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森在與魯迅文學院第四十屆高研班學員座談時強調 把握歷史主動 擔當時代使命 努力攀登新時代文學高峰
11月3日上午,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與魯迅文學院第四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座談。
會議現場
11月3日上午,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來到魯迅文學院,與魯迅文學院第四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座談,圍繞“新時代文學與青年作家的使命擔當”這一主題同大家深入交流。他強調,新時代文學向作家的創作與文學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現實、新的經驗、新的需求,呼喚著與時代共同成長、與人民共同前行的青年作家們給出新的、更加響亮的、獨屬于這一代的書寫與回應。廣大青年作家要牢記“國之大者”,把握歷史主動,擔當時代使命,努力做偉大時代的記錄者、人民心聲的表達者、文化強國的建設者,在新征程上努力攀登新時代文學的高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出席座談會。
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出席座談會,并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同宣傳思想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精神。
魯迅文學院第四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為期3個月,定位是行業題材班,側重招錄創作反映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工業、農業、經濟等領域經驗與成就的中青年作家。本屆高研班的42名學員是從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延邊州和11個行業作協推薦的60名作家中優中選優錄取的,以“80后”為主體,平均年齡39歲。本屆學員綜合素質高、創作能力強,具有良好的文學發展潛力。座談會上,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介紹了本屆高研班的有關情況。張揚、鐘偉鳳、劉林山、王玨麗、蔡國范、陳聃等6位學員代表先后發言,結合實際介紹了各自的文學創作情況和學習體會,分享了對“新時代文學與青年作家的使命擔當”的認識和思考,并對中國作協工作提出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后,張宏森作了講話。他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就文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闡述了文藝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創造性回答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性、方向性重大問題,為新時代文學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下,廣大作家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實踐,迎來了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一個嶄新的階段。當前,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新的征程上,中國文學必須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刻認識大局,主動融入大局,有效服務大局,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新需求,在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完成藝術的創造。中國作家協會向來高度重視青年作家的培訓培育,堅持把加強青年文學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學事業的“百年大計”,緊扣“長遠”和“精準”兩個關鍵,培養有堅定政治立場、高尚道德品行、深厚藝術修養、蓬勃創造力的中國文學新力量。這是新時代文學事業的信心所在,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力量所在。
張宏森從五個方面向廣大青年作家提出希望和要求。
一是找準文學坐標。廣大青年作家要進一步明確歷史方位,提高政治站位,錨定發展定位,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把新時代文學放到“兩個大局”中去認識,把握先機,主動認領,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以手中的筆,深刻反映新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新時代的精神圖譜,塑造新時代的新人形象,書寫新時代的新史詩,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優秀的文學“答卷”回答時代“問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的文學榮光。
二是以人民立場彰顯文學力量。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史,人民是創造者、也是見證者,是“劇中人”、也是“劇作者”。文學作品好不好,“閱卷人”是人民,“驗收員”是人民。廣大青年作家要深刻把握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堅守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擁抱人民、書寫人民、服務人民,把人民作為創作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學評價接受的主體,不斷提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能力和自覺,以“四力”投身于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從中發現新生活的多種可能,開鑿新文學的多種樣式,在“身入”“心入”“情入”中創作出反映新時代、具有大氣象的精品力作。
三是堅定文化自信、鑄牢精神根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廣大青年作家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中華文化的時代光彩。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起中華兒女精神相依、命運與共的強大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不斷擴大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活躍度和影響力,塑造出更多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文學的貢獻。
四是與時俱進、大膽創新、不斷提升文學的價值和尊嚴。廣大青年作家應當認真思考文學面對的時代課題、主動參與文學發展的“破題”“破壁”。要堅定文學信心,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態完成新的藝術、新的創造,使文學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獨特的支撐作用。要光大文學價值,以新時代的新視野去認知自身的地位和作用,體認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利用各種傳媒、變化各種形態來發出文學的聲音,放大文學的影響。要拓寬文學道路,有“破圈”的意識、也要有“破圈”的本事,讓文學有效滋養其他藝術門類和文化產業,使文學事業發展的道路更加開闊,動力更加充足。
五是堅守藝術理想、引領社會風尚。廣大青年作家要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把為人、做事、從藝統一起來,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培養高度的道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堅守對文學事業的敬畏與熱愛,努力提高學養、涵養、修養,追求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和恒心,時刻牢記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以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社會的普遍尊重,真正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中國作協辦公廳主任李一鳴、創聯部主任彭學明、創研部主任何向陽、社聯部副主任李曉東,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李東華等出席座談會。座談會由徐可主持。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