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綠色的壯歌,在青山間回響,在鄉親們心間縈繞。山嶺上,老將軍扛著鐵鍬、唱著軍歌的身影依舊堅毅挺拔,如此動人心魄—— 清風傳送綠色的壯歌
一
金秋十月,當已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張連印回看多年之前的那個上午,還是感慨不已:那是2003年5月,雖然已經立夏,而地處塞外的山西省左云縣,氣候卻仍然拖著春的尾巴,在寒暖之間徘徊。風沙時不時地襲來,順著干涸的十里河灘,由西向東長驅直入。此時此刻,在十里河畔的張家場村外,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身著一身戎裝,倔強地佇立在風沙中。
他就是剛剛退休的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少將。是啊,從1964年參軍入伍算起,張連印離開故鄉快40年了。40年時光荏苒,自己的家鄉仍然被惡劣氣候所困擾,許多父老鄉親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眼前的一切讓張連印痛心疾首。
站在風沙中,張連印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一個綠化家鄉、造福桑梓的計劃在心中萌生。如果說從軍40年,他把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這是盡忠的話;那么從今以后,他要把自己的余熱散發在張家場這片熱土上,在父老鄉親面前盡一把孝,回饋家鄉的養育之恩。
他握緊拳頭,迎著狂風,習慣性地揮了揮。
二
由于年久失修,張連印參軍前住過的那幾間老房早已破舊不堪。回村后,張連印借住在堂弟家中。簡單地安頓好,他就開始忙碌起來,白天到野外轉悠,夜里到鄉親家走訪。他仍然像參軍前那樣,走到哪家吃到哪家。他和鄉親們不客氣,鄉親們也不把他當外人,仍然像從前那樣,有稠是稠有稀是稀。
在村子里生活了一段時間后,他意識到,雖然鄉親們的溫飽已經不成問題,但是自然環境的惡劣嚴重制約著家鄉的發展。西北風卷著黃沙,三天兩頭光顧村莊,大白天會刮得天昏地暗。肆虐的沙塵暴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長驅直入。張連印在地里轉上一天,回到家中像是從土里扒出來的一般。
張連印將軍退休返鄉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多私企老板上門邀請他“出山”,希望他成為自己公司的“顧問”,并開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村里的本家弟兄,也希望他能帶領大伙做點買賣,改善本家族的經濟狀況。張連印耐心地和親戚朋友解釋,他說,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雖然退了休,但退休不能褪色,共產黨人謀的永遠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他給大家講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申請回鄉務農,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的故事,漸漸地,獲得了大家的理解。
經過反復調研、慎重思考,張連印決定在家鄉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讓張家場的河灘綠起來,讓十里河水清起來,讓肆虐的風沙停下來,徹底結束祖祖輩輩在風沙中掙扎的苦日子,造福子孫后代。當晚,張連印打電話和老伴兒說了自己的想法。老伴兒說:“我就知道你是個閑不住的人,無論干什么我都支持,安頓一下我就回去陪你。”張連印興奮地對老伴兒說:“這才是夫妻雙雙把家還。”
三
萬事開頭難。盡管參軍前張連印一直生活在農村,也曾經栽過樹。但是,大面積植樹造林,在亂石灘上種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張連印的態度是:“誰也不是天生植樹的把式,咱們先干起來再說,在學中干,干中學。”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植樹治沙,先得有個安營扎寨的地方。張連印在征得村委會和有關部門同意后,在村南的河灘上搭起了一個簡易帳篷,購置了鍋碗瓢盆和簡易的生活用具,把鋪蓋行李一卷,就和老伴兒住了進去。此時已是深秋,地里的莊稼大部分收割完畢。曠野里,風無遮無攔,硬邦邦地刮過。孤零零的帳篷在強勁的西北風中,形同大海里的一葉小舟不停地搖晃。為了長久計,至少還得建一座平房。鄉親們聽說了,都十分心疼,他們主動前來幫工建房。一向冷清的河灘一下子熱鬧起來。張連印老兩口和鄉親們一道冒著寒風、突擊施工,建起了一座平房小院。張連印這個離鄉40年的游子,終于在張家場的河灘地安了營扎了寨,吹響了植樹治沙的沖鋒號。
