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凌逾:香港文學五年縱覽
    來源:文藝報 | 凌逾  2021年10月22日09:54
    關鍵詞:香港文學

    香港1997年回歸至今,已近25周年,逢五逢十,都會有周年慶典,搭建紀念空間,作為個人、家族、民族、國族寄放記憶之處。港人、港漂、內地人共同在記憶的歷史之河中打撈個體和集體回憶,考現消失美學,追尋本土意識。自2016至2021五年間,香港長篇小說依然是文學標桿,科幻文學勃興,新生代發聲不可小覷,眾聲交響,銳意求新。香港和內地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追溯香港百年文學史、香港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互聯互通,日漸重視粵港澳大灣區的共生效應,文學對話愈熱,跨界創意涌動,香港文學本土評論佳作頻出。

    多元拓展的香港小說

    雖然香港各大報刊的文學副刊日漸萎縮,發表陣地銳減,但是香港小說出版熱度不減,長篇佳作頻出,題材豐富,注目現實,多元開拓,各出奇招。香港的港味、趣味、情味、風味盡顯于長篇小說之中。2016年尤其是豐產大年。

    復興傳統,再造傳統,打造新古韻敘事。學院派作家葛亮2016年長篇新著《北鳶》獲獎無數,王德威稱葛亮為當代華語小說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北鳶》以淡筆寫深情,描寫民國的風雅和動蕩,人物細膩典雅,情節錯落有致,經營既古典又現代的敘事風格。《北鳶》開拓新古韻小說,講民國民族資本家盧氏與士紳家族馮家聯姻的家族史,借盧文笙個體史書寫近現代的興衰史,復現古典文學的雅致神韻,吸取外來文化精華,刻寫傳統儒商與香港經濟結合的新商業文化精神,讓雅文、史傳、五四新文化、儒商等傳統重生活力,在“一帶一路”倡議語境中,走向世界和復興傳統都有重要意義。莫欣欣和蔣述卓認為,“南北書”《朱雀》《北鳶》是現代家族敘事佳作,雜糅悲愴大歷史和溫情小歷史,形成冷暖交織色調。2018年,葛亮發表短篇小說集《問米》。筆者和肖小娟認為,該書織造視聽味嗅觸覺多感融合的通感敘事,營造懸疑推理迷幻之境,雕琢古今符號跨界、港派海派交織的迷宮編碼。2021年又有短篇小說集《瓦貓》問世。敘述者深情刻寫古籍修復師、理發師及陶藝師匠人等人物,跨越南京香港昆明三城,從江南、嶺南到西南,從當代溯至西南聯大,省思百工手藝人“匠傳”精神,與當下雙減教育、高職培養、工匠科學精神大政方針調整不謀而合。葛亮總能精準地捕捉到時代風向標。

    消失考現,哲思穿透,自創一格,潘國靈2016年首部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出手不凡,講述悠悠被情人游幽丟棄,來到寫作療養院想尋回消失了的男人作家,解救者余心引導悠悠,寫下游幽莫名出走的過程,以便了解真相。生活與小說、文字與愛情都有界限,消融兩者雖是境界但也危險。女子陷入悖論,無法解救。到最后連小說結局也沙化消失了。作者所尋實乃沙城迷局之真相,難解的困境、生存的兩難、深刻的問題,這痛并快樂著的思考升華出哲學的韻味。小說自創寫托邦、寫作療養院等新詞,一群書寫動物文字族每天要服藥——花勿狂,解藥毒藥一體。筆者曾比較“寫托邦、烏托邦、伊托邦、惡托邦、異托邦”理論譜系體系。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莊子》的無何有之鄉、陶淵明的桃花源等。米切爾認為,伊托邦時代使人類從古代的水井中心進化到水管中心又進化到網絡中心。凱文·凱利說未來科技是進托邦,充滿溫暖、人性與自由。安德魯·芬伯格認為,科技帶來恐懼的惡魔是歷史終結的元兇,惡托邦是對原子彈戰、美蘇冷戰、太空戰的反思,源自赫胥黎、奧威爾科幻的反烏托邦憂思,20世紀歐洲有末世論,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科技文化。《黑客帝國》《銀翼殺手》《超驗駭客》《終結者》等科幻電影都隱憂機器人進化。X托邦話語體系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寫托邦與消失咒》實想在X托邦系列迷局中泅渡,堵心的雜音時有,完美的彼岸祈望如蜀道之難。

