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味蕾上的鄉愁
多年來,筆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以魯迅先生為圓心的民國作家身上,他們之間的相識、相交與相離意味深長,其中“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魯迅語)比比皆是,大有意趣。
有一次,筆者見到魯迅曾經發給姚克的飯局請柬,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把魯迅參加的飯局整理出來,一定非常有趣。于是,就寫了一批文章,日積月累,集腋成裘,一俟機緣足具,即組織成書,付梓印行,叫《魯迅的飯局》。
魯迅的飯局一頭關聯著日常飲食,一頭關聯著很多重大的現代文學事件,是對日常魯迅的平民化書寫。比如,含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這首詩,是“達夫賞飯”的產物。
1932年一天,上海,“達夫賞飯”。散席時,郁達夫拿出一幅素絹,請各人題詞留念。魯迅當場寫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贈郁達夫,字的上角寫有“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八個字,以記錄這是郁達夫請客時所寫。當年“達夫賞飯”之局引出了魯迅三幅疏朗有致、靜穆渾然的墨跡(分別寫給郁達夫、柳亞子和杉本勇乘)及他和友人的三首名詩。
魯迅在家中請客與藝術活動息息相關。北京時期的魯迅,極少在家里請客。一次,他置辦了家宴,要請陶元慶。魯迅日記載:“晴。星期休息。治午餐邀陶璇卿、許欽文、孫伏園,午前皆至,欽文贈《晨報增刊》一本。母親邀俞小姐姊妹三人及許小姐、王小姐午餐,正午皆至也。”這次專門招待陶元慶的家宴,是在周氏兄弟失和后,魯迅在西三條胡同的新家召集紹興同鄉共同過的第一個春節,桌上的菜肴也是紹興風味,席間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陶元慶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書籍裝幀設計大師,魯迅對陶元慶的美術作品十分贊賞,評價其作品:“……作者是夙擅中國畫的,于是固有的東方情調,而自然而然地從作品中滲出,融成特別的豐神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陶元慶先后為魯迅創作了《彷徨》《朝花夕拾》等封面畫?!冻ㄏκ啊返姆饷嬉酝@草木襯以古裝仕女,寥寥數筆勾畫出了頗有中國風味的景色,圖案精巧,神靈飛揚,赫然有宋詞之風。
魯迅的口味比較重,他老說什么東西沒味道,就像《在酒樓上》開頭所說:“我所住的旅館是租房不賣飯的,飯菜必須另外叫來,但又無味,入口如嚼泥土?!睆聂斞傅娘埦挚梢钥闯?,他對飲食很懂,很挑剔,也比較講究。
魯迅在上海的最后9年間,最看好的兩家飯館,除了家鄉風味的知味觀,就是豫菜館子梁園致美樓。據筆者統計,1934年到1935年,魯迅曾6次在梁園請吃或吃請。扒猴頭是梁園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與熊掌、海參、魚翅比肩,魯迅很喜歡這道菜。
當然,魯迅最喜歡的還是家鄉菜。紹興的臭豆腐、梅干菜扣肉等承載著他的鄉愁。魯迅味蕾上的鄉愁,早在他初進北京城的時候就開始了。1912年最后一天,“晚銘伯招飲,季巿及俞毓吳在坐,肴質而旨,有鄉味也,談良久歸”。魯迅初到北京,幾次小飲小聚都在紹興飯館中進行。杏花春的拿手菜是熘鱔片、烤鱔背,頤香齋的拿手菜是紅燒魚唇、燴海參,都是比較高級的。魯迅小說中紹興美食出現的頻率也很高。比如《阿Q正傳》中寫道:“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彪m是小說,卻完全是寫實。雖是寫實,卻用近乎夸張的筆法,從“半寸長的蔥葉”和“切細的蔥絲”上分出城里與鄉下的不同來。處處無閑筆,極其高明地映射出魯迅味蕾上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