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十年(2011-2020)報告文學作品的歷時分析及啟示
內容提要:近十年來,何建明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報告文學作家之一。2011-2020年,是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黃金十年”,期間共創作出版了18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其中多部作品達到了中國當代報告文學創作的高峰水準。本文通過對2011-2020年何建明十年間創作出版的報告文學作品進行歷時研究,分析其作品的題材、敘事特點,然后對其創作進行評價,進而梳理其報告文學創作的演變,最后探尋值得借鑒的啟示。
關鍵詞:何建明 報告文學 歷時研究 敘述特點 黃金十年
何建明是當今報告文學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數量多,質量高,涉及的領域廣,具有典型性。本文通過對何建明2011-2020年十年間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進行歷時分析,探討其創作的特點和規律,以期對中國報告文學創作提供借鑒。
一、何建明十年報告文學作品概覽
2011-2020年十年間,何建明共創作出版了18部報告文學作品。①何建明每一年都有報告文學作品出版,其中2018年出版多達4本,其次是2012年和2020年,分別出版3本報告文學作品,2017年出版了2本報告文學作品,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分別出版了1本報告文學作品。十年間平均每年創作出版1.8本報告文學作品。除了2011年的《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和2012年的《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兩部作品為合著以外,其余16部作品全部是獨立完成。
選題是文學創作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報告文學尤其注重題材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好的選題可以成就一部作品。何建明十年間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從題材上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社會關切度高的熱點類。這類作品所書寫的內容主要是社會關切度高的熱點事件和時代主題。社會熱點類也是何建明十年間報告文學創作書寫最多的一類,共計10部,占比55%。包括2012年出版的《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講述的是研制中國導彈、運載火箭的故事;《國家》講述的是2011年利比亞僑民大撤離事件②;《三牛風波》講述的是2012年的熱點事件“焦三牛事件”③。2016年出版的《爆炸現場》書寫的是2015年天津“8?12”大爆炸事件④;2017年出版的《那山,那水》以文學的手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書寫的是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⑤;2018年出版的《時代大決戰》書寫的是“脫貧攻堅戰”;2019年出版的《大橋》書寫的是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以及2020年出版的《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表情》書寫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
第二類,重要歷史事件類。這類作品所書寫的內容來自于歷史,作者用紀實文學的手法重新書寫了特定的歷史階段和歷史事件,共計3部,占比17%。包括2011年出版的《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作品以紀實的手法重新書寫了小說《紅巖》中的那段真實的歷史;2014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作品通過大量的史料書寫了南京大屠殺事件;2020年出版的《革命者》,作品以文學的形式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革命者們的奮斗和犧牲。
第三類,人物傳記類。這類作品關注的對象是那些在某一領域作出過特殊貢獻的典型人物,共計3部,占比17%。包括2015年出版的《拉貝先生》,作品書寫的是德國商人約翰?拉貝在1937-1938年南京大屠殺期間拯救生命的故事;2018年出版的《驚天動地的兩彈元勛》,作品書寫的是著名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的故事;以及2018年出版的《山神》,作品書寫的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黃大發的故事。
第四類,當代地方發展與城市發展史詩類。這類作品主要是為某個地方或某個城市寫發展變遷史,共計2部,占比11%。作品有2012年出版的《江邊中國》,書寫的是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的發展歷程,全景式地記錄了一個中國鄉村的發展史;2018年出版的《浦東史詩》,書寫的是上海浦東新區開放開發的歷史。
二、何建明十年報告文學作品敘事特點
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主要是通過敘事體現的。依據筆者的觀察,筆者認為2011-2020年十年間是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敘事成熟期,此階段創作的《國家》《那山,那水》《山神》《浦東史詩》《大橋》《革命者》等多部報告文學作品具有較高水準。
(一)站位高遠的國家敘事
