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檢視“樣板戲” ——中國戲曲現狀觀察之六
討論戲曲的現代戲創作,“革命京劇樣板戲”是個不能跳開的話題。“樣板戲”可以說是迄今為止,在京劇乃至整個戲曲領域現代戲創作中,影響最大、爭議最多、也算最成功的那部分。然而,由于“樣板戲”興盛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給世人留下了一段極為痛苦的歷史記憶。所以必須強調,“樣板戲”生成的歷史永遠不可復制!今天,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風云變遷,站在歷史進程中看問題,“樣板戲現象”的確無法回避。如果拋開歷史恩怨,單就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的角度來辨析戲曲革新,“樣板戲”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絕對值得認真汲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京劇舞臺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局。《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鵑山》《龍江頌》《奇襲白虎團》《平原作戰》等,這些被稱為“革命京劇樣板戲”的作品獨霸中國舞臺十年之久,一枝獨秀,家喻戶曉。“文革”后“樣板戲”一度禁演。后來又陸續重排,一再引發轟動,且常演不衰。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極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世界戲劇史上恐怕也絕無僅有。對于這一極其復雜且又過于敏感的文化現象,半個世紀以來,人們褒貶不一,評論者也都小心翼翼。然而,時過境遷,我們不妨以京劇革新的視角重新檢視這一特殊現象,或許能對今天的現代戲創作有所啟發。
“革命樣板戲”讓中國京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也創造了耀眼的成績。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一說“樣板戲”就無法跳開政治背景,因而少有人對此展開深入系統的學術研究。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些極富名望的文藝界老領導和藝術家情緒激動地表示,一提“樣板戲”就渾身打哆嗦,因而堅決反對“樣板戲”重演。巴金老人曾講意外地聽見有人清唱“樣板戲”,立刻感到毛骨悚然,接連做了幾天噩夢。新時期以來,隨著戲劇舞臺的百花齊放,“樣板戲”漸漸淡出了觀眾的視野。然而,舞臺上雖沒有公開的演出,但“樣板戲”在民間卻未絕跡。那些通俗易懂的京腔對白,那些清新悠揚的京韻旋律,那些耳熟能詳的精彩唱段,那些生色光鮮的舞臺形象都深深地留在了觀眾心中。尤其是經過幾十年現代戲創作得失的論爭之后,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樣板戲”,愈加深切地感受到它們對京劇革新帶來的巨大影響。
這里必須申明,今天討論“樣板戲”,絕對是在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堅決反對“以階級斗爭為綱”而著意渲染仇恨的主題,反對“三突出”的創作原則,也絕無重回“樣板戲”生產模式的企圖。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不妨從“樣板戲”追求極致“革命”的背后,借鑒其現代題材創作方面如何突破、何以磨戲的思路,這就是今天重新檢視“樣板戲”的目的所在。
“樣板戲”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其中以階級仇恨否定基本人性的思想傾向和“三突出”的創作方法,是典型的公式化、概念化、標簽化的樣本,給當代文藝帶來過災難性后果。然而,這是否表明在潑掉洗澡水時,連嬰兒一齊潑掉呢?同樣值得慎重考慮與抉擇!今年5月,著名電視導演郭寶昌在《讀書》上發表了一篇《京劇現代化,需要“革命派”》的文章,強調研究中國京劇史,探討京劇美學,“樣板戲”是不能繞也繞不開的課題。他認為,“樣板戲”是迄今在京劇現代化道路上取得的最高成就。京劇如果還想發展,如果還認為自己能夠現代化,那就應該借鑒并汲取其有益的養分。