開弓沒有回頭箭。單是雇工人將河灘地簡單做了平整,張連印的30萬元積蓄就幾乎花光了。他意識到,植樹造林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在方方面面都做到周全。他計算了一下,買樹苗、雇民工、伙食保障、拉水澆樹等等,哪一項做下來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底洞。資金不到位,明年開春的植樹計劃就會泡湯。2003年整整一個冬天,張連印為解決資金問題,想盡了辦法,幾乎跑斷了腿。
為解燃眉之急,張連印首先向兒女們求援。好在孩子們都理解他支持他,兒子和兒媳把家里僅有的10萬元積蓄全部交給了父親。大女兒用自己的房子做抵押,從銀行貸款20萬元支持父親。小女兒把自己的轉業費,連同婆家給的2萬元讓她買衣服籌備結婚的錢,全都交給了父親。拿著兒女們打過來的錢,張連印心里既高興又難過。孩子們能識大體顧大局,舍小家為大家,這是張連印從小到大對他們的教育和要求。兒女們在關鍵時刻能有所舍棄,讓他這個做父親的十分欣慰;而為了成就自己回報家鄉的夙愿,卻影響了子女們的生活,他這個當父親的又感到心疼和愧疚。
與此同時,張連印四處奔波,找有關單位和部門尋求支持和貸款。2004年春節前,一共籌措到資金300萬元。拿到貸款那天,整整一個冬天臉上布滿陰云的張連印,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地處塞外高原的左云縣,盡管已經立春,仍然春寒料峭,寒氣逼人。尤其是在那片干涸已久、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亂石灘上,更是風沙肆虐,寒風刺骨。張連印和老伴兒,帶領著雇來的民工,起早貪黑,開始了艱難的植樹治沙工程。經過一番苦干,一萬多棵樹苗如期栽進了十里河的河灘上。張連印期盼著首戰告捷。他天天跑到河灘上查看,開始還滿懷信心,每次從河灘上回來都笑容滿面。可是立夏后,隨著天氣轉暖,首批種下的一萬棵樹苗成片成片地枯死,成活率竟然不到一半。張連印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經過反復研究,他終于搞明白,采用傳統的挖坑澆水掩埋植樹方法,不能適應年降水量少、吸水速度快、保水能力差的高原風沙地。
張連印第一波植樹雖然遭遇了挫折,但是,活下來的那些樹苗,還是給他帶來了些許安慰。那一棵棵頑強生長的幼苗,在河灘上泛起的星星點點綠色,給了他無限的希望。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2004年冬,由于沒有專人看護,靠近村邊成活的一大片樹苗被牛羊啃得七零八落。面對一棵棵被啃食的小樹苗,張連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很多人建議他去派出所報案,好好整治一下那些不守規矩的放牧人。張連印深知放牧人的艱辛和不易,他沒有報案也沒有向放牧的鄉親們索賠,而是把這些牛羊倌集合起來溝通、交流、交心。張連印對大家說:“我是農民出身,知道鄉親們生活不容易。黨和部隊培養了我這么多年,我回來種些小樹只是想回報組織和眾鄉親。我不要地權、不要林權,我植的樹就是為了防風治沙,構建綠色屏障,為建設山清水秀的家鄉出一把力,希望大家能幫我一把。”考慮到這些老鄉的不易,張連印還自掏腰包為他們每人買了一雙膠鞋。張連印以德報怨的人格力量感動了鄉親們。每次放牧時,他們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牛倌羊倌們成了義務護林員。
四
初戰失利的深刻教訓讓張連印認識到,植樹造林必須講究科學,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拍腦袋想當然。痛定思痛,他自費請省林業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現地勘察設計,制定出《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他先后購買了幾十本林業栽培方面的科技書籍,到郵局訂閱了《林業技術》《苗木栽培與灌溉》《農民科技報》等多種期刊和報紙。閱讀這些專業期刊和報紙,幾乎占去了他所有的業余時間。每天吃過晚飯,他都端坐在桌子前啃書本。他虛心拜縣林業局的技術人員為師,悉心請教在土地沙化嚴重的地區如何植樹造林,并邀請省治沙辦技術專家專程來到植樹現地進行指導。在專家的悉心指導下,張連印對栽培技術、操作規程以及能種什么樹、不適宜種什么樹等專業問題心里有了譜兒,漸漸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種樹的門道兒。張連印把所學的知識和植樹實踐結合在一起,針對當地水文、氣候、土壤等特殊自然環境,研究摸索出了耐寒育苗、土地水分保養、季節性栽種規律,摸索形成了“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掩埋”的一套植樹“六步法”。他這個帶兵行家,逐漸朝著植樹專家轉變。2005年,他栽下的樹苗成活率就達到了85%以上。
