把,但應有所細分
新時代文藝批評的標準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四條標準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的繼承和發展,實現了歷史精神和人文精神、藝術追求與美學追求的高度統一。崔凱認為,“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是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是文藝評論的方向盤。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健全文藝評論標準,針對不同受眾、不同層次的文藝作品,要有相對細化的評判標準來加以區別對待。文藝評論不能只站在高處、只關注“陽春白雪”,對于人民大眾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文藝產品,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比如廣場舞這樣的群眾文化產品,雖然有時不一定能達到多么高的藝術標準和美學標準,但只要老百姓喜歡,能自導自演、自編自跳,能得到很好的傳播推廣,就應該提倡和鼓勵。比如對于二人轉這種接地氣、深受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只有真正走近它、了解它,把握住它的藝術特質,才能作出專業權威又不失公允的評論。
遼寧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洪兆惠認為,大量新興文藝業態涌到我們面前的時候,有時我們的文藝評論標準也存在一定意義上的“脫節”。他以文學標準為例,認為完全用傳統美學的立場和標準對網絡文學進行評價便不合適,因為二者的表現形式、強調的價值都有很大不同。
關于批評主體:夯實理論基礎,聚焦創作實踐
文藝評論作為一個學科,一端是文藝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等,另一端是創作實踐和成果。文藝評論工作者既要有豐厚的理論儲備,又要深入了解文藝現實,積極介入創作實踐。但是眼下,面對火熱的文藝創作,文藝評論有時沒能及時作出反應,存在缺位和失位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文藝評論工作者的理論儲備不足有關。當然,重視理論并不是過度依賴理論,而是要在理論的基礎上生長出批評的專業精神和專業尊嚴。洪兆惠認為,理論最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文藝與生命的關系問題,真正的批評是用一種生命體會另一種生命,用一個靈魂傾聽另一個靈魂,不能抽離生命的現場,“評論家一定要把這個本質的問題徹底搞清楚,否則其評論就不到位,造成創作者不接受、讀者也不接受的問題”。
遼寧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教授馬琳認為,要把文藝作品置身于宏大的歷史背景中,從而確立其應有的地位和價值,做到這一點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開闊的理論視野。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謝納提出,文藝批評主體有責任和義務從理性反思的高度,對文藝創作做出倫理道德等價值的評估,“沒有理論的厚植,也就缺乏歷史的視域”。關于評論與創作的關系,《藝術廣角》雜志副主編蘇妮娜認為,批評主體應該更多地聚焦于創作本身,而不是窄化為“批評者對創作者說話”,也不要只評價某個單一作品,而是要評價一類作品,或者一個時期、一個空間、一種形態的作品——總之找到作品的類屬。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梁海燕提出要讓評論融入創作實踐,需將評論前移,讓作品策劃、選題、修改的過程中都有評論家參與,這樣才能使評論真正發揮作用。
關于批評文體:樹立文體意識,彰顯美感與鋒芒
要樹立文藝批評的文體意識。文藝批評也是一種寫作,應該與優秀的文藝作品相匹配。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評論文章能稱得上是好文章呢?
文藝評論家劉恩波對此作出回應。他認為,評論文章要能夠回到常識、見識、理趣和文采之中,不要生吞活剝式地套用西方學術術語和理念來架構中國當代的文藝評論的框架和格局?!拔逅摹币詠淼奈乃嚺u,能流傳下來的好文章,大都充滿了生命熱情、智慧,散發著美的風采和邏輯力量,當前的很多文藝批評缺少那種情趣和穿透力。學者梁漱溟曾以“問題中人”來看待自己的學術追求,與之相對照的是“學理中人”。魯迅、郭沫若等大家學人站在時代和歷史的浪尖潮頭,為學術生命把脈診斷,替文藝美學和社會思潮辨析梳理,并且傳遞出了具有高度個體辨識度的精神氣象。“現在很多文藝批評,既失去了內在的學理支撐,更缺少問題意識。其實,文藝評論也可以寫得參差多態,寫成隨筆、雜文、美文,不一定非要‘板著面孔’。我們需要兩種批評,一種是真正的批評,那種有血有肉的、鞭辟入里的批評,另一種是認知度很高的、有很強默契感的賞讀式批評。 ”劉恩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