    引領非虛構風潮,調查寫實,草根敘事,魯風余韻。黃碧云的《烈佬傳》獲2013-2014年第五屆“紅樓夢·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首獎,這是香港作家迄今獲的唯一首獎。香港浸會大學面向世界創設此獎,獲首獎作品有莫言《生死疲勞》、駱以軍《西夏旅館》、張貴興《野豬渡河》等。《烈佬傳》講阿難自述一生,11歲就沉淪毒品、賭博,反復入監,監犯烈佬備嘗艱苦,60歲才成功戒毒,原諒了父親,與自己和解,化解心魔改過自新。筆者認為,《烈佬傳》預告了非虛構風潮,以紀實法偵破人生歷史真相,黃碧云去監獄探訪觀察7年才落筆,探究草根們的一生磨難,恰似中式的斯維特拉娜,超越之處在于另辟粵語口語體訪談敘事;徹悟草民心路,鑄造港版阿Q,向《史記》學簡約記事,向佛學學心靈鍛造,多級文化編碼,時間空間化,淡靜言說,開辟新敘事范式。2020年第八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有董啟章《愛妻》、阿來《云中記》、駱以軍《匡超人》,專家推薦獎有西西《織巢》、胡晴舫《群島》。董啟章多次沖刺“紅樓夢獎”首獎均差一毫,其《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均獲得2006年第一屆、2008年第二屆的決審團獎。香港書展曾推出六位殿堂級“香港年度作家”:劉以鬯、西西、也斯、董啟章、李歐梵等。

    香港百年史的文學敘事中,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寫實香港日常生活和歷史脈絡,又以妓女史作為象征;董啟章的“自然三部曲”平行并置家族史寫實與寫作史虛構。馬家輝接棒書寫“香港三部曲”,致力于書寫民間草根史,第一部為《龍頭鳳尾》,2016年時年50歲推出首部長篇小說,即獲第十屆香港書獎,好評如潮。該小說講日占時期香港黑幫陸南才和英國官員張迪臣的生死故事。陸南才本名陸北才,原為廣東鄉下木匠,1936年離家當兵,偷渡到港,賣苦力,又逃回廣州,再回香港,類于《蝦球傳》粵港同煲同撈江湖故事。其在抗戰前后歷經磨難,流落灣仔,投靠洪門,與英國差人暗生情愫,漸成黑幫大佬——孫興社的龍頭南爺,又叫“南天王”。《龍頭鳳尾》書名一語多關:既指打牌九的發牌方式,還指幫會的結構座次、龍頭賞飯。該小說直寫原汁原味灣仔,寫背叛、恐懼、無助的人性幽微細致入微。《龍頭鳳尾》寫洪門,李劼人《死水微瀾》寫袍哥會、黃碧云《烈佬傳》寫黑幫底層,三作均寫民間底層幫會萬相,也講華人幫會與洋人等多方勢力較量,揭穿黑幕。馬家輝歷經訪談和考證后,雕刻人物,寫起來如在目前,粗口滿天,罵人使氣,語言鮮活,酣暢淋漓。《龍頭鳳尾》寫人生動,這比《烈佬傳》更生猛,但在主題升華上則略遜一籌,前者得香港書獎,后者得“紅樓夢獎”首獎。馬家輝于2020年推出香港三部曲之二《鴛鴦六七四》,也是灣仔人講灣仔江湖故事,以陸南才得力助手哨牙炳為主角,講述其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的故事。《龍頭鳳尾》大殺三方,而《鴛鴦六七四》則開篇就寫哨牙炳在退隱江湖的宴會上連摸三把爛牌“鴛鴦六七四”:“每個人都會摸到爛牌,把手上的爛牌打好,是生命里唯一我們能夠做的事”,通過牌局展現其逆來順受的人生觀。

