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味兒話劇的傳承性與當代性 ——以《開飯!》為例
京味兒話劇原本主要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的具有北京風土人情、城市特色的話劇,如老舍先生的《茶館》《龍須溝》等。這些作品保留了老北京的文化記憶,承載著市井胡同式的京味兒與老北京人獨有的行為氣質。黃盈導演的新京味兒話劇,在延續京味兒話劇特色的基礎上,以當代社會生活為題材,聚焦改革開放后北京社會風貌的變化,同時還創造性地運用新式舞臺布景,在其中融入喜劇因素與當代電影手法,這些探索不僅有效地保留了傳統京味兒話劇的特點,也呈現了京味兒話劇在當代傳播的新面相。
日前,由黃盈、張婷編劇,邵澤輝(飾何慶生)、馮景怡(飾常小燕)、松天碩(飾何慶新)、潘藝琳(飾何英)主演的話劇《開飯!》在北京首都劇場上演。作為黃盈執導的第8部新京味兒話劇,該劇以主人公何慶生一家70年間的7頓飯為線索,勾勒了北京城70年間的城市變化,折射了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時代變遷與人間百態。
“這一家人在7個時間節點上吃了7頓尋常又不尋常的飯,當中所見的,不僅是餐桌上吃食的變化,更是時代的風貌變遷。”劇中第一個場景為“吃不飽”飯的1959年。何慶生作為長子,為分擔家庭生活負擔,退學進工廠,一家人生活拮據卻經常受鄰居常奶奶接濟,慶生拿到工資后,盡管依然生計艱難也堅決償還常奶奶的糧票,鄰里間的友愛之情無比真摯。1968年,何家二兒子何慶新參與上山下鄉運動支援兵團,在站臺前吃完了媽媽包的馬齒莧餡的菜團子,含淚揮別家人,投身大西北。1975年,開始有了個體戶餐廳,常奶奶的孫女常小燕與何慶生在飯館吃了一頓相親飯,兩個人惺惺相惜,因為真情走到了一起。1988年,改革開放帶來了新事物,何慶新請一家人在高級西餐廳吃飯,但“橄欖就洋酒”的吃法再新潮也抵不過家中的那碗西紅柿雞蛋面。1995年是全劇的小高潮,何慶新事業亨通卻迷失了自己,他請全家吃山珍海味卻感受不到快樂,與下崗待業的大哥大嫂(常小燕)價值觀相左,發生沖突。2008年,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建成,何慶新的兒子何洋出國留學,何慶新卻在監獄中不能送行,何慶生與常小燕在機場涼拌馬齒莧為何洋送行,得知大爺大媽拿出自己的養老錢為自己交了第一年的學費,何洋含著熱淚吃完了這盤馬齒莧。2021年的年夜飯,所有家庭成員“云吃飯”,常小燕在為兒子一家做好團圓飯之后,回到了自己與慶生的舊房子,回憶著與丈夫持守本分的一生,轉身提著行李緩緩向養老院走去。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導演、編劇黃盈熟諳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人情世態,深深熱愛北京文化。正如黃益倩在《京味兒話劇的文化生態》中所說,“對于城市文化的情感認同和歸屬意識讓他們的筆尖總是充溢著豐沛的情感,作家在北京書寫里尋找到了精神家園。”黃盈的新京味兒話劇繼承了北京的城市書寫方式,融入了對北京文化的熱愛與品鑒。全劇選取“飯桌”為線索貫穿始終,完成了群像塑造。場景中的每個人都是那個時代微不足道的一分子,這些不起眼但鮮活的小人物故事,表現了不同時代中人們的生存狀況。《開飯!》反映了北京城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導演曾說,“個人的經歷就是歷史的造化,所以創作者個體經驗的藝術化就是城市歷史的再現。”因此,“新京味話劇”的當代性更應聚焦于當下的北京生活、北京人物和北京精神,從市井生活中提煉出鮮活性,展現小人物的時代生活圖景,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這部戲中,部分場景融入了喜劇元素,部分橋段還加入了小品式的表達方式。如第5場海鮮大世界餐廳,人物間類似“抖包袱”式的幽默對話;又如第3場中慶生父母和妹妹何英多次偷看何慶生與常小燕在飯館兒相親;第4場用喜劇性的夸張手法營造出的令人捧腹劇場效果等。全劇還強化了現代劇場意識,加入了電影元素。它一改大幕景式的舞臺,每一場的布景都做有留白,這一“遮幅”式的電影表現手法“壓縮”了舞臺的有效空間,使觀眾的橫向視角變大,在視覺感受上的視野也隨之擴大,增強了寫實戲劇的現場感與真實感。“遮幅”式的舞臺留白也可視作廣闊的年代背景,襯托大背景下的小人生,使得舞臺布景更緊湊、溫馨,在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同時也便于觀眾更好地區分不同的年代場景。
這部戲七個場景間的銜接與轉換也極具特色。劇中不再采用傳統話劇幕落式的場次變換方式,而使用現場搭景、短片播放的換場方式,燈光調暗、演員退場,大屏幕上放映著展示年代間、場景間變化的紀錄片,身著藍色工服、頭戴黃色安全帽的工人們在現場搬運著各種道具,搭建下一場的布景。大屏幕上放映的短片,內容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下鄉潮、90年代股市證券的繁榮發展等,均是最能反映時代特色的素材。現場的搬運工人映襯著大屏幕上放映的短片,在一動一靜、相互映襯中仿佛訴說著普通百姓為社會發展、國家富強所作的貢獻。北京乃至中國,就是在這一磚一瓦、一梁一柱的建設中發展起來的。這種換場方式也避免了換景過于頻繁可能帶來的劇情不連貫感,不失為新京味兒話劇與現代劇場觀念結合的積極探索。
在群像塑造方面,該劇并未以形形色色的人物為主,而是主要聚焦、烘托何慶生一家人,通過何家家庭成員間的關系與每個人的生存狀況,以小見大地表現時代的變化。何慶生代表著一種不忘初心的堅守,而何慶新身上則表現了一種在新舊事物之間不停探尋的迷失。在黃盈看來,何慶生這樣一輩子樸實奉獻、默默無聞的“大哥”在中國在過往的時代中太多了,所以這部戲也是獻給他們的。相比導演最早的一部新京味兒話劇《棗樹》(2006年),演繹一座面臨拆遷的北京大雜院中的人家對往昔生活的留戀與不舍,《開飯!》則反映了導演對現代城市生活中市井小人物生存狀況的反思。《開飯!》勾起了觀眾對往昔的懷戀之情,展現出時代浪潮下人們的生活況味以及精神探尋,是一部深刻又溫馨的新京味兒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