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福建文學》70年 《福建文學》2021年第8期|章武:師恩難忘
    來源:《福建文學》2021年第8期 | 章 武  2021年09月02日08:15

    回眸此生,最單純最快樂的日子,當屬在《福建文學》當編輯的那8年,因為,我可以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讀散文、編散文、寫散文。或者,換句話說,白天,我用紅墨水點染別人的嫁衣;夜晚,我以藍墨水傾吐自己的心泉。

    況且,我還有幸得到身邊兩位名師的指導。他倆,就是后來雙雙榮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的郭風先生與何為先生。

    1978年春天,我從閩南下放地南靖調進《福建文藝》編輯部。其時,我36歲。對初涉文壇者來說,有點遲,但還不算太遲。或者說,來得遲不如來得巧。因為正趕上文藝界“第二個春天”,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作家全都平反,曾經的“毒草”成為“重放的鮮花”。隨著思想解放大潮風起云涌,各種禁區被一一解禁,傷痕文學、尋根文學、在創作手法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朦朧詩及意識流小說……大量文學新作呈井噴之勢,文壇一派生機勃發。水漲船高,《福建文藝》改名《福建文學》后,其發行量一度高達96000份!

    那時,編輯部三代同堂,精英薈萃,不但擁有郭風、何為這樣大師級的老前輩,擁有苗風浦、張賢華、魏世英、季仲、蔡海濱等年富力強的老編輯,同時,也新進一批思想活躍、可塑性極強的青年才俊。大家齊心協力,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就辦成在全國文壇頗有影響的三件大事:一是組織了為期兩年的有關舒婷詩歌及朦朧詩的討論;二是矗起“散文復興”旗幟,以專輯或專號的形式,集中推出冰心、巴金、孫犁等名家復出后的散文新作;三是在全國率先開辟“臺灣文學之窗”的基礎上,創辦《臺港文學選刊》,并請省委書記項南撰寫發刊詞,一紙風行,暢銷海峽兩岸。

    那時,作為小說散文組年輕編輯的我,參與了后面的兩件大事,受到了很好的鍛煉。尤其在散文編輯方面,師從郭風先生,獲益匪淺。

    眾所周知,郭風先生是全國著名散文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有膽識有作為的優秀編輯家。當年,他在創作之余,還主動承擔四方面的編輯任務。一是每年為《福建文學》策劃組織一期“散文專號”或“散文特輯”。二是向出版社討來一批書號,出版“榕樹文學叢刊”,文體以散文、散文詩為主。三是應某些出版社之邀,主編全國現、當代散文詩叢書。四是利用他在全國各地的廣泛影響,借用眾多報刊版面,如《文藝報》《文學報》《散文選刊》《文匯月刊》等,推出福建散文專版或專輯,由他親自寫短評,努力把福建嶄露頭角的中青年作者推向全國。當時,他雖未退休,但已年過花甲,上述編務,工作量頗大,于是,我和朱谷忠、黃文山、楊際嵐等都成為他的助手,盡管常常加班加點,編輯費也微不足道,但大家都樂在其中,因為這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僅可以向名師學習如何組稿選稿編稿改稿,更可以在他的言傳身教中感悟什么才是良好的文品人品及編風編德。

    郭風先生常對我們說,一個合格的編輯,起碼要做到三點:一是尊重老作家;二是愛護新作者;三是“有飯大家輪流吃”。

    郭風認為:文學無地界,在福建辦刊物,既要立足福建,也要面向全國,善于向名家組稿。關鍵是態度要誠懇,服務要周到,尤其注重以下細節:寫約稿信時,務必彬彬有禮,言辭懇切,字跡端正,以此體現編輯的誠意與水準,引起名家的信任與好感。收到來稿后應立馬發電報或打電話致謝,并告知將在哪一期刊發。清樣一出來就呈寄對方懇請校正。出刊后及時寄上樣刊及剪樣,樣刊至少一本,剪樣則需兩份,以便對方雙面粘貼存檔。此外,稿費從優,且最好能提前寄達。以上各項,除提前寄稿費不合財務制度無法執行外,其余各項,他都親力親為,為我們樹立榜樣。

    有一次,巴金先生應郭風之約,托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寄來他的新作《干擾》,這是即將出版的《真話集》中的一篇重要作品,由病中的老人用圓珠筆親筆所寫。如此珍貴的名家手稿,理應及時奉還,以便日后歸博物館珍藏并展出。郭風把任務交給我。于是,在當年沒有復印機的條件下,我當天夜里就把全文3000多字端端正正抄寫下來,并認真校對三遍,留此手抄件供《福建文學》作為“散文專輯”壓卷之作隆重推出,而巴老的手稿,我第二天一早就騎自行車到東街口郵局掛號寄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讓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大感意外,特地代表巴老來電致謝。

    愛護新作者,體現在對新作者自發來稿的處理上。郭風說,衡量一個編輯的水平,最關鍵一條,是看他能否發現未來名作家的處女作。后來,當我幫他編輯“榕樹文學叢刊”時,他還進一步要求:凡處女作,都要千方百計讓它發表,這對作者的一生至關重要。由于叢刊來稿眾多而頁碼有限,這條要求無法落實,但老先生對新人新作的重視,對文壇后起之秀的愛心,讓我銘記終生。在他身邊,我經常聽到他滿懷喜悅之情,向人介紹新發現的文學新人。比如,他發現袁和平能寫小說,就向省作協建議,讓他每天上午上班,下午寫作。又如,他發現北北小說寫得比散文好,就當面對她說:你把時間花費在隨筆專欄上,太可惜啦,趕緊集中精力,專攻小說!他到莆田調研青年作家現狀,逢人就夸“二楊一黃”,即楊金遠、楊靜南和黃黎晗,并振振有詞:“誰說莆田人不會寫小說!”果然,這三人后來都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楊金遠小說改編的電影《集結號》在全國一炮打響;楊靜南的小說上了《收獲》,其本人也調入《福建文學》;黃黎晗則因小說散文左右開弓成績斐然,新當選為省作協