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IP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科幻IP的培育、轉化與全產業鏈布局,將成為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的關鍵。”這是日前舉行的2021中國科幻大會“中國科幻IP生態培育與產業布局”論壇上,專家學者得出的共識。
在此次論壇上,他們探討了如何挖掘科幻IP創意、構建科幻IP的全產業鏈體系和生態,探索中國科幻IP的獨特發展模式。
推動科技與科幻融合
IP原本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的縮寫,在互聯網語境下,IP可以理解為所有成名文創(如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等)作品的統稱。
在北京聯合大學新聞系副主任金韶看來,“科幻IP有四重價值,包括創作、創意、創新、創想四個層面,形成多元協同的全產業鏈體系”。
作為文化科技融合的產物,科幻IP的科技因素不可或缺。那么,科技如何介入科幻影視等的創作呢?
“科技介入最好是在科幻影視創作前期,讓科技工作者把關,主要查找‘硬傷’性問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星河說。
在美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拍攝中,攝制組邀請了世界級科學家基普·索恩擔任科學顧問,進行全程指導。
星河表示,在科幻影視制作中,科技工作者與導演的沖突往往比較大,因為科技工作者是比較嚴謹的,不允許有超出其認識范疇的內容。“建議科技介入可以圍繞早期框架展開,對后期制作不能太挑剔。”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科學藝術中心主任張之益目前正在開展利用信息技術等開發可視化產品的研究。他表示,應推動科技在科幻IP培育中的應用,因為“科幻產業是典型的文化科技融合型內容消費產業,科幻內容的視覺化表達與工業化生產是科幻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的基礎決定要素”。
選擇符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流浪地球》《上海堡壘》等國產電影為我國科幻電影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氣象。
但目前我國的科幻電影還不能滿足觀眾的預期。“科幻電影真正確立并成為一種類型,往往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展,有望在5~8年內完成這一過程,但前提是提供足夠多的供給品。”導演張小北說。
張小北指出,發展中低成本科幻電影是一條重要道路。“許多科幻電影往往投資數億元資金、耗費長時間,最后卻‘命懸一線’。一旦失敗,意味著這個類型就會遭遇巨大挫敗。”
“因此,要走中低成本科幻電影發展之路,降低試錯成本,尋找更多的市場可能性和道路方向。同時,科幻范疇可以再擴大一點,先把市場做起來,先有存量,再具體劃分類型。”張小北說。
星河也指出,目前國內的科幻電影,要么是科技含量特別低,要么就是特別高深“燒腦”。“不妨先走點老套路,學習借鑒好萊塢等發展電影市場的經驗,然后再創新。”星河表示,“一開始就創新,功耗會比較大。”
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即“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深刻感受到近年來我國科幻電影市場的快速增長。“我國科幻電影在內容創作、技術創新、產業培育、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有了巨大進步。”他說。
“我國科幻產業在政策扶持、科技創新、文化消費繁榮的推動下,快速發展起來。”金韶表示,縱觀國內外科幻產業演進規律,主要經歷了“從1.0到3.0”的發展階段,如今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影響下,科幻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逐步形成“科幻+”的產業生態。
其中,科幻1.0階段,是以科幻文學為主導的想象力消費;科幻2.0階段,是影視和科技結合的科幻視聽消費;科幻3.0階段,是以高科技應用為支撐的科幻場景消費。
在金韶看來,科幻產業強調的是科幻文化和故事驅動,核心是IP創意。一個好的科幻IP,能夠依托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優秀文化資源,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創造性轉化,延伸出多元化、系列化的科幻產品。我國的科幻產業需要打造更多科幻IP,提升中國科幻在國內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金韶表示,中國的科幻產業正呈現全業態發展態勢,“科幻十條”發力打造科幻電影產業,將助力科幻產業成為推進科技創新、科普提升、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