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評論是文藝評論的“定海神針”
近日,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開展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文藝評論需要專業化、權威化,這樣才能對文藝創作具有指導性,對文藝欣賞、傳播具有導向性和引領性。
顧名思義,“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首先必須具備“專業性”。盡管文藝的每一個門類——不論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雕塑,還是電影、電視、動漫乃至各種網絡藝術,原本都具有高度的專業性。但由于文藝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尤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大眾文化的流行,各種文藝形式更是作為文化消費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因此別說欣賞,就是創作也不再只是作家、編劇、畫家、作曲家、導演等職業人士才能干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有興趣都可以來“玩一把”,評論就更不言自明了,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對任何文藝作品展開評論。這當然是好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人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社會的文化氛圍濃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但我們也要看到,在這種情況下,文藝的專業性正在逐漸淡化,一些人對于文藝的理解、認識、接受乃至嘗試創作僅僅是在“業余”的層次上,大多數難以達到專業水準。對于文藝評論來說,如果“大眾評論”是一片大海,那么“專業評論”應該要成為一根“定海神針”。
“專業的文藝評論”還必須具有“權威性”。當前,專業的文藝評論為什么數量越來越少、影響越來越小?一方面是因為大眾評論聲勢太大,相比之下專業評論人員勢單力薄;另一方面,也在于專業文藝評論還不夠權威,譬如專業評論眼光不夠犀利、專業判斷不夠精準、專業認識不夠深透、專業批判不夠振聾發聵,還無法做到令人不得不服,讓人不得不聽。這既與專業文藝評論者個人的專業素質、人文素養、性格和人格有關,也與整個大環境的氛圍、導向有關。大眾文化發展迅猛,在其猛烈沖擊下,從前的專業評論者要么不再發聲,要么隨波逐流。當然有的也成為了新的意見領袖,只是他們注重的已經不再是“專業性”,而是“粉絲數”了。毫無疑問,這樣下去真正的專業文藝評論的權威性將無法確立,專業評論這根“定海神針”也無法樹立,以致文藝評論這一片“大海”會不斷卷起驚濤駭浪,文藝創作及其傳播也如同海上之舟而不辨西東。
因此,加強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勢在必行,建設權威的專業文藝評論已成當務之急。
首先,強調文藝評論的專業性,堅守各門藝術的專業標準。各門成熟的藝術都有其基本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又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是各門藝術評論還是文藝總體評論,都要圍繞其理論體系并結合新的發展變化形成專業性的藝術或文藝的評價標準和規則,以此作為開展文藝評論的基本要求和規范。
其次,推動應用性學術理論研究,通過應用性理論成果的轉化提高文藝評論的專業水平。學術理論研究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種類型。專業文藝評論本質上屬于文藝理論的應用研究范疇,也是文藝理論與文藝實踐(創作)之間的紐帶,既以文藝理論指導創作實踐,也用創作實踐印證相關的理論。當然,在兩者的互動中,雙方都有可能在受到對方的影響、啟發后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得以不斷發展。因此,加強專業文藝評論、打造文藝評論的“定海神針”,注重各門藝術或文藝理論的應用研究是一條重要而有效的路徑。同時,還要注意做好從一般性的應用理論研究向具體作品、現象等評論的話語模式轉換,并在管理機制上將評論項目、成果獎項納入現行的學術研究體系予以同等級別、待遇認定,以激勵更多專業研究人員積極參與相關文藝評論活動,撰寫相關文藝評論文章,形成必要的專業文藝評論規模和影響力。
最后,講“真話”,說“人話”,用“行話”,免“套話”,建構真正專業文藝評論的存在形態與發展狀態。所謂講“真話”,是指面對特定的文藝作品或文藝現象,文藝評論者要能夠實事求是地進行客觀評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用不著遮遮掩掩,更不能不好硬說好。現在不少評論文章,尤其是一些帶有商業性質的評論即是如此,長此以往豈能建立起文藝評論的公信力?說“人話”,即提倡評論要用通俗易懂和樸實無華的語言進行表達,不故作高深,不裝腔作勢,語句規范,用詞精準。用“行話”,強調的是運用專業的話語體系,突出理論建構,具備歷史視野,注重藝術感悟,使文藝評論體現文藝的內在機制、規律和特點,這也是其專業性的核心。免“套話”,就是不要說那些人云亦云、說與不說都差不多的話。做到了這些,真正的專業文藝評論才可能誕生,專業評論也才有可能成為文藝評論的“定海神針”。
(作者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團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