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實文學的現狀與走向世界的可能 ——以何建明作品譯介為例
小說通過虛構拉開了我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去探討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性。紀實文學(包括報告文學、非虛構)則以真實的姿態、現實主義的手法,書寫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和事,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現象、真實的事件傳遞給讀者,讓讀者知道或者是看見我們身處的社會境況,從而拉近我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可以說紀實文學就是對現實的剖析思考,對時代的畫像,對歷史的記錄,有著其獨特的審美和價值。
紀實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是緊密相關的,與政治、經濟實力的發展是離不開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文學來書寫、記錄我們的時代和我們所處時代的發展變化。與紀實文學相比,小說等虛構類的文學寫作,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總是滯后于現實生活和時代發展的,而這正是紀實文學的優勢——迅速地捕捉和反映時代最新的變動。面對當今時代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重大轉折,面對時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面對社會發展變遷、科技進步等現實題材時,需要通過紀實文學來記錄和表現。當今是中國發展的“黃金時代”,有太多的“中國好故事”可以書寫,有太多的中國現實值得世界關注,這也是中國紀實文學可以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世界風云變幻無常,然而發展與進步仍是主旋律,所以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能夠反映現實時代中國的作品一定會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和特別的厚愛,這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紀實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
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紀實文學作家和紀實文學作品,他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作為作家的使命感,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從不同的角度書寫中國社會。毫無疑問,何建明是其中的領頭雁,他的紀實文學創作和創作風格一直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時也代表了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的水準。迄今為止,他創作的近二十部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出版,順利地“走出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中國紀實文學創作和“走出去”的情況。其中已被譯介的作品總共有16本,分別是:《紅墻警衛》《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根本利益》《精彩吳仁寶》《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現場紀實》《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江邊中國》《非典十年祭:北京保衛戰》《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那山、那水》《革命者》《上海表情》《詩在遠方》《不能忘卻的少年》。其中,最早被外國媒體關注的作品是《落淚是金》,這本書寫貧困大學生的作品在1998年出版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迅速地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被《紐約時報》譽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校園文學作品。這部作品已被翻譯成日文、英文、俄文、蒙古文等多種版本介紹到國外。另一部重要作品《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是何建明2014年為國家設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而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2017年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日文、泰文、韓文、越南文和馬來文6種版本出版,2020年4月英文版被ACA PublishingLimited再版。2015年外文版《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還在紐約舉辦了研討會,聯合國人權機構的負責人出席并高度贊賞了這部作品。所有這些作品能夠傳播到海外,并順利進入海外圖書市場,出版機構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譯介出版何建明紀實文學作品的出版方主要有:英國新經典出版社,中譯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俄羅斯出版公司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蒙古文、泰文、韓文、越文和馬來文等多種版本,使何建明成為中國紀實文學作品譯介到國外最多的作家。
當下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在世界體系當中扮演的角色和分量越來越重,全世界也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借由中國文學作品了解真實的中國,紀實文學則直觀地展現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和發展面貌,為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提供了窗口和捷徑。從已譯介出版的何建明紀實文學作品來看,題材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中國現實題材的書寫,這類作品共有13本:《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根本利益》《精彩吳仁寶》《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現場紀實》《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江邊中國》《非典十年祭:北京保衛戰》《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上海表情》《那山,那水》《詩在遠方》等。另一類是對中國歷史題材的書寫,共4本:《紅墻警衛》《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革命者》《不能忘卻的少年》。其中,《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是兩部寫中國外交題材的作品,題材緊扣國際社會和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具備世界性;《非典十年祭:北京保衛戰》《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現場紀實》《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上海表情》(寫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四本書是書寫人類重大災難的作品,題材本身就容易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從譯介作品的選材上可以看出,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這些作品都是以紀實的手法書寫和反映中國的情況,比較符合國外讀者的閱讀期待。
世界對中國紀實文學是有著興趣的,中國紀實文學走向世界是有可能的,而且紀實文學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書寫,對于世界其他國家來說也是具有參考、借鑒價值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為中國紀實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和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中國紀實文學作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然而在主流文學的論述中,紀實文學并沒有獲得與之地位相匹配的重視。何建明是當今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紀實文學(或報告文學)作家,四十余年來,他創作了超過四十部紀實文學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國社會各個時期的發展樣貌。其作品在國內影響巨大,讀者廣泛,多部作品一經推出就引起廣泛關注、討論。但即便是何建明這樣的在國內有影響力的中國紀實文學領軍人物,其作品被翻譯介紹到國外的數量仍然只占三分之一左右。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目前紀實文學的創作、譯介和研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每年有許多外國的紀實文學作品被翻譯引進到國內,但國內對紀實文學作品的譯介輸出卻嚴重不足,學界對紀實文學作品的翻譯研究也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另外,紀實文學創作的從業人員,與小說、詩歌的創作隊伍相比,明顯是偏少的,這也導致了紀實文學在出版中只占了極小一部分。這與中國是紀實文學創作出版大國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其次,在關于文學的論述中,仿佛只有小說、詩歌才是主流,紀實文學被嚴重忽視,更有甚者對紀實文學抱有偏見。這種不公平的看法,讓紀實文學的價值極大地被低估了。這是需要警惕和反思的。在高校文學教育中對紀實文學的忽視,文學史的書寫當中對紀實文學的論述要么一筆帶過,要么直接忽略不提,評論者、批評者、文學研究者對紀實文學的忽視,這些現實問題都制約著中國紀實文學的發展,也制約著中國紀實文學“走出去”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筆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紀實作品被翻譯的比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多數寫作者視野局限,缺少世界眼光,書寫中國故事時局限于本地本土和傳統的“好人好事”敘事上,這也嚴重地影響了紀實作品“走出去”的步伐。
從現實角度來考察,紀實文學對社會的介入是其他文體很難達到的,紀實文學的社會影響力也是深遠的,紀實文學有著更廣泛的讀者群,在圖書市場紀實文學的圖書銷量遠遠超過了虛構文學。紀實文學的優勢和地位,在生活中是顯而易見的,在文學領域中紀實文學不應該處于邊緣地位,實際上,在文學的疆域中紀實文學撐起了“半邊天”,我們不能對這“半邊天”視而不見。
最后,對中國紀實文學作品的對外翻譯,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國國際影響力,展示中國發展的面貌,而且有利于建構中國對外話語,展示中國形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國家也是鼓勵和扶持的。作為紀實文學作家,生活在祖國發展的“黃金時代”,面對源源不斷的書寫素材,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創作本領,力爭寫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代表中國紀實文學的經典范本;出版社需要積極主動對中國紀實文學作品進行對外翻譯,有選擇、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地推動中國紀實文學作品“走出去”;學界應把紀實文學納入到高校文學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中,培養紀實文學創作、評論、譯介和研究的新生力量。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紀實文學作品走向世界,并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