    但這些小說標桿不是標準,不是標本,而是對香港文學多樣性的鼓舞與激勵。

    勃興的香港科幻和跨界文學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至今,給地球人帶來生活突變和思想轉變。香港文學因此也可劃分出疫情前和后疫情時代。身處病毒肆虐的島嶼,香港作家紛紛借文字安撫自己和周邊人,書寫個體惶惑與生命意義、對現實的關懷與擔當,濃厚的人文關懷蔓延。但是,奇特的是,科幻文學熱在疫情后的香港異軍突起,借絕對虛構的科幻書寫后人類景觀。

    想象“后人類”制造。2020年,董啟章的通俗科幻喜劇《后人間喜劇》像是科幻大片。《后人間戲劇》醞釀于2018年任南洋理工大學駐校作家期間,講述香港模控學知名教授胡德浩受邀至新加坡客座,實為秘密研究計劃顧問,即創造超越現有人類的“后人類”計劃。胡教授日益靠近權力核心,與計劃背后金主女兒的柳海清律師相戀后,更知曉了這個國度的未來模樣,乃至人類的未來姿態──后人類的生存危機。該書通過胡德浩個人經歷試圖探索人類發展的未來走向以及理想社會的最終模樣。董啟章自稱,2020年的《愛妻》是其第一部科幻創作,探討人的意識與人工智能,研究者丈夫因為對研究對象葉靈鳳產生濃厚興趣,希望偶遇的AI研究者余哈可以幫忙建設“葉靈鳳寫作機器”,透過AI程序將葉靈鳳的意識建立出來。繼《命子》后,董啟章再度自我突破。《愛妻》獲臺北書展大獎小說獎及紅樓夢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與近年作品《心》《神》并列為“精神史三部曲”。2013年,董啟章《地圖集》英譯本獲得美國加州大學“科幻奇幻翻譯獎”。以科幻之眼重讀文學,能發現歷史想象可能性的全新況味,王德威教授探索中國科幻小說的興起、勃發與未來:“史統散,而科幻興,當代科幻涉及歷史政治語言的塑造、認識論和情動力的啟動、后人類想象,省思科幻小說人性與宇宙幽暗意識的能量,而董啟章的《繁勝錄》《夢華錄》借南宋《西湖繁勝錄》和《東京夢華錄》的遺民寫作,來投射回歸前后的情緒反應。《地圖集》重塑、虛構香港地理疆界。”“《時間繁史》以50萬字篇幅講述人工智慧如何應付香港的歷史僵局。”“有些作品則寫科幻的烏有史,重新叩問歷史,推演另一種時空的順序,時空穿梭旅行,習以為常的各種歷史觀被打亂了。”董啟章的“自然三部曲”開創出實然、或然、應然三重世界合奏的多層故事,解構“一文本一世界一故事”傳統模式,建構賽博時代的百科全書小說;融合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后設小說等多敘事法,營造異托邦的第三空間敘事。董啟章“自然三部曲”、劉慈欣《三體》、李淼科普《想象另一種可能》都講天體物理學、多宇宙論、平行宇宙、可能世界、弦論,三類書對看,一通百通,文學越來越像物理,物理越來越像文學。董啟章每年均有大著問世,產出量足以與西西媲美,且近年兩人都關注科幻文學。

    想象古人如何觀星。84歲高齡的西西2021年出版首部長篇科幻《欽天監》,為回答在明末清初東西思想交鋒的大轉折時代周易占星術如何因應西方天文學、幾何、數學、地理學的問題,講了周若閎繼承父業進入欽天監學習的故事。《欽天監》像《時間的話題》般采取對話體敘述,寫周若閎與妻子的一生對話,主線講發生在欽天監的千年未有之對話,再現新思潮啟蒙,周家以觀天象為業,從南京遷居北京;副線講周若閎一生所遇:從客死異鄉的傳教士到命不由己的帝王侍從;從言傳身教的開明父親到義結金蘭的同窗知己……該書創造多維空間,在對話中穿插歷史文獻如圣旨奏折、傳教士日記回憶錄、明清筆記、文學作品、歷史公案等史料,深究歷史,探問世事,從容克制,天真樸素,有思想智慧光芒。《我的喬治亞》追問“香港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欽天監》像《候鳥》《織巢》一樣,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人生三大終極問題。