國家敘事是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最顯著的敘事特點。國家敘事即為敘述者站在國家的高度、立場和全局把握書寫題材,采用宏大敘事進行書寫。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國家敘事”其實是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一種變體。第三人稱全知敘述視角也被稱為“上帝視角”,敘述者能夠不受約束地敘述任何事物。敘述者仿佛是站在一個很高的視角,俯瞰所書寫的對象,對所書寫的內容從宏觀上進行把控。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題材具有重大性、特殊性,采用全知視角敘述便于從全局和整體層面把控事件,從而敘述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發展和結局。這里的全局和整體主要指國家,即何建明是站在國家全局的角度、民族整體的角度在敘述,所以,他的作品中的第三人稱敘述視角具有著鮮明的風格特征,被稱之為“國家敘事”。
2011年創作的《國家》標志著何建明國家敘事走向成熟。《國家》書寫的是2011年中國外交史上最大的撤僑行動——利比亞撤僑事件。從作品開篇第一章《2011年2月21日——一個國家決定的產生》中可以看出,撤僑行動既是出于對同胞生命的尊重,也是國家需要完成的一項政治任務,撤僑行動關乎著中國的國際形象,“維護海外中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義不容辭”,幾萬利比亞僑民的生命安危與國家息息相關,億萬民眾和千萬海外僑胞都在熱切關注,最后,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作出了從利比亞撤僑的決定,采用國家最高級別的動員——“國家一級響應”——與應對2008年汶川大地震同等級別。⑥撤僑行動的發起者和實施者是國家,撤僑行動既是政府行為,也是政治行為。作者在書寫這樣的“大事件”的時候,采用了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敘述,站在了國家的立場和角度敘述,開篇就奠定了作品的敘述腔調。
在作品《國家》后記中,何建明第一次闡釋了他的“國家敘事”。他說,“‘國家敘述’是我的報告文學創作主要風格,這部以《國家》為題的‘國家敘述’,可以說是我一向秉承的創作風格的一次具有新的標志性意義和堪稱‘非常痛快’的敘事過程。從創作角度講,‘國家敘述’需要駕馭能力、思想高度、情節細膩、敘述生動、人物豐滿、結構緊湊、景情如舞臺劇或影視劇那樣精彩等內在的藝術要求,絕非是生硬、簡單、死板的高、大、全。人物和故事必須是整篇敘述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題一定是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呈現。緊湊而合理的結構則是實現‘國家敘述’的高度與全局的梁柱,語言與情節顯然是依傍在這些宏梁偉柱之間的磚瓦和混凝土”⑦。這里作者所說的“國家敘述”即是“國家敘事”,兩者所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評論家丁曉原在《何建明:國家敘事與非虛構設計》一文中寫道:“所謂國家敘事,就是站在時代全局的角度,從現實社會和過往歷史的存在中,選取有關國是大端、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和價值的題材進行敘事。”⑧
或許在2011年之前,何建明就已經開始在創作中探索國家敘事,但2011年創作的《國家》可以算是其報告文學創作歷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作品,這一敘事手法也直接影響到其后面的創作實踐。國家敘事貫穿于何建明2011年以后創作的所有報告文學作品。例如,另一部書寫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事件的作品《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與《國家》同為書寫中國外交事件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同樣采用了“國家敘事”。中國醫療隊代表的是中國出征援助,他們身上肩負著國家的囑托和使命,作者在書寫這部作品時,也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在敘述。在《死亡征戰》的創作談中何建明講道:“今天我們中國的事情,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還是普通百姓那兒的事,已經不再簡單的是我們中國自己的事了,它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的在影響著世界,或被世界所影響。這讓我寫作時就不能不有某種潛意識:得放在一個世界的現實背景下敘事,結果也就慢慢有了某種清晰的‘國家敘事’語境。”⑨
從寫利比亞撤僑事件的作品《國家》,到書寫鄉村發展史的《江邊中國》,到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那山,那水》,到書寫精準扶貧的《時代大決戰》,到書寫浦東開放開發歷程的《浦東史詩》,再到書寫建設港珠澳大橋的《大橋》,這些報告文學作品站位高遠,立足于國家、時代全局展開敘述,氣勢如虹,每一部作品中都能看到國家敘事的影子。國家敘事是何建明2011-2020年以來的報告文學作品中最鮮明的敘事特點,也是他創作實踐中的一種自覺意識,從而使得其作品具有宏闊的視野、深刻的思想和重要的未來意義。
(二)深入現場的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
深入現場采訪是報告文學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作為一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在創作每一部作品之前都經過了深入采訪。何建明在創作的時候,經常毫不猶豫地在作品中“透露”自己采訪的蹤跡,并以第一人稱“我”直接進入作品正文,“作者以第一人稱‘我’這一身份出現在作品的敘述之中,‘我’不再是一個客觀的、毫無感情的旁觀者,而是故事的見證者和講述者,甚至是作品中的某些情節、內容的直接參與者”⑩,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中的這種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是其報告文學作品創作的又一敘述特點。
