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承”也是“國之大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這一文件的出臺,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更有無限的未來意義。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些體會。
一、從“根教”看《意見》的重要意義
只有根深才能葉茂,這不但是植物學常識,也是人類學常識。歷史文化無疑是一個民族的根脈。在長達七年的《記住鄉愁》采拍中,我發現,但凡興旺發達的家族,都特別注重書院、祠堂、戲樓、家譜等歷史文化載體的保護。一些人家,即使到了斷炊的地步,也不愿意出售祖屋。長輩們講,只要這些“念想”在,根就在;根在,枝就在;枝在,葉就在。有了這些“念想”,子孫們就會生出家庭榮譽感,就會懂得“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就會發奮圖強,清白做人,以“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而完成“孝之終也”。在第一季第46集講到的“廣東南社村”,我們看到,一個人如果對社會有貢獻,村人就給他在祠堂立活牌位,以此激勵人們遷善改過。在第二季第35集講到的“青礁村”,我們看到,福建廈門青礁村顏氏人家用數十年的時光續修族譜,讓臺灣同胞心向祖地。在第四季第44集講到的“和平鎮”,我們看到,福建和平鎮村民自發組織建工隊,用5年時間,修繕了老房子,極大地提高了族人的凝聚力。
令人欣慰的是,《記住鄉愁》的拍攝,有力推動了古村、古鎮、古街區、古城的保護,無論是為當時的拍攝需要,還是播出后地方政府從節目闡發中看到了之前沒有看到的價值,都普遍掀起了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熱潮。2016年,《記住鄉愁》第二季拍攝了福建安溪。節目《南巖村:知難而進》播出后,當地政府及村民進一步重視文化傳承。政府邀請專家對古村落重新規劃,村民積極參與,經過3年多的保護、修復,2019年6月,該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不少村落,干脆豎起了《記住鄉愁》拍攝地的招牌。
2020年《記住鄉愁》第六季采拍云南《通海古城——山水古城,和合而居》。節目播出后,極大地提高了通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2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通海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我在全國積極宣傳《記住鄉愁》節目,希望更多人意識到傳統文化和傳統鄉村的美好。在監獄里,有個服刑人員看了節目后說,祖國這么美好,我都沒有游覽過,我為什么要炸掉別人,再毀自己,從此我要主動配合改造。另一名服刑人員說,原來中華文化這么博大精深,這么美好,從此我要主動接受改造。
由此可見,《意見》的出臺,是多么意義深遠。
二、從“境教”看《意見》的重要意義
早年讀《岳陽樓記》,不太理解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年近不惑,越來越敬佩范公。找來《宋史》,看范公傳,不禁潸然淚下。讀完,就特別想到范仲淹當年讀書的醴泉寺看看。有一年,在濟南講完課,便前去拜謁。
據史載,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為莊嚴法師創建,后圮。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恰逢寺旁山腰有一泉涌出,無比甘美,報之中宗,賜名“醴泉”,醴泉寺由此得名。與大多數寺廟坐北朝南不同,醴泉寺位于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正中,坐南面北,三面群山環繞,一側天寬地闊,蔚為壯觀。大門兩側,一對石獅雄視四方。拾級而上,山門翹角飛檐,雄偉莊嚴。院落層層疊進,門正對著大雄寶殿,中有釋迦牟尼寶像,系一巨石刻成,僅頭部就有一米多高。殿后為范公祠,與大雄寶殿前后并列。范公祠也是面南背北,且高出主殿2米,故有“天下寺院皆崇佛,唯有醴泉獨尊儒”之說,足見對范公“先憂后樂”思想的崇尚與敬仰。聽導游講,當年范仲淹在這里讀書時,住持慧通大師對他照顧有加,向他傳授《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及詩詞歌賦,生活上也處處周濟他。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又以“飯后鐘”相戲弄。于是,范仲淹躲到寺南一僻靜山洞讀書。據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薤十數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這就是著名的“劃粥斷齏”。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每晚煮一鍋米粥,一夜涼冷,次日早用刀劃為四塊,撒上切碎的咸菜末,早晚各吃兩塊,就是一天的伙食。