    為何香港科幻文學會熱起來?最起碼有三個激發因素。第一,有榜樣。2015年,劉慈欣《三體》獲科幻“諾貝爾獎”之譽的第73屆“雨果·最佳長篇故事獎”,這給中國科幻文學打了一劑強心針。第二,有根基。香港科幻祖師爺倪匡的作品早已是暢銷小說。其用衛斯理筆名寫科幻,用倪匡原名寫武俠,以魏力筆名寫偵探、沙翁筆名寫框框雜文。1960年代想象外星人艱辛回家路的《藍血人》為倪匡科幻代表作,2000年入選“二十世紀華文小說一百強”。《衛斯理科幻小說全集》近百部,多為文科思維引導下的軟科幻。金庸評價倪匡: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恒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1998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訂版73部,包括“衛斯理、原振俠、女黑俠木蘭花”系列。2013年,第24屆香港書展特設“衛斯理五十周年展”,讓書迷重溫衛斯理的奇幻之旅。2019年,香港書展以“科幻及推理文學”為主題,其中“從香港閱讀世界——疑真疑幻?幻夢成真”展覽介紹九位香港科幻及推理文學作家:杜漸、倪匡、黃易、李偉才、梁科慶、譚劍、徐焯賢、陳浩基及厲河。麥繼安寫過20多部小開本科幻如《無名咒》《烈火》等,筆名“宇無名”向衛斯理致敬。第三,現實基礎。廣東科幻作家陳楸帆、王威廉等與香港科幻遙相呼應,從古代神怪到現代魔幻到當代科幻,科幻成為最大的現實主義。

    科幻創想未來,回溯歷史,更與科技推理聯結。陳浩基的推理科幻小說《網內人》獲“亞洲周刊2017年度十大小說”獎,其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系,曾從事IT工作。《網內人》借網民凡事無限上綱現象,還原少女自殺真相,探討一般人的平庸之惡如何縱容罪犯、扭曲人性。陳浩基上部作品《13·67》獲2015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以六個短篇串連一位警探46年傳奇偵探故事。大陸科幻文學獲獎者有李宏偉《國王與抒情詩》、郝景芳《人之彼岸》、韓松《驅魔》等。香港網絡小說不及內地發展趨勢,但科幻文學急起直追,2016年《香港文學》已呈現出這股潮流:昆南《地球停頓時……》,潘國靈《記憶修復員》的科幻,韓麗珠《換臉》《鏡子之家》的玄幻,謝曉虹《藍胡子》《旅人》的奇妙,葛亮《洞穴》《小雙》的寫實,王良和《電梯考古》《存在與不存在:華富村石灘的記憶與想象》的空間感,朗天《施咒者》《冰鎮生腸墨魚》題目特別,黃勁輝《英式奶茶的滋味》《張保仔之刺殺紅旗幫幫主》像偵探大片,吳美筠《迷你倉的第一個守夜》、梁科慶《迷你倉》像連載小說。“80后”作家曾繁裕2018年出版《后人類時代的它們》,虛構人類滅絕后的世界,以仿生人的情欲世界與孤獨星球,回應當代的生存惶惑,諸如自然反噬與普遍人性之間的關系。香港作家敢于嘗鮮,敢創新詞,觸覺敏銳,想象大膽,不拘一格。