前文中提到,國家敘事實質上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敘述的變體,因此國家敘事也無法避免全知視角自身的局限性。但是,“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正好彌補了國家敘事的局限。國家敘事拉開了讀者與作品的距離,而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又巧妙地拉近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第一人稱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引誘”讀者進入到作品之中。例如在作品《爆炸現場》中,作品標題本身就給人一種懸念之感,我們不禁地想問:“他怎么在爆炸現場?”“爆炸現場發生了什么?”這勾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的身份在“現場”講述故事。雖然作品是通過第一人稱在講述,但是,這里的現場并非指爆炸時的第一現場,而是指事情發生以后作者趕到的現場,我們稱之為第二現場,這本身就跟事發現場不一樣。從敘述技術角度來講,何建明其實是選擇了一個特別巧妙的辦法,敘述的距離很近,但是又不是特別近,它有一個觀察的角度,而這個角度是一個特別的角度,使作者恰恰處于絕對的客觀和絕對的主觀之間。
一般來說,國家敘事容易忽略個人情感,但是何建明的創作恰恰相反,他在國家敘事中突出了個人情感,增加了敘述的溫度。閱讀何建明的作品,我們不會覺得它是一個沉甸甸的作品,或者說它不是一個沉甸甸的國家大事,而是從個人的情感出發,逐漸擴展到一個國家的民族的情感。他寫的情感,是由一個小情感寫出大情感,由個體情感提升到國家情感、民族情感。給人一種以點帶面、舉重若輕之感。在作品《浦東史詩》的開篇,作者用第一人稱“我”把個人家族史與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敘述。1860年左右,就在上海從小漁村開始向大都市轉向的開端,“我”的曾祖父曾在浦江碼頭謀生。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爺爺也曾在上海灘販樹修船。1950年代末,“我”父親從上海回來給我取了名字。小時候父親帶“我”去上海,“我”差點命喪黃浦江……11作者在寫家族史,也是在寫浦東開發開放史。把個人家族淵源與一個地方的發展變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書寫,細膩又溫情,增加了敘述的溫度和親切感。
此外,在《那山,那水》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書寫了在余村的所見、所感、所思,“我”仿佛是余村的導游,把余村的美景、故事一一講述給讀者聽。對于余村的美景,作品中的“我”會情不自禁地感嘆、贊美,對于余村人的做法,“我”也會直接抒發議論,“我”既是文中的敘述者,也是作品的作者。在《山神》中,作者在作品開篇序章中用第一人稱“我”詳細地敘述了其跟著作品中的主人公黃大發走水渠時驚心動魄的經歷;在《時代大決戰》中,作者也多次直接寫“我”在扶貧現場的所見所聞,抒發“我”的情感,發表“我”的議論;在《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表情》中,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書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的防疫抗疫故事。深入現場的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給人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產生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又一敘事特點。
(三)抵達真實的歷史敘事
歷史敘事是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第三個敘事特點。作者用非虛構寫作的手法書寫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階段,力圖真實還原歷史場景,讓歷史成為可感知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都是歷史書寫。根據時間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書寫近代史,這類作品有《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革命者》;一類是書寫當代歷史,這類作品有《國家》《江邊中國》《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那山,那水》《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時代大決戰》《浦東史詩》《大橋》《上海表情》等作品。
在書寫近代歷史的作品中,《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革命者》這三部作品的寫作題材直接來源于歷史。詳實的歷史資料是書寫歷史的基礎,在寫作前,作者在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等地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作品中,作者直接引用了大量的書信、日記、詩作,以及當時的新聞報道等歷史資料。這些歷史資料既作為歷史證據出現在作品中,也作為作品敘事的一部分,展現歷史的細節。例如,《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書寫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夕被國民黨反動派囚禁在重慶的革命黨人在嚴酷的環境中的流血斗爭的事跡。在作品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革命烈士在獄中所做的詩作。