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兒童精神世界的哲學“支點” ——讀《撬動世界的支點——〈新大眾哲學〉少兒啟蒙讀物》
《撬動世界的支點——〈新大眾哲學〉少兒啟蒙讀物》 王偉光 著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哲人、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物質世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更是如此。從歷史上看,尋找并確立一個恰當“支點”,往往能夠把人類精神世界提升到新高度。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人類文明活的靈魂,就是這樣的支點。王偉光教授的《撬動世界的支點——〈新大眾哲學〉少兒啟蒙讀物》(以下簡稱《支點》)為廣大少年兒童開啟了一條哲學之路,或可成為撬動他們精神世界的哲學“支點”,進而成為他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支點”。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幫助他們樹立科學世界觀方法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隨著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廣大少年兒童學習哲學的興趣日益濃厚,但適合他們的哲學讀物卻十分匱乏。編寫一部面向少年兒童讀者,富有時代氣息和生活情趣,融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普及型哲學讀物,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和哲學工作者的使命。2014年,王偉光教授完成《新大眾哲學》的編寫工作,該書結合新的實際,以大眾易于接受的通俗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支點》以《新大眾哲學》為底本,以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讓可愛的孩子們便于接觸、學習和掌握這個撬動世界的“支點”。
《支點》緊貼少年兒童觀察思考世界的視角,以他們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為線索,通過一系列生動鮮活的故事,以輕松有趣的對話,講述他們聽得懂、學得進、用得上的哲學理論,讓哲學“飛入尋常百姓家”。哲學的大眾化歷來是一個難題,因為哲學往往借助一套抽象的概念系統來表述自己,這種方式固然在邏輯上十分嚴密,但卻拒非專業讀者于千里之外,給人留下哲學抽象、玄奧、艱深、晦澀的印象。事實上,哲學作為最貼近時代和人心的學問,其所蘊含的道理是基本和樸素的。叩問哲學、走進哲學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賦異稟”。即使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哲學也并不遙遠,哲學就在他們身邊。
問題的癥結在于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支點》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尋找并創造性運用一種新的適合少年兒童的哲學表達方式。全書圍繞一個充滿熱情且好奇心十足、遇事喜歡刨根問底的女孩童思琪的視角展開敘述,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故事,通過逐一破解孩子們遇到的困惑,闡述一系列重大哲學問題。比如,通過“夢里的大餐能填飽肚子嗎”闡述世界的本源問題,通過“人猿泰山會說話嗎”闡述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通過“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闡述否定之否定規律問題,通過“一只蝴蝶能引發大風暴嗎”闡述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問題……通過把深刻的哲學理論融入新鮮活潑、生機盎然的故事情節之中,以富于個性化且接地氣的對話來展現哲學的魅力,那些一度被認為抽象玄奧、枯燥乏味的哲學理論一時間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支點》緊扣馬克思主義哲學“改變世界”的根本旨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與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雙重統一。19世紀中葉,兩個年輕的德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場劃時代變革,不僅開啟了哲學發展的新紀元,而且極其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和無數人的命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如此偉力,成為撬動世界的“支點”,在于其鮮明的實踐性和改變世界的根本旨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來都不是“書齋里的學問”,不是黃昏才起飛的密涅瓦的貓頭鷹,而是唱響人類解放的高盧雄雞。它從不掩飾自己的立場,始終以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作為自己的根本目標,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講授不能局限于單純的知識層面,而必須把立場觀點方法統一起來,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統一起來。
《支點》牢牢把握這一要求,在向少年兒童傳授哲學知識的同時,尤為重視引導他們真切感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力量和價值導向。全書以世界觀基本問題為切入點,以關于辯證法問題的討論居中承上啟下,最后落腳到價值觀問題,以“怎樣生活最有價值”的討論結束全書,體現了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雙重統一。這不僅構成《支點》的主線,而且構成其精髓所在。概言之,它不僅“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不僅幫助孩子們“學哲學”,實現哲學知識的啟蒙;而且幫助他們“用哲學”,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思維能力和精神境界。
《支點》緊扣中國元素和時代特征,彰顯了“哲學中的中國”和“21世紀的中國”,推進了新時代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1936年,年僅26歲的中國青年艾思奇寫作出版了《大眾哲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給了中國大眾,引導無數進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大眾哲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捕捉到了那個特定時代中國青年普遍關注的問題,并予以哲學解答。其啟示在于,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和時代問題,單純在概念判斷推理的思辨系統中“徘徊”沒有出路。
《支點》牢牢堅守這一啟示,緊緊抓住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的現實生活,從他們所關切的充滿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問題出發來闡釋哲學原理,這就使其帶有十分豐富和異常鮮明的中國元素和時代特征。一系列家喻戶曉的“中國元素”不時涌現于字里行間,比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破釜沉舟、楚河漢界、牛郎織女、陳勝吳廣、雷鋒、焦裕祿等等,在敘述中次第出場,呈現出一個“哲學中的中國”。這個中國屬于21世紀,一系列帶有時代特征的“新問題”透過少年兒童敏銳且困惑的眼睛呈現出來,比如,人工智能AlphaGo能夠打敗世界頂級圍棋高手,那么有朝一日“人工智能會取代人腦嗎?”故事主人公童思琪一旦戴上連接虛擬賽博空間的“神奇頭盔”,就可以在古今中外之間自由“穿越”,這如何可能?通過對這些時代問題的哲學回應,一個哲學視域中的“21世紀的中國”冉冉升起。
無論是“哲學中的中國”,還是“21世紀的中國”,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表征,對于廣大少年兒童讀者而言,對中國元素和時代特征的彰顯,不僅可以吸引他們走近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那就是與時代同行、與實踐并進,在分析和解決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現實活動中實現自己并引領時代,這是《支點》的重要貢獻,也是新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推進。
(作者:夏瑩,系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