    香港科幻倚重跨媒介的想象力和傳播力。香港跨媒介文化走在時代前列。西西是跨界創意的大師,窮一生之力開拓跨媒介體系,一個人撐起跨媒介文藝王國,打通文學與繪畫、電影、音樂、體育、建筑等的界限。其自中學起寫作,1963年寫繪畫電影專欄,其后跨界至文學、電影、繪畫、音樂、建筑、布偶手藝等領域。到2021年,西西已出版單行本40部,各地版本累計57部,9部譯為多國語言。其雕刻“西西體”系列:1975《我城》“手卷影像體”、1977《美麗大廈》“電梯手卷體”、1980《哨鹿》和1981《候鳥》“比興影像體”、1986《浮城志異》“圖文體”、1996《飛氈》“蟬聯網結體”、2008《我的喬治亞》“建筑體”、2008《縫熊志》和2009《猿猴志》為“縫制體”,2018《織巢》是《候鳥》的姐妹篇,2021《欽天監》科幻體。西西獲過華文界各類獎項,作品像再生樹,如《i-城志》跨界集體創作、話劇《和西西玩游戲》以及“像我/你這樣一個作者/讀者/女子/男子……”仿作等。2018年《西西研究資料》四卷收錄海內外學者從時空、身份、身體、疾病、性別、對話、敘事、文體、邊緣童話等角度研究西西的評論,專著6部、碩論24篇,凌逾和謝曉虹著博論兩部。筆者在論著《跨媒介敘事》(2009)中寫到,西西的跨媒介敘事體獨樹一幟,在文學與電影、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間找到融合之道:一是開創跨媒介敘事和文體的多元新形態,如影像敘事小說、圖文敘事小說、蟬聯想象曲式;二是呈現中國漢語敘事的本土性;三是解構父系主流敘述,構建女性主義文學的新美學。謝曉虹論著闡釋西西作為城市作家的特性,選取關鍵詞為自由、通道、流動、消失、溝通、轉化等。港深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香港)是跨媒介展覽的新實驗代表,2017年“異質沙城”改編《寫托邦與消失咒》,構筑“沙城”與“寫托邦”雙重世界,中大建筑學院師生將小說帶到北角實地空間,將文學風景呈現為紙團、布陣、臨時的竹棚工地,導演譚孔文每日作一場體驗式劇場演出。2017年,值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廣州大劇院推出“香港文化展演月”系列:舞劇《倩女·幽魂》,話劇《偶然·徐志摩》《最后晚餐》《最后作孽》,后兩劇反映香港父親失職和草根母子窘困自殺、豪門二世祖因失愛失教而弒父弒母,呈現城市焦慮、市民心態。粵港還首次聯手,打破傳統引進采購項目模式,制作融合兩個城市文化特色的音樂劇《朝暮有情人》。凌逾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想象共同體》試圖從大灣區歷史地貌血脈文化、移民人才多元文化、跨界創新文化三方面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想象共同體的歷史支撐和共同體構建的未來設想。

    多城記、港漂、新生代的別樣觀察

    多城書寫是當代文學的熱點。香港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很多作家都有多城經歷,吸取各地文化精髓,因此,多元性、多樣性、混雜性造就出國際都市活力。《香港文學》原總編陶然有萬隆、北京、香港三城記;新總編周潔茹也有常州、紐約、香港三地記。學者李歐梵大陸出生、臺灣成長、美國任教寫《上海摩登》,榮休后到港專研香港文化;其繼任者王德威也有臺北、波士頓、香港、上海等多城軌跡。在多城比較中,更容易挖掘出香港性。嚴飛作為“港漂”新一代,2017年《城市的張望》捕捉香港“雜嘜”特性:既有標志性即食文化,也有響當當老字號,反日又哈日,港日文化雜糅如漫畫、流行曲,年輕人寧做蟄居族、御宅族。香港凡事求國際第一,博股通金為成功指標,但也有獨立出版社、劇場和音樂人堅守原創性。香港的垂直圍村、屏風樓、握手樓林立,拱廊街聯結高樓成公社聯體,催生出大廈文學、高樓文藝,如西西《美麗大廈》、唐睿《footnotes》、李歐梵《又一城狂想曲》、周綺薇《推土機前種花》、胡境陽《白色極樂商場漫游》,還有屋邨影視短片系列。對比北京胡同四合院、臺北新老建筑融合、香港連體城建筑,對比各地圖書排行榜,都能發現獨特的城區文學文化,如馬家輝說,“北京人對大傳統、大格局、宏觀觀點有興趣;上海與國際視野有關的趨勢潮流、摩登資訊備受歡迎;穗港接近均喜生活美學;臺北走在華文出版界前端,如冷門的日韓翻譯文學等。”如今香港文化輻射內地盛況減退,內地文化開始反哺香港,多城互動交流的軌跡有變。

