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之“鑰”代代傳
我一直以為家政學是舶來品,是近些年才在中國興起的學科,最近聽朋友說早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便有一部《聶氏重編家政學》刊行于世,除“家政學”一詞是從日語里借來的,其內容都是對中國社會現實有足夠尊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充分賡續的家庭治理理論與實踐的總結。《聶氏重編家政學》風行一時,不僅因為此書與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革相適應,還出于人們對此書作者崇德老人的認可——“崇德老人”即曾紀芬,她是清朝重臣曾國藩最小的女兒,曾氏家族的家風家教歷來為人稱道。
《聶氏重編家政學》涉及倫理、人口、生理、優生、遺傳、營養、服飾、家居、保育、養老、健康、運動、交際、工藝、心理和災難應對等方面,竟然涵蓋了現代大學家政學系教學的全部內容。更讓人稱奇的是,這本書跳脫了基于男尊女卑的中國農耕文明的倫理秩序,處處洋溢著現代家政學的思想光輝。比如書中說婦女實為半邊天,國家興亡男女都有責,而且“匹婦尤有責焉”,因為一國之本在家,一家之本在主婦,慈母育兒之功大于丈夫之濟世;再比如一個家庭無論富裕還是貧窮,都需要理財,不善理財,斷難望其致富,而理財的根本在于勤儉,勤儉是開源節流的精髓。
理論如此新穎、超前,皆因曾紀芬自己完成了從內陸鄉村社會的家教向工商業社會的家政的轉變。曾紀芬出身曾氏侯門,嫁給了父親的同鄉、亦為翰林的聶亦峰之子聶緝椝,聶緝椝當過上海道臺,以及江蘇、湖北、安徽、浙江四地的巡撫,生平重視實業,開辦有上海恒豐紡織新局等民族企業。聶緝椝與曾紀芬養育了八子四女,子女各有成就,三子聶其杰聲名最盛,是民國初期眾望所歸的上海商界領袖。在聶氏家族由傳統仕宦之家向現代工商之家的轉變過程中,曾紀芬功不可沒,特別是在聶緝椝去世后,她是聶家的主心骨。曾紀芬開風氣之先,于1925年創辦了以家庭教育為宗旨的《聶氏家言旬刊》,次年結集為《家聲選刊》出版時,新聞學家戈公振為其作序,稱“聶氏一姓之定期刊物,宗旨在聯絡家庭之情感,而切磋其道義,這一形式更是在吾國為創見,即在歐美新聞事業發達之國,亦未之前聞”。曾紀芬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其家政理念的基礎,不僅保證了聶氏家族的長久發展,還推動了社會進步,包括給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提供經費,資助蔡和森、向警予等人赴法留學等。
因時光流轉,《聶氏重編家政學》逐漸湮沒,鮮為人知。最近,曾紀芬的曾孫女聶崇彬重新整理《聶氏重編家政學》,并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和自己的人生經歷,推出了全新的《治家之鑰》。衡山聶氏經“其”字輩、“光”字輩,到“崇”字輩已是第四代,但聶氏家風仍在延續。聶崇彬告訴我,當她站在由聶家創辦的上海市東中學的緝椝樓前,看到樓后浦東一側的東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廈、金茂大廈等建筑時,非常感慨,她覺得一個家族存在的意義是其價值觀在歷經歲月的滌蕩后,依然被社會需要。
聶崇彬是資深媒體人、作家,她以廣闊的眼光,用現代的敘述方式,將一本老書講出新意。“釋讀”“家語”“彬言”的模塊設置,既解讀了原著,又闡釋了自己的思想,同時記錄了家族故事,尤其是那些家族故事,為聶家后人對曾紀芬家政學理論的生動實踐。比如講到健康和運動時,聶崇彬說抗戰勝利后,“光”字輩的堂兄弟們組織了一支籃球隊,名為“崇德籃球隊”,這可能是全中國唯一符合專業水準的家族籃球隊,水平高到可以參加上海市甲組籃球聯賽,而且進入了聯賽得分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