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入認識新時代 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學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團結奮斗。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如何認清使命和責任,以更多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反映時代的風貌,引領時代的風氣,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這是新時代少數民族作家和少數民族文學面臨的莊嚴課題。
一、全面而深入地認識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重要講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時代的少數民族作家,首先需要全面而深入地認識新時代。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推進,增強了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激發了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明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農村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土地政策。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黨中央又作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并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GDP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載人深潛等重大科技成果涌現。我國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消費和投資一起拉動,從出口大國轉為出口和進口并重的大國,實現了我國多年想實現而沒有實現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民主政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則;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在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方面,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完善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實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認真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高舉民族團結旗幟,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年6月,又提出堅定“四個自信”,明確把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之中。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發生深刻變革。黨中央先后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統籌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新時代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國防和軍事現代化建設。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生活是文學的源泉。文學創作者與時代的關系,亦即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正在給作為新時代見證者和親歷者的廣大少數民族作家提供源源不斷的題材與素材、內容與形式、思想與形象、靈感與激情,少數民族作家需要全身心投入新時代、認識新時代;需要思考新時代、把握新時代。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只有當對象對人來說成為屬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化了的人,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里面喪失自身”(《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少數民族作家需要有一個熟悉新時代,將新時代作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的過程,才能獲得表現新時代生活的“人的感覺”及其全部豐富性,才能創作出繪寫新時代風貌的厚重之作、扛鼎之作。
二、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發展
新時代黨中央關于包括少數民族文藝在內的文化方針政策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與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動力與指南,使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呈現出全方位的繁榮景象。
首先,少數民族文學得到體制機制的大力支持。中國作家協會從2013年開始實施“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就少數民族文學培養人才、鼓勵創作、加強譯介、扶持出版、理論批評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在出版扶持方面,2013至2015年分三批編輯出版《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55個民族卷共60冊,共收錄2218位作者的4279篇作品。2016、2017年開展新的出版扶持項目,每年扶持出版漢語作品10部、民族語言作品10部。2016年出版《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巡禮》一書。2018年起開展編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每年10名50歲以下的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入選。在翻譯扶持方面,漢譯民專項從2013年起,每年從上年度中國大陸公開發表的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文學作品中,精選出約200萬字漢語作品,翻譯成蒙、藏、維、哈、朝五種民族語言,出版《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粹》25卷。該專項至今已出版發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粹》共165卷。民譯漢專項2013年出版《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作品選》10卷,共收錄347位少數民族作者的民族文字作品漢語譯文。2014年至今,民譯漢專項針對民族文字作品單行本進行扶持,每年扶持翻譯出版蒙藏維哈朝5種民族文字作品10部。在重點作品扶持方面,自2013年開展至2020年已扶持627部。在理論扶持方面,2013年至2020年,分別在北京、寧夏、蘭州、庫爾勒、呼倫貝爾、興安盟等地舉辦少數民族文學論壇,分別從“中國夢”的多民族文學書寫、中國夢的多民族影視文學呈現、“絲路文學”語境下的多民族文學審美、“審美天塹五彩橋”多民族文學翻譯、少數民族網絡文學、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文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題探討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與實踐,與會專家、學者、作家、評論家超過300人,并分別出版《“中國夢”的多民族文學書寫》《中國夢的多民族影視文學呈現》《橋梁·平臺·園地——2016·中國少數民族當代文學論壇論文集》等論文集。
魯迅文學院2013年至2021年分別在北京等地舉辦了36期少數民族文學培訓班,培訓學員1500多人。《民族文學》雜志社每年也在北京和全國多地舉辦多個作家翻譯家系列改稿班、培訓班,每年培訓作家翻譯家約300人。
二是少數民族作家陣容可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界,目前是老中青三代都有創作活躍的作家。少數民族作家隊伍建設方面,根據2021年的統計,中國作家協會現有的1萬多名會員中,少數民族會員1593人,其中2013年至2021年入會者569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3500多人,其中2012年以來發展1000多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1000多人(2015年統計為500多人)。全國省級作家協會會員中少數民族會員已超過5000人。從少數民族1.2億人口總數來看,這個作家陣容是比較龐大的。
三是少數民族作品大量涌現。進入新時代以來,不僅《民族文學》和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學期刊集中刊發少數民族作家作品,而且很多全國性的名刊大刊包括選刊也很重視組織和編發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很多出版社也開始重視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出版。僅作家出版社2012年至2018年就出版了約450種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為了適應少數民族長篇創作增多的趨勢,《民族文學》漢文版2019年起擴版,頁碼增加到208頁,邁入刊發長篇作品的期刊行列,截止2021年8月,已發表長篇小說10部,長篇紀實作品2部,其中7部已出版單行本。少數民族作家在發表和出版作品方面比過去有了更為寬廣的天地。
四是少數民族文學影響力極大提升。少數民族文學日益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和重視。2013年以來頒發的第六、七屆魯迅文學獎,5位少數民族作家分別獲獎。還有57位作家、詩人和翻譯家分別獲得第十一、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4位少數民族作家分別獲得第九、十、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民族文學》雜志2013年以來,分別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百強社科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稱號,被中直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15-2017年度中央直屬機關文明單位”。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也開始在國際上產生影響。作為“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作協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對外翻譯工程,對已經與國內外出版機構簽訂出版合同的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給予資助,截止2021年8月已資助134個項目。有的少數民族作家和詩人還獲得了國際文學獎。《民族文學》漢文版發行到國外,蒙古文版、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也分別發行到蒙古國、哈薩克斯坦、朝鮮和韓國,成為中華文化與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渠道和窗口。
五是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意蘊豐富。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內容、風格、樣式與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新的創作特點:1.愛國主義主旋律與新視角。愛國主義一直以來是少數民族文學的主旋律,但在新時代以來,一些表現愛國主義的少數民族作品出現了新的視角。2.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主人公出現重要歷史人物。3.對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命運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切。4.多角度表現民族文化傳統、民族生活習慣與現代性、與當代現實生活的沖突。5.聚焦反腐倡廉,塑造有新意的黨員干部形象。6.“三農”題材創作的敏銳。7.對生命、對人性的深層探索。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少數民族文學尤其要以此為圭臬與指針。新時代的少數民族文學,肩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任,應推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畫出最大同心圓,增強各民族讀者的“五個認同”,使各民族讀者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偉大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面對改革開放中國的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寫出新的史詩性巨作,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新時代對包括少數民族文學在內的當代中國文學的呼喚,是當代中國文學的使命。少數民族歷史上曾誕生了《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三大英雄史詩,繼承輝煌傳統,借鑒他山之石,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放眼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生活氣象,燭照歷史與現實生發的人性深處的跌宕震顫,以浸潤和飽蘸深厚民族文化之彩筆,書寫出中華民族的新史詩,少數民族作家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