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之手,貫虱之睛” 新疆古籍修復師為古書“續命”
“我們被稱為‘古書的醫生’,通過自己的雙手為古書‘續命’,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新疆古籍修復師米娜娃爾·阿不都邊說邊小心翼翼地翻動手中那張千瘡百孔、薄如蟬翼的古籍書頁,動作迅敏,調整好位置放平后,便開始了書頁修補。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新疆圖書館古籍修復室,大理石鋪成的修復臺上,各類修復材料擺放整齊,墻上掛滿了各種刷子、毛筆等,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米娜娃爾·阿不都正和同事們伏案工作。
只見她右手執毛筆,蘸好事先調制的糨糊,圍著洞口抹勻,再將左手中紙性、厚薄、顏色甚至紋路都一樣的修補用紙貼上,右手食指指尖向下一壓,左手順勢向外撕扯。如此,一個破損的洞就修復好了,整個過程在幾秒之內完成,這樣的動作她幾乎每天要重復上千次。
米娜娃爾·阿不都說:“書頁修補只是古籍修復當中的一個環節,還包括拆書、揭頁、配補紙、壓平、打眼、穿紙捻、縫線等步驟,一位古籍修復師就相當于一位全科醫生,要有‘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
新疆古籍藏量豐富,這些古籍忠實地記錄著新疆歷史發展軌跡,承載著新疆獨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本古籍都是記錄我們歷史的珍貴文獻,把這些文獻整理好、修復好、延長它們的生命就是我的工作。”米娜娃爾·阿不都說。
2008年,米娜娃爾·阿不都首次與古籍修復結緣。“當時我去國家圖書館參加會議,休息時無意間走進古籍修復室,看到每一個人都在認真細致地工作,一堆老舊殘破的紙張在他們手中重獲新生,這讓我產生了興趣。”
此后,2010年新疆圖書館選派她到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室學習,師從中國古籍修復專家杜偉生先生。“剛開始三個月,我什么都不懂。一些專業方面困難特別多,杜老師一遍一遍教給我。本來只有一年的課程,但深入了解后,我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又主動申請多學了一年。”米娜娃爾·阿不都說,折、裁、壓、墩齊等,幾個常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她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學習、實踐,扎實的基本功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學成歸來后,米娜娃爾·阿不都成為了新疆為數不多的古籍修復師之一。多年來,她已完成十幾本古籍修復。然而,她的古籍修復生涯卻并不順利。一次,在修復完一本古籍后,她的左眼突發疾病,幾乎失明。
“我當時特別難過,自己學了兩年的古籍修復,正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左眼突然什么都看不到了。”米娜娃爾·阿不都說,她當時最擔心的是不能再從事自己喜歡的古籍修復了。
好在后來經過手術,米娜娃爾·阿不都的視力得以恢復,又如愿坐到修復臺前修復古籍,多年如一日。“修書也是修心,我們這個行業除了熱愛,還需要堅守。”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