當時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內,革命者們自發成立了地下組織——“鐵窗詩社”,書中引用的大量的詩作就是當年從渣滓洞和白公館流傳下來的著名的“獄中革命詩篇”。這些詩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情境,以及真實反映了革命者們的革命精神。《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書寫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事件,作品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件親歷者的日記、書信,以及用專門的章節來呈現事件親歷者的講述、審判的過程和證人的證詞等內容。《革命者》書寫的是新中國成立前一大批革命黨人為了信仰,為了民族獨立所做出的犧牲,作者在講述革命者的經歷的時候,插入了大量的家書,甚至是遺書。這些歷史資料像證據一般告訴讀者所寫內容的真實性。
在書寫當代歷史題材的作品中,同樣運用了歷史敘事。《江邊中國》書寫江蘇永聯村的發展歷程,《浦東史詩》書寫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的歷程,《大橋》通過書寫一座橋的修建歷史來反映國力的強盛、科技的進步。這些作品看似是在書寫當下取得的成就,其實是在書寫過去的奮斗歷程。所以,這些作品既書寫當下,同時也在書寫過去。再者,何建明的作品特別注重對歷史細節的記錄和書寫。書寫當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事件的作品,其實就是用文學在記錄當代歷史。例如書寫天津“8?12”大爆炸事件的《爆炸現場》,書寫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死亡征戰》,書寫2011年利比亞僑民大撤離事件的《國家》,書寫脫貧攻堅的《時代大決戰》,書寫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表情》等作品,用文學的形式真實地記錄了當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另外,書寫人物傳記的《驚天動地的兩彈元勛》《山神》等作品書寫的是個人在歷史大背景中的奮斗,也是一種歷史書寫。
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中的歷史書寫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他的歷史題材作品,并沒有止步于真實敘述歷史事件,而是以回望歷史,進而反思當下。《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通過對歷史的書寫,思考中國共產黨人對信仰的忠誠問題。《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第九章《十問國人》,其實是在全面回顧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慘劇后,對中國人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的深刻反思和犀利拷問。《革命者》通過對革命黨人為了國家、信念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跡的書寫,對革命者的初心和精神進行了發掘、回望和重構。其他書寫當下社會事件的作品更是直接聚焦于當下的社會熱點和社會問題。
總之,在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中,國家敘事、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和歷史敘事常常是合為一體的,作品中既有國家敘事的大格局、大氣象,又有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的現場感、親切感和平視視角,力求真實呈現歷史進程和歷史細節。
三、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特點
(一)以人民為本位的文學創作觀
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上至反映國家大事,下至記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無不浸透著家國情懷。作品為誰而創作?何建明說,“為人民立言,一直是我寫報告文學的態度”12,“服務民眾該是文學的基本擔當,為人民寫作應是作家的根本使命”13,這是他秉持的創作理念。縱觀文學發展史,但凡偉大的作家、偉大的作品,其寫作決不僅僅是為了“小我”,而是為了廣大的人民。當今社會脫離生活的寫作、私人化的寫作、趨炎附勢的寫作比比皆是,但何建明毫無疑問是一位不忘初心的作家,他的創作始終都立足于中國社會現實,扎根于廣大人民,人民是他作品關注的主體。從10年間創作出版的18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關注的都是時代熱點和時代大事件,他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記錄時代的史料功能。從《國家》(2011年利比亞撤僑事件)到《三牛風波》(2012年的“焦三牛事件”),從《爆炸現場》(2015年天津“8?12”大爆炸事件)到《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2014年至2015年間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從《時代大決戰》(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到《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從《浦東史詩》(浦東開放開發)到《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表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這些作品或與時代大事相對應,或與國家發展相同步,書寫的內容要么是人民所取得的成就,要么是人民所關心的事情,作品既是書寫人民,又是為人民而創作,人民始終是創作的中心。