“樣板戲”作為特殊年代充滿強烈政治色彩的產物,發展歷程充滿波折。它曾是風靡全國的最流行的文藝“樣板”,也曾一度被批判得體無完膚。批判者認為:“樣板戲”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幕鬧劇,是“文革”時代藝術政治化的直接佐證,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是陰謀文藝和公式化概念化的集大成者,是一群跳梁小丑對人民群眾的愚弄,是那個年代社會精神貧乏的代名詞等等,都是當年的習慣用語。當然,后來也有截然相反的評價。
文藝是個極其復雜的審美現象,故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樣板戲”就是個典型事例。作為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樣板戲”的一花獨放曾給“文革”受難的人們帶來巨大的創傷記憶,“文革”后遭遇強烈批判理所當然。奇怪的是,那么多名流大咖火力全開地批判并沒把它批臭。40多年過去了,社會上依然流行它的傳說,聲譽不降反升。每有復排必定滿座,每講現代戲必提“樣板戲”,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它的生命力并未因時代的毀譽而枯萎。這一現象耐人尋味,既有深奧的文藝規律的潛在作用,也與經典作品固有的誘人魅力相關。
僅就藝術成就而言,“樣板戲”對京劇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尤其在題材、結構、音樂、對白、唱腔和舞美等方面,都令京劇發生了革命性的巨大變化。從選材與表達來看,“樣板戲”不僅是現代題材而且全是革命性題材,內容涉及工農兵生活和不同時期的革命歷史(主題提煉的偏頗另議);不僅對京劇原有程式進行了徹底改造,而且還嘗試了全新內容與舊有表達方式的再結合,基本上沒有什么違和感。在京劇結構上,一改傳統戲的散場結構,借用了話劇的分幕結構展開劇情;色彩鮮明的實景搭建令舞臺煥然一新,極大增強了觀眾的現場帶入感。在藝術上追求完美,勇于打破傳統的派系約束,廣泛吸收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每一句對白,每一段唱詞、唱腔,都反復推敲、反復打磨,做到了道白清晰、唱腔優美、結構完整的高水準,留下了大量堪稱經典戲劇的段落與場面。在音樂和唱腔設計上出新出彩,調式節律與人物情感起伏和諧相生,易懂、易學、易唱,因而也易于流行,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彩唱段至今廣為流傳。這充分表明,京劇的現代性改造是可行的。
另外,還要特別強調的是,“樣板戲”為表達自己“徹底革命”的態度,曾提出“要革命派不要流派”的口號,這種以“革命”的名義來反對流派和程式的行為是荒唐的,實際上也做不到。因為既然稱京劇,就不可能完全脫離京劇長期舞臺實踐中形成的唱腔、調式和表達習慣,不然何談京劇!所以,他們在否定一切的表象下,卻暗暗吸收了各類程式和流派的精華。唱,保留了西皮二黃;念,保留了韻律;做,保留了表演功架、亮相、圓場;打,保留了所有武打招式,包括走邊、趟馬等。客觀上,對京劇的精華進行了一次集中亮相,把“樣板戲”變成了京劇華彩的大集錦。可以說,“樣板戲”完全不同于傳統京劇,它用革命性的姿態改造傳統京劇,卻也極大豐富了京劇的表現力,為京劇的普及、提高、創新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當然,同時也要指出,除了思想傾向外,“樣板戲”過度偏離傳統的做法也留下許多不良影響。比如,后來的新編劇目幾乎清一色地采用了分幕結構;俯拾皆是的過度實景搭建,極大擠壓了戲曲的寫意空間,嚴重背離了相由心生、境隨意轉的傳統美學精神;放棄約定俗成的程式,增加了表演的自由度,但無節制的隨意性也讓新戲少了些應有韻味。這都應在未來的現代戲創作中加以避免。
總而言之,“樣板戲”要表現革命的題材和內容,其現代性的改造與創新是必須的。盡管有不少強制性的非藝術的因素,但對京劇的形式革新基本成功。今天,戲曲要表現現代生活,創新當是如影隨形的必然要求。內容變化,形式必然改變。戲曲如何創造貼近現代生活的新程式,如何用新的程式要素展現舞臺上的新變化,讓新的內容和形式更加水乳交融、和諧統一,“樣板戲”的經驗與教訓都有借鑒價值。重新審視“樣板戲”,也一定會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