為了確保河灘地植樹的成活率,他自己投資先后在十里河灘打機井8眼,建蓄水池一座,修筑了防滲渠,筑起了水泥路。在荒廢的河灘上建成了300畝的苗木繁育基地,較好地解決了樹苗“水土不服”的問題。
那一年“五一”長假,對父母一直不放心的女兒張曉梅,跑回來探望。看到父母親從山上下來,老兩口頭發被風吹得像一卷沙蓬,臉上到處是黑白相間的汗道,嘴唇皸裂得如同澀皮兒土豆似的,女兒心疼得眼淚唰唰地掉了下來。她哽咽著說:“爸媽,咱們回家吧。”張連印拍了拍女兒的肩膀說:“閨女,你也曾經是軍人,咱們當兵的人可是流血流汗不流淚啊。閨女不哭不哭,爸媽這不是好好的嗎?”接著他開玩笑說:“哈哈,閨女要她爸當逃兵,這還了得?”一句話逗得女兒“撲哧”一聲笑了。
五
從2009年開始,張連印就感覺身體不適,總感覺呼吸不暢,尤其是爬山的時候,不像從前那樣利索,爬上一截子就氣喘得難受。那時候,他植的樹造的林已經有數千畝,加上苗圃,別說是開辟新的植樹基地,就是每天打理這些樹木,就夠他忙活的了,所以一直拖著沒去醫院檢查。直到2011年6月,張連印感覺實在是支撐不下去了,才去醫院做了一個全面體檢,結果被診斷為肺癌。
做了右肺中葉切除手術后,臨出院時醫生建議張連印到處轉轉,特別是到空氣質量較好的海南待上一段,并婉轉地說明了病情的兇險,要有個思想準備。張連印卻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哪兒也沒去,只是把這些年植樹中所欠的外債清理了清理,該還的都還了。他怕自己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給別人添麻煩。他笑著對老伴兒說,自己要做到一絲不掛地來,干干凈凈地走。
轉年,元宵節剛過,張連印就又頂風冒雪,開始勘察縣里的荒山,籌備春季植樹了。他不僅要讓張家場綠起來,同時還要實現自己更大的綠色夢想。他從張家場向周邊村莊輻射,植樹范圍越來越大,成活率越來越高,張連印干得熱火朝天。然而,2014年底,病魔再次降臨,他被確診為肺癌骨轉移。是做手術取掉兩根肋骨,還是保守治療,醫生給出了兩種治療方案。張連印擔心取掉肋骨干不了重活兒,影響今后的植樹工作。權衡再三,他決定采取保守治療,頂著巨大的痛苦,硬是熬了過來。
現如今,年逾古稀的張連印仍然精神矍鑠,不辭勞苦地奮戰在植樹第一線。看到這樣的奇跡,張家場的鄉親們說,是張將軍造福鄉親的義舉感動了上蒼,讓他戰勝了病魔。
張家場村的鄉親們被張連印綠化家鄉、改善生態的事跡所感動。大家自發地捐錢捐物,在他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涼亭,并準備在那里題刻一座“將軍臺”石碑。張連印得知消息后堅決不同意,找到鄉親們反復做工作。后來,村民們把“將軍碑”改成了“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鄉親們說,“將軍碑”雖然沒有立起來,但將軍的口碑已經立在了我們的心里。
六
張連印經常說,“生我者父母,養我者鄉親,而培養我成長的是黨組織”。張連印回到家鄉植樹治沙,因為客觀原因,有時好幾個月回不了石家莊,不能定期參加組織生活,他就像一個沒娘的孩子似的感到非常的失落。他幾次給山西省軍區、河北省軍區有關部門打電話,咨詢怎么解決這一問題。2016年,經過多方協調,河北省軍區組織部門出具了組織關系介紹信,將他的臨時組織關系轉到了左云縣老干部局。當張連印拿著組織介紹信,交到縣老干局后,心里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
在張連印看來,自己之所以能夠在植樹治沙的戰場上不斷取得成績,是因為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有黨和國家的綠色環保政策作“靠山”。黨組織和部隊的支持,讓他有了堅強的信念,渡過了一個個難關。植樹伊始,張連印專門向河北省軍區寫了申請,報告了自己綠化治沙、回報家鄉的基本考慮,請求組織批準,得到了組織的充分肯定和積極回應。