好奇心驅使我前去探幽。從醴泉寺向南,一路尋找,費了好大勁,在黌堂嶺的懸崖下,找到一孔石洞,就是范公的“讀書洞”。這里的確是一個適宜讀書之地。人跡罕至,四周靜寂,溪水潺潺,鳥鳴聲聲。這時,再吟“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讓人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動。
如果不到實地瞻仰,很難體會其中的況味。
也就在這里,導游告訴我,有一天,范公正在洞中讀書,只見一灰一黃兩只小老鼠吱吱亂叫,他忙將老鼠驅趕出去。老鼠逃出洞外,鉆到荊棵樹下。范公追到跟前,只見兩鼠以爪扒地,望著他,并不離去。范公很是驚奇,取來鐵鍬挖開鼠洞,原來荊棵樹兩側竟然是地窖,一窖黃金,一窖白銀。范公不為所動,隨手埋好,復回洞中讀書。范公離寺30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災。此時,范公正在西北戍邊。慧通大師派人找他求援,讓他幫助重建醴泉寺。范公熱情款待來人,卻只字不提修寺之事,只將一封書信帶給慧通大師。
慧通大師拆開書信,原來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大師讓人去挖,果然。范公寧可“劃粥斷齏”,面對金銀卻絲毫不動一念的高尚品格,感天動地。
這一天,我突然覺得,真正的閱讀,應該“在現場”,一樹一木,一花一草,一臺一階,都是文字,都是語法,都是修辭。這種“在現場”獲得的“氣息”,是我們只讀《宋史》,只讀《宋朝事實類苑》無法替代的。這大概就是古人講的“境教”的重要性,也是古人講的“行萬里路”的重要性,也是國家倡導青少年研學旅行的重要性,更見《意見》出臺的重要意義。
三、從“文教”看《意見》的重要意義
2020年,寧夏早教協會會長賀秀紅女士籌備開發《記住鄉愁》和“文學之鄉”兩個研學旅行線路,我出生成長的老堡子(位于寧夏西縣將臺堡鎮明星村糧食灣)正好是二者的交匯點。她看好我的故鄉特別是老堡子的潛在價值。
實地考察后,她給我說,到村里一看,讓人既高興又遺憾。高興的是,新農村建設讓鄉親們的居住環境煥然一新,遺憾的是,沒有把我的長篇小說《農歷》描寫的“喬家上莊”原貌保護下來,使之成為一個“文學郵票”、一座影城。我說,這是大勢,要說,還要感謝政府,沒有把這些老堡子推掉,當年和石舒清陪同李敬澤“走馬黃河”時,他曾上過這個堡墻,說,這些老堡子,你們要保護好,這可是西海固大地上的寶。
《農歷》的原型村已經看不見了,只讓孩子們在這里看這座孤零零的堡子,顯得有些單調。于是,賀秀紅建議,選一些對孩子們有教育意義的老照片,由她裝框懸掛在幾間老屋子里,以此“還原”“喬家上莊”的樣子,幫助大家走進“農歷世界”。
很快,有60位家長和孩子走進堡子。家長和孩子們對這些照片的喜歡,出乎我的意料。之后,大家在堡子里齊讀《農歷》,場景感人至深。
2021年,又有人組織了100位家長和孩子,在老堡子里讀《農歷》,分享老鍋土灶炸的油餅。其中,包括把《農歷》在喜馬拉雅誦讀了21遍的7歲小朋友劉一然。那情景,更加讓人感動。可是,當熟讀《農歷》的家長和孩子出了堡子,要找《農歷》小主人公五月和六月過大年點香的巷道、元宵送蕎麥燈盞的人家、中秋送梨的人家時,我卻無法一一指給他們,因為那些黃土小院已被拆掉了,而且,想要根據照片恢復也很難了。
記得2020年國慶假期,當我一進村,發現村子變得我不認識時,直覺得自己的生命之根被一刀砍斷了,一種巨大的無根感幾乎把我擊倒在地。
同樣,一些想把拙著《農歷》搬上熒屏的編導,實地考察后,也是扼腕嘆息。
寫這篇稿子時,教育家葉建靈正在我老家踩點,準備國慶假期帶一些家長和孩子來研學旅行。我心想,如果這份文件能夠早出來兩年,也許政府就會把這個“農歷村”保護下來,讓它作為一張“文學郵票”、一個村莊“文學館”,讓研究《農歷》的學者和熱愛《農歷》的讀者實地考察、現場感受。
相信,借著《意見》的東風,全國各地一定會保護一批重要文學作品的原型村、鎮、巷。否則,隨著一個個“原型”的消失,其承載的文化價值也就消失了。這是大地的損失,也是一個民族的損失。
由此可見,《意見》的出臺,是多么重要,多么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