    世界漫游,港漂扎根,新生一代,已然冒頭。作家周潔茹成名于20世紀末,赴美十年中斷寫作,2009年移居香港,2015年回歸文壇,2018年任《香港文學》雜志總編,著作不斷。2016年,周潔茹出版長篇小說《島上薔薇》,講紐約和香港的島嶼故事,講每個尋找自己想要生活的女子像野薔薇,思考美人魚如何逃離龍宮,與自己和解。周潔茹早期不講粵語,雖講香港故事,但主角都說江蘇話,以他者眼光審視香港。蔡益懷指出,周潔茹如實書寫七年港漂,寫海歸們的無根漂浮狀態。王威廉說,每個人都孤獨得像島嶼,寫作則像野薔薇,在內地人心中,香港曾代表高度繁華,如劉醒龍《我們去香港》所寫,后來香港成為復雜而糾結的問題場域。2017年,周潔茹短篇小說集《到香港去》寫故鄉城市小人物的生存擠壓撕裂、無奈不甘。《香港公園》塑造多國籍不同階級港漂女子漂泊生活的掙扎和無奈。《一個人的朋友圈,全世界的動物園》寫美食、電影、風物、與故人重逢,追憶往事和愛情。唐詩人認為,其《我當我是去流浪》超文體的表達勝在語言鮮活,飽含真誠書寫,是當下失真寫作中的珍寶。林培源分析其書寫女性個體生存與香港孤島的多重奏互動,善寫對話心理。2018年周潔茹有《羅拉的自行車》《家安的棒棒糖》《中國娃娃》,《呂貝卡與葛蕾絲》講述14個現代都市女性果敢固執、孤獨隱忍的漂泊故事。趙稀方教授在推薦語中談到周潔茹早期的反叛姿態經由時空和文化侵蝕,已沉淀為內在力量。程永新分析該書體現出周潔茹操控文字的野心和對人世的關懷。2019年《在香港》分故鄉、香港、寫作、問答四輯,觸及美食、異鄉、風物。2020年《我在圣弗朗西斯科做什么》在散文無拘世界里摘下面具,直面人性真實。另外,作家程皎旸也寫過不少的港漂小說,程皎旸豆瓣閱讀上的短篇小說集《破繭》的短篇《火柴盒里的火柴》《破繭》《一顆薄荷》展現了港漂少女的浮世觀。

    網絡虛擬,網紅擬真,出現數據原住民的另類書寫。周婉京筆名周刺,1990年生于北京,久居香港。2015年周婉京出版《一個人的歐洲》,2019年有《相親者女》和《隱君者女》面世。2020年,《了不起的郝大小》塑造“網紅”——在資本和熒屏中成長的新興人群,講“00后”女孩袁小饃在郝大小幫助下成長為自帶網絡流量的設計師,創造心怡影視虛構經濟公司,植入現實中的微博爆料、直播帶貨等,直面大眾對網紅的普遍質疑,揭露網紅背后的算法與資本系統的邏輯,解密網紅經濟經營內幕和職場生活的勾心斗角,再現女網紅在現實與虛擬雙重空間的艱難身份認同以及突破成見、張揚自我的成長蛻變之路,雜糅親情友情愛情,不乏趣味溫情,又引人深思。

    香港國際化大都市是兼容中外、橫跨古今的文化器皿。當前粵港澳發展聯系愈發緊密,香港如何繼續凸顯自身文化特色優勢,并形成大灣區聯動效應,是未來要思考的問題。2021年《廣東文學藍皮書(2020)》出版,盼望《香港文學藍皮書》《粵港澳文學藍皮書》出版。筆者每年寫香港文學年鑒已近十年,香港文學根植傳統,廣求創意,相信將呈現出更加多元創新、異質曼妙的一面。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免费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老人性|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10| 国产精品1024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色妞妞www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5在热|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久久精品加勒比中文字幕| 97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新区| 国内精品-bt天堂|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青娱分类视频精品免费2|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