張連印的苗圃育苗成功后,為鼓勵更多的人參與綠化治沙,村民房前屋后種樹、學校校園里植樹,他免費贈送樹苗;當地駐軍部隊綠化營區、綠化駐地荒山,他既送樹苗又送技術,成為部隊建設園林化營區的義務顧問。
曾經飛沙走石的十里河灘,經過張連印堅持不懈的改造,變成了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果、冬有青的育苗基地。培育出樟子松、油松、杜松、云杉、楊柳及經濟林木等優種樹苗20多個品種。一年四季,育苗基地都碧綠蒼翠,生機勃勃。夏日里,微風拂來,綠絳搖曳,蝶舞蜂飛,滿目嫩綠,美不勝收。沒了風沙的侵擾,沒了黃土的暴揚,尤其是一到夜晚,皓月當空,繁星點綴,清風徐徐,苗木低語,一派清風朗月的景色。加之張連印廉潔自律,兩袖清風,故而,張家場的鄉親們將基地稱為清風林。
左云縣委為了扎實有效地在全體黨員當中開展黨性教育,將十里河灘苗圃命名為“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近年來,前來基地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青年學生、民營企業家越來越多。張連印感到,在黨員當中堅持不懈地開展黨性教育,這是事關黨的隊伍純潔的大事,配合組織部門搞好黨性教育是自己這個老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在基地里他主動擔任起義務教員。他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對我黨優良傳統的理解,就如何加強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編寫了一套非常生動的授課教材。每當有黨員或者是青年學生前來參觀學習,不管多忙他都放下手頭的工作熱情接待,認真講解,詳細介紹自己在黨的培養教育和各級組織的幫助下,由一個放牛娃逐步成長為共和國將軍的奮斗歷程;介紹自己退休后,學習開國將軍甘祖昌,拿起鐵鍬綠化家鄉的報國情懷。所有這些,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來基地參觀學習的人。
2019年,山西省委組織部邀請張連印同志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大同市、左云縣組織干部培訓、開展主題教育等活動中,多次邀請張連印作專題宣講。左云縣高級中學、一中、二中、職中聘請他為德育老師,每年新生開學他都到校給師生們上課。張連印綠化家鄉的感人事跡被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后,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020年,山西省委組織部將基地確定為右玉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
七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斗志強……”這首歌,張連印從入伍便開始唱起,一直唱到了今天,而且百唱不厭。唱著這首歌,他從最初簡單的做好人好事,漸漸地轉變成為踐行共產黨人宗旨的自覺行動。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張連印把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與植樹造林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扶助社會弱勢群體方面,他一改對待自己時的節約儉樸,幫助他人從不吝惜。
村民魏隨社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沒有固定收入,日子過得非常窘迫。張連印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找到了魏隨社,邀請他加入植樹隊,并每天和他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娛樂,幫助老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用坦誠的交流和真心的幫助打動老魏。在張連印的幫助下老魏不僅提高了收入,還極大地增強了生活的信心。近年來,張連印通過以工代賑、實體幫扶等多種途徑,幫助與老魏情況相似的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每當逢年過節,張連印還上門看望他們,給他們帶去慰問金和生活必需品。這些年,張連印免費為種植戶們提供初期幫助,無償培訓種植技術,免費提供幼苗。