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在遠方》:快遞小哥的奮斗樂章
圖為原創音樂劇《在遠方》劇照
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歌劇舞劇院制作的原創音樂劇《在遠方》,繼首輪巡演取得良好的市場和口碑后,近日在北京天橋演藝中心開啟第二輪巡演。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的快遞員劉闊觀劇后感慨:“這部劇很真實,姚遠在快遞三輪車上擦汗、吃盒飯、一刻不停地送件,就是我們工作、生活場景的反映,看后很暖心,也很振奮。”
“遠方在哪里?”遠方就在每個奮斗者的腳下。這部劇給出了答案。音樂劇《在遠方》改編自同名電視劇,通過講述從事快遞行業的主人公姚遠的奮斗歷程,展現中國社會近20年的發展變化。將54集電視劇內容壓縮進兩個多小時的舞臺空間,挑戰不小。這既要求創作者要將多重敘事線索安排得當,還要從舞臺特點出發,將蓬勃壯闊的時代變遷與開闔跌宕的人物情感融為一體。該劇的藝術實踐經驗值得總結。
首先,強化人物關系設置,讓主要角色成為劇中人物關系的交匯點。主人公姚遠與路曉歐是戀人關系,與二叔是收養關系,與劉云天是競爭關系,與高暢是伙伴關系。編劇將這些人物關系有側重地進行情節的深度延展,給予不同人物豐富的戲劇空間。
以姚遠與二叔的關系的表現為例。姚遠是二叔領養的孤兒,情同父子,二叔總會為他指點迷津。劇中二叔的個人角色歌《叔是過來人》首次出現時,表現出二叔略帶詼諧的人物性格。之后,他要求和姚遠同去四川開創事業,此時這首歌變為更舒緩的旋律和調式,成為一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人物獨白。音樂劇結尾,二叔去世,姚遠再次唱起這首歌,圓舞曲的變奏配以哀婉的唱腔,升華為一種情感表達。同樣,主人公姚遠與路曉歐、劉云天、高暢等人物的關系,都從不同側面刻畫出姚遠的情感世界。當所有人物關系以姚遠為焦點連接在一起時,整部作品便形成了有情感濃度、有思想深度的支撐,引發觀眾共鳴。
其次,在戲劇沖突中強化主人公的性格塑造。音樂劇《在遠方》將姚遠設置于多重戲劇矛盾和壓力之下,既來自情感,也來自生存,既來自現實,也來自內心。編劇重點著墨于主人公面臨困難的反應。姚遠埋頭奮斗,從未改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憑借堅定的信念,姚遠可以突破各種困境,超越現實,眺望遠方。姚遠的地下室小屋貫穿全劇,旋轉的“梯子”推動情節發展,將時間與空間的隱喻特質相結合。舞美設計實現了場景變化,有層次地渲染主人公的現實情境與內心成長,富有創意。
其三,刪繁就簡,人物情感的完整表達重于敘事的完整性。“以歌舞演故事”的音樂劇,要著重表現人物情感的起伏跌宕。音樂劇《在遠方》中,編劇為觀眾提供了眾多敘事線索,但除了姚遠和路曉歐的愛情以及姚遠與二叔親情敘事線索之外,并沒有細致處理其他敘事線索,諸如遠方公司的事業發展、劉云天的商業競爭等等。這種處理方式,說明創作者明確了創作重點,對不同敘事線索進行了取舍和詳略布局。
音樂劇《在遠方》的成功證明,藝術創作既要觀照現實,又要學習在“現實”這個巨大的語料庫中,選取可用素材,進行詩意化的創造。誠如編劇申捷所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故事,面對當下,超越它,我們才能到達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