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小人物大時代,每個笑點都是淚點
海報
由郝巖編劇、毛衛寧執導、佟麗婭、陳昊、劉威、丁嘉麗主演的諜戰生活劇《霞光》在央視電視劇頻道和三大網絡平臺熱播,奪得收視之冠。在觀劇前筆者有幸閱讀原創小說(原名《高大霞的火紅年代》),小說與影視作品是兩種藝術形式,前者通過文字的魅力,給讀者以想象空間。后者通過視聽語言,給觀眾以感官享受。兩者共同之處,是塑造打動人心的人物角色,讓讀者、觀眾產生代入感,產生共鳴。
《霞光》與以往的諜戰劇有所不同,主人公高大霞性格豪爽,行事高調、張揚,咋咋呼呼的,看上去有點“傻”,用大連話說“彪”,而隱蔽戰線工作最重要的是隱蔽,低調,內斂,謹慎,稍有不慎就暴露身份,執行任務失敗,生命受到威脅。所以乍一看,高大霞人設有些錯位。
其實不然,因為故事發生在特定環境下,1945年的大連是“特殊解放區”,當時中國其他城市,要么被國民黨占據,要么在共產黨手中,唯獨大連抗戰勝利后被蘇聯軍隊接管。由于這一特殊性,和以往很多諜戰劇背景不同,不是敵在明我在暗,從事地下工作,而是雙方都在地上,因此高大霞不需要隱蔽。她的身份是公開的。
高大霞出場時,人物是滿的。當年日軍侵占大連,她是抗日放火團戰士,燒日本人的倉庫、會社、碼頭,累計放火近六十次,給日軍造成重創,被日軍追捕。組織送她去牡丹江隱蔽。抗日戰爭勝利,她重回故里,作為放火團女英雄,回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帶著昔日榮耀和未來向往,風風火火投入工作,又颯又爽,很符合人物性格。
高大霞和傅家莊等革命同志聯手,與方若愚、麻蘇蘇為首的國民黨爭奪大連,展開“奪城之戰”。這一時期發生在大連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抓捕潛藏的日軍戰犯,鏟除國民黨特務在“搬家運動”中的破壞行動,柳青受中央指派到大連擔任主編,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共產黨宣言》的印刷,吳運鐸受命在大連組建兵工廠(523廠前身),為解放戰爭制造和運輸軍火,1949年開國大典的禮炮和煙花轉運北京等重大歷史史實,都以高大霞為軸線展開敘事,展現大連對新中國的突出歷史貢獻,真實記錄了這座城市的英雄過往。
高大霞的性格、命運隨著故事展開發生變化,從放火團女英雄榮歸故里,奔放果敢,一路向前沖,后被方若愚陰謀陷害,蒙受冤屈停職,接受組織審查,陷入人生低谷,性格變得內斂,謹慎,在逆境中走向成熟,成為內心強大、智勇雙全、擔當重任的優秀共產黨人,出色的完成革命任務,個人成長與主線故事貫穿一體。
作為反派代表的方若愚,他的人物弧光也非常清晰,從最初目標堅定、頑固不化的國民黨特務,到后來因為女兒開始動搖,在執行劇院爆炸的破壞行動中,為了保護女兒,最后一刻放棄行動,呈現出真實的人性。無論黨派、身份,父親與女兒骨肉之情是無法割舍的。從這一刻,他的信仰發生動搖,對啞巴保姆傾訴心聲,希望兄弟不再互相殘殺,內心呼喚和平生活。直到最后,個人與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發生變遷。
另一反派人物老姨麻蘇蘇,是殺人不眨眼的狠角色,即使對同一陣營曾并肩戰斗的兄弟,亦是一槍斃命不留活口。但她也并未完全泯滅人性,收留快被凍死的流浪漢甄精細。雖然甄精細并不精細,執行任務屢屢失手,但她還是把他留在身邊。他之于她,與其說是手下馬仔,不如說更像兒子,讓她流露出一絲母性情懷。這是殘酷殺戮中,唯一讓她柔軟的人性之光。
《霞光》顛覆以往諜戰劇的模式,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在人情細微處雕刻時光,將小人物置于大時代之中,塑造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藝術形象。這源于創作者對生活和人性的細致觀察和思考。從人物設置到敘事方式,以幽默詼諧的輕喜劇形式,但不浮夸,不刻意,幽默源于人物性格,詼諧橋段自然合理。也許是東北人天生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開口說話,自帶幾分喜感。但畢竟是在特殊時期的敵對斗爭,有斗爭就有犧牲。每個笑點背后,都藏著時代的蒼涼,現實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