在他的幫助和帶動下,張家場許多村民成了育苗專業戶。他還主動幫助苗圃種植戶尋找銷路、介紹客戶,讓大家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張連印還是縣福利院的常客。那里生活著30多個孤兒,張連印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去福利院看看孩子們,給他們講自己的生活經歷,講英雄人物故事,組織各種活動,給孩子們帶來許多歡樂。他每年都給孩子們每人買一套新衣服,買一個新書包和其他生活用品。孩子們早已把他當成是可親的爺爺、學習的榜樣,紛紛表示要向張爺爺一樣,做一個自強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每當傳統節日到來之時,普通家庭感受到的是團圓的喜慶、是天倫之樂的享受,而對于孤寡老人們來說,或許是一種煎熬、一種無奈。作為曾經的孤兒,張連印對這種無助有著深切的感受,他難忘自己小時候,每當過節時的那種凄涼,更難忘鄉親們給予自己的關懷。因此,從退休返鄉的那年起,每年的中秋節,他都要為張家場村的五保戶、孤寡老人以及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買一份過節的禮物,挨門逐戶送去。兒子張曉斌返鄉后,張連印時常對曉斌說,沒有鄉親們當年對自己的關照,就沒有咱們家的今天,這種恩情我們家永遠不能忘記。張連印要把這種懂得感恩、知恩圖報的家風和美德傳承下去。
八
從2003年張連印退休回鄉,至今已經過去18個年頭。18年與鄉親們休戚與共、風雨同舟,18年在植樹治沙中兢兢業業、砥礪前行,張連印把生命融入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回報生他養他的張家場,奉獻給了左云縣的生態事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張連印在北梁周邊植樹綠化荒山荒坡3000畝,在附近村莊植樹2000多畝,栽植針闊葉樹木達44萬株,種植檸條灌木達80余萬株;在荒廢的河灘上建成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育苗將近200萬株,真正還了家鄉滿眼青翠。如今的張家場村到處郁郁蔥蔥,絕跡多年的黃鸝鳥和杜鵑飛了回來,山里也有了黃羊和狐貍的蹤跡,呈現出一派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景象。在搞好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同時,張連印還積極幫助村里搞好新農村建設,村民們蓋起新房搬入新居,新村街道兩旁豎起了路燈,樹木成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張家場村“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苗繁育基地、農業科技苑、村莊改造”的規劃經驗被全縣推廣。2020年7月,張家場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園林示范村”。
張連印義務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使家鄉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觀,筑起了一道防風治沙的綠色屏障。他除了在張家場植樹外,還把造林的觸角伸向全縣,植樹總面積達到了1.8萬畝205萬株。左云縣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先進縣、模范縣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山西省政府首批命名的“全省林業生態縣”。綠色已成為左云最靚麗的色彩,生態也成為左云最響亮的品牌。
張連印綠化家鄉的奉獻精神和模范事跡,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張連印先后獲得“感動大同”杰出人物、大同市“最美共產黨員”、山西省林業模范、全軍先進退休干部等榮譽。
張連印用生命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把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一曲綠色的壯歌,在青山間回響,在鄉親們心間縈繞。山嶺上,老將軍扛著鐵鍬、唱著軍歌的身影依舊堅毅挺拔,如此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