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軍 | 獲獎作品:《巴顏喀拉山的孩子》獲獎感言
大概人都是這樣:好不容易長大了,又希望回去。在我們盼望自己長大時,我們并不知道成人世界的五顏六色代表的并不都是光亮,飛上天空的老鷹幾乎沒有一次是為了自由翱翔,好不容易成材的大樹迎來的大多不是有風來戲,有鳥來棲。積垢與傷斑、掠食與避害、攀折與斫伐,幾成家常便飯。這讓我前行時有些遲疑,常常陷落在“想回去”的感覺里不能自拔。
我向往孩子的世界,那里有永不隕落的“人”的尺度,有冰清玉潔的眼睛所昭示于人的無邪無染,有返璞歸真的境界帶給人的自由與綻放。它常常提醒我:文學在本質上并不是為了讓渾濁的河流更加渾濁,讓復雜的社會更加復雜,而是通過披沙瀝金的工夫,顯現我們最后可以用生命捧住的那個東西:赤子在人性中的比重。文學之所以成其為文學,就在于無論歷史怎樣演進,環境怎樣變化,它都是人類了不起的精神庫藏。
我希望自己單純而相信地活著:相信一個作家不僅應該有洗滌的能力,還應該有清潔的精神,相信兒童世界的純粹明凈可以過濾成人世界的紛繁復雜。不必諱言這樣的“相信”滿滿的都是天真與可笑,但誰又會去嘲笑一個孩子的幼稚呢?——我多么希望我是一個孩子,無雜念、無偽飾、無設防地穿越漫漠的生命歷程。對人生,我希望通透,很難做到時,學會像孩子一樣思考,便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