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國產動漫藝術發展之路
近年來,當代中國動漫崛起速度之快、藝術創新能力之強,我國業界和學界有目共睹。尤其是隨著追光動畫、彩條屋動畫等動畫制作公司在近年來的崛起,我國動畫創作在藝術、消費和產業層面開始全面崛起,關于我國的動畫研究因此也成為不容忽略的學術議題。
由周雯、陳亦水共同著述的《中國當代動漫形象研究——藝術、消費與產業》,由動漫形象切入,從藝術、消費、產業的立體維度考查當代優秀動漫作品的實踐經驗,進而探尋在全球視野下,國產動漫藝術如何“走出去”的可行路徑。
和當前流行于出版發行界的兒童動畫繪本和基于數據的動畫產業報告不同,《中國當代動漫形象研究》一書既有科學客觀的數據調查分析,又有針對六部膾炙人口的動畫形象進行的深入文本研究,同時還包含大量創作者手稿草圖與一手訪談資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國動畫研究的常規范式,而兼具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全書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是針對我國動漫消費者的調查報告。作者團隊借助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雙重研究方法,通過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實驗室采集樣本數據,基于手機號碼的隨機撥號法進行抽樣,對取樣樣本進行了年齡階層、教育背景、收入情況等人口統計學的分析,以調查不同人群的動畫消費取向,進而得出了真實可靠的一手數據和尚未發表的相關結論,最后鎖定六種流傳最廣、傳播效果最大的動漫形象為團隊的研究對象。
全書的第二部分,是關于這六種動漫形象的藝術分析與文化研究。基于前期調研基礎,作者團隊對深受大眾歡迎的當代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捉妖記》、電視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網絡動畫《秦時明月》《畫江湖之不良人》等代表性案例進行了角色設計分析、文本分析與文化研究,并深入研究每一個動漫形象的藝術造型與文化特征。
全書的最后一部分,是關于動漫形象的產業研究,包含對于許多中國優秀動漫導演、原創作者和制片人的訪談資料,并在國內出版界首次公開了一些創作者寶貴的原畫手稿。這一部分的訪談文字與原創手稿圖片內容,對于全書而言至關重要,它既是對于第一部分受眾消費調查的創作者反饋,同時也是對于文本分析部分所得結論的對比論證的閉合環節。本書作者團隊走訪北京、廣州、杭州等地的動漫產業基地,尋訪到六部動畫作品涉及的動漫形象的創作者。例如,關于掀起國漫復興熱潮的《大圣歸來》中孫悟空動漫形象的創新表達,該作品的監制、執行制片人金大勇表示:“大家一致認為一定要區別于以往的作品,不能做成一個美猴王,因為美猴王的作品太多了,比如86版的那個經典是永遠超越不了的。所以,我們嘗試做一個能讓人記得住的,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大圣。”因此,我們才在銀幕上看到一個馬臉長臂、吊著稻草的齊天大圣,而非身穿虎皮裙與長靴的京劇猴戲里的“美猴王”。
在結論層面,本書借助動漫作品案例,指出原創動漫形象與敘事創作的不同文化表達面向:《畫江湖之不良人》依附中國歷史與京劇文化;《秦時明月》注重挖掘中國武俠文化中的中式英雄主義情結;《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傳統經典動漫形象上進行藝術創新與文化解讀,引起不同年齡段觀眾的情感共鳴;《捉妖記》則以鮮明的造型審美特征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高辨識度的角色性格;《喜羊羊與灰太狼》依靠政府出臺的國漫扶持政策,打造面向低年齡段群體的動漫形象;《熊出沒》聚焦中國社會情感關系,宣揚自然環保主題……從而提出,在形象創作方面,創作主體主動打造“原創內容”、形成原創動漫形象意識、以產業動向為主導,能夠有效支撐動漫企業的長期發展,而堅持中國文化品格、中國美學表達,是延續動漫角色形象生命力、支撐國漫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更重要的是,全書堅守以中國文化為本位的寫作立場,討論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發展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動漫作品,以文化自覺立文化自信的態度,為我們留下了富有余韻的思考空間與寶貴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