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金亮:凝眸魯院
北京的秋清涼明亮。當我背著一路風塵趕到這座古老而又富有時代氣息的城市,頭腦里蹦出兩個詞:“繁華”和“繁忙”。身在京城,我覺得腳下的這片土地堅實而厚重。終于來到我夢寐以求的文學殿堂,這是夢里也不敢有過的奢望。
我顧不得放下背包,久久地佇立在這神圣的大殿門前,眼望院門上方“魯迅文學院”五個古典又樸素的大字,心情像極了院內春天綻放的玉蘭花。我像虔誠的朝拜者,恭敬地注視院內依然葳蕤的草木,圓圓的銀杏、叫不出名字的飛鳥,還有那窗子下追逐玩耍的貓……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可愛的,別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味道。
一
從愛上文學,愛上寫作的那一天起,魯迅文學院的名字就進入我心中,她是神圣的,如天山雪蓮那樣圣潔,是作家們向往的精神家園。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無論農活兒怎樣勞累,父親都要坐在昏黃的油燈下,讀從村部借來的報刊。每次吃飯,飯桌就成了我們的課堂,父親會把看到的世界奇聞、全國大事、身邊的新聞津津有味地講給我們聽。身為下鄉知青的母親,更是常常給我們繪聲繪色地講民間故事《花木蘭替父從軍》《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是父母,為我們認識世界、心向美好打開了智慧人生求知的第一扇窗口。等我學會讀書寫字,便一發不可收地愛上了文學。讀書、寫作是我成長的最大樂趣。
我的創作從散文起步,逐漸涉獵小說、書評和報告文學等多種體裁。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家鄉的這方沃土滋養著我,我的筆下多是有血有肉的鄉親、是日新月異的村莊……我越寫越發現,文字是有生命的,我們用心寫、用情述,它就有了溫度,有了情感。
總聽愛人說“術業有專攻”,他建議我側重一種體裁,散文和兒童文學讓我二選一。我發現自己還是喜歡《背影》流淌的親情,《荷塘月色》的含蓄與婉約……我決定不放棄散文。這一寫就是二十年整,每次寫完文章,全家人就是我忠實的第一讀者。愛人給我的散文集取名《朝露》,意為我就是清晨的一顆渴望陽光的露珠,唯有不斷努力,才能得到太陽的眷顧,散發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說句心里話,這些年雖然陸續發表了一些作品,也出版了散文集,但是文筆有些稚嫩。我覺得自己就像是文學百花園一株最不起眼的小幼苗兒,渴望陽光,渴望雨露,也夢想著茁壯成長,早點成才。
二
早聽說,魯院是個內涵大于形式的地方。身在其中,在這個巴掌大的“菜地”中,一個長方形的小院對立著一高一矮兩棟小樓:供我們學習住宿使用的是五層高的小樓,矮的兩層內置餐廳、辦公室和挨著餐廳的圖書館。這里的一切都是樸實的,一進主樓一樓大廳,迎面是一尊紫銅塑像。在一面向上卷揚的紫褐色旗幟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寫盡魯迅先生的一生。
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站在他的銅像前,只見先生高聳的眉骨之下,是犀利地注視著前方的目光,那一股攝人心魄的氣息瞬間在空氣里彌漫。當年先生用筆墨打磨出的思想之光,照亮了舊中國的黑暗;如今,當我懷揣夢想走近先生,與先生目光對視的一剎那,靈魂竟震顫了。
二層樓前,兩棵玉蘭樹依階而立,橢圓形的葉片泛著誘人的秋黃。我第一次見到玉蘭樹——那橙黃與墨綠交錯,在秋風中舞蹈,讓你覺得這是一幅畫,一幅氣韻十足的會舞蹈的畫。
走進書吧,門楣上掛著一塊由著名詩人吉狄馬加題字的門斗——《百草書屋》。讓人不由得想起了魯迅先生當年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經年歲月書卷香氣在心底油然而升。在這里,我認識了老師口中的《朗讀者》《包法利夫人》……
從學院大門到主樓是一條寬闊的大理石鋪就的路,兩旁有高大的泡桐、梓樹……銀杏的葉子偶有飄落,我興奮地拾起一枚,它像古代女子手中的折扇,嬌小玲瓏。我仰頭望著這一樹金黃,對面房檐上的花喜鵲正和伙伴們有節奏地應和歡叫,感知著這妙趣的清秋,總是讓人心生歡喜。
三
走在曲徑通幽的甬路,蕩起木制的秋千,人生的滿足即在此,放棄功利,逐去浮華,珍惜眼前。真的很榮幸能夠參加第37期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感謝中國作家協會和魯迅文學院領導對我們的關懷,為我們提供這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從四面八方有幸來到祖國的首都進一步文學深造;感謝這些天來所有臺前幕后的老師們對我們從衣食到住行無微不至的關照,讓我們有了家的溫暖;更是打心眼里感謝我們的班主任楊碧薇老師,從入學前到入學后每一天,她都為我們辛苦操勞……
在這里,專家的講座就是指路明燈,使我在探索的黑暗中看到了真正的文學光明。每一堂聽講座就是一次點燃心靈火焰的朝拜。
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這一段學習我終身受益,我深深懂得,作家只有生活在人民當中,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我們少數民族作家,更要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創作出無愧于社會的優秀作品。
文學世界如夢如幻,在光與影兒的流轉中,我們燦爛相逢又將不舍離散重上征程。感恩遇見,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無論我們走在哪里,身為魯院人永遠是我們最大的驕傲。謝謝您——魯迅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