(二)選題精準,敘述精彩
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選題精準,選題緊扣社會熱點和國家大事,選題本身就具有典型性和唯一性。《國家》和《死亡征戰》兩部書寫我國外交題材的作品,在中國報告文學發展歷程中屬于全新的題材;《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和《革命者》兩部書寫歷史題材的作品,分別書寫的是“南京大屠殺”事件和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史,選題本身就具有特殊性;《那山,那水》用文學的手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時代理念,選題獨特。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關注的是那些影響國家發展、國計民生的大事件,或者社會熱點事件,所以作品出版以后,總能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追捧。選題的宏大性也決定了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的分量和影響力。
其次,選擇了好的題材,還需要有精彩的敘述,才有可能創作出精彩的作品。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無論是題材本身,還是敘述本身,都具有宏大性,非一般的作者能駕馭。他的作品雖然寫的是國家大事,但是他的創作始終扎根于人民,始終沒有脫離人民群眾。國家敘事、第一人稱參與式敘述和歷史敘事是他的敘事風格,為人民寫作,為人民立言,是他秉持的創作理念。無論是書寫社會熱點題材,還是對歷史事件的書寫,以及對人物、城市的書寫,何建明都能選擇一個恰當的角度,站在國家的高度、時代的高度,書寫人民在社會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其敘述以點帶面、舉重若輕,深受讀者喜愛。選題的精準和敘述的精彩決定了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的成功。
四、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演變
2011-2020年十年間,是何建明創作的“黃金十年”。這與他的創作經驗、身居職位、駕馭能力和藝術功底的嫻熟,都有直接關系,他的眾多作品代表了當今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較高水準。十年間何建明創作了18部報告文學作品,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創作的演變歷程。
首先,作品敘述更加成熟,個人風格更加鮮明。筆者將何建明2011年創作的《國家》視為其報告文學創作歷程中有標志性的作品。2011年以來,何建明創作的18部報告文學作品中幾乎都有國家敘事、第一人稱參與式敘事和歷史敘事的痕跡,而且他的敘述技巧更加熟練,敘事更加游刃有余,給人一種大巧不工之感。在《浦東史詩》的開篇,作者將百年家族史與百年上海城市發展史交織在一起書寫,將個人情感、個人經驗與歷史變遷、時代發展相融合敘述,將浦西與浦東進行對比書寫,并通過王子與公主的童話將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講得生動形象。《浦東史詩》敘述精妙,想象新奇,個人風格鮮明,不可復制,可視為其作品中的精品。在其18部報告文學作品中,幾乎每一部報告文學作品作者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新的敘述嘗試。比如在《革命者》開篇,作者嘗試了第二人稱敘述視角。“在報告文學作品中,鮮有作者以第二人稱敘述視角寫作。第二人稱敘述視角,即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故事中的某個角色,是以‘你’的稱謂出現的。在《革命者》的開篇序章,作者以‘你’這一人稱視角展開敘述。”14何建明在敘事方面作了很好的嘗試。總之,敘事更加成熟和個人風格更加鮮明是十年間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演變的最顯著的特點。
其次,作品由負面問題批判轉向正面成績引導。何建明早期報告文學作品主要關注時代的痛點。比如《共和國告急》揭露并批判了為了金錢和利益對礦山濫采濫挖導致礦難頻發的社會現實,作品被稱為是“第一部揭露中國礦難內幕的滴血報告”;《落淚是金》第一次將中國貧困大學生問題擺在公眾面前,“被《紐約時報》譽為1990年代最有影響的校園文學作品”15;《中國高考報告》關注的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問題,作品全方位地考察和反思中國高考體系,對高考體系中的不完善之處進行了深入揭露和批判;《恐懼無愛》揭露了現實社會中另類孩子的生存狀況,關注的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的處境。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但2011年以來,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創作發生了轉變——從早期的批判揭露問題,逐漸轉向為通過對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書寫來鼓勵、引導人民向前、向善。其2011年以來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主要是正面書寫。
五、啟示
2011-2020年何建明創作了18部高質量的報告文學作品,也為當前報告文學創作留下一些啟示。
首先,注重題材的選擇。報告文學是與時代聯系最緊密的文學形式,報告文學作家應該密切關注社會現實,書寫關系人民切身利益和國計民生的事情,把真實的中國現實、真實的時代故事,記錄下來、書寫下來。這是一個報告文學作家的責任和擔當。報告文學作家還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新題材、新問題,多書寫那些未曾有人涉足過的領域,豐富報告文學的書寫題材,拓展報告文學的書寫空間。
其次,注重作品的敘事。在筆者看來,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之所以獨具一格、脫穎而出,題材不是一個起絕對作用的因素,關鍵在于何建明的文學觀和敘事技術的成熟。報告文學歸根結底是文學作品,其文學性主要是通過敘事來體現。創作報告文學作品的時候,作家要運用好文學的表現手法,并積極借鑒、吸納其他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不斷豐富報告文學的敘事,增強報告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為社會貢獻精品。正如習總書記說的“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16。報告文學作家在創作報告文學作品的時候,應當具有精品意識。
最后,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作家是社會的良知,是時代的良知。報告文學作家要自覺擔負起作家的道義、時代的責任和使命,要明白是為誰而創作,要堅持正確的價值立場,為人民立言,為人民寫作,深入社會現場,關注社會現實,扎根人民群眾,創作出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彌補虛構類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同時,報告文學作家還需要對我們身處的社會、時代進行反思,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力爭引領時代的思想潮流。
注釋:
①《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重慶出版社2011年版;《國家》,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與天泉合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三牛風波》,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江邊中國》,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拉貝先生》,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爆炸現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那山,那水》,紅旗出版社2017年版;《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驚天動地的兩彈元勛》,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版;《時代大決戰》,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山神》,四川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浦東史詩》,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大橋》,漓江出版社2019年版;《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上海表情》,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革命者》,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
②利比亞大撤離事件是指2011年2月中國政府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海外公民撤離行動,這幾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組織的最大規模海外公民救援撤離行動。
③2012年春節前夕,甘肅武威23歲的焦三牛當選副縣級領導干部,引發了熱烈討論,成為當年最具影響力的熱點事件之一。
④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難,8人失蹤,798人受傷。詳見《國務院調查組認定天津港“8?12”爆炸是特別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6-02/05/content_5039773.htm2016年2月5日。
⑤2014年2月西非爆發大規模埃博拉病毒疫情, 受到世界衛生組織邀請的中國,組織救援隊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
⑥⑦何建明:《國家》,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6-21、359頁。
⑧丁曉原:《中國報告文學三十年觀察》,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158頁。
⑨何建明:《死亡征戰:中國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紀實》,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7頁。
⑩佘飛:《報告文學講述中國故事的敘述方式———評何建明〈時代大決戰〉的敘事特點》,《寫作》2020年第2期。
11何建明:《浦東史詩》,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頁。
12何建明:《創作的源泉依靠人民》,中國作家網2012年5月25日。
13何建明:《為人民寫作應是作家的根本使命》,《文藝報》2012年1月9日。
14佘飛:《用藝術的形式書寫英雄的故事》,《天津日報》2020年9月28日。
15參見《何建明〈落淚是金〉:15年后仍有力量》,《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11月5日。
1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15-10/14/content_2946979.htm。
[作者單位:重慶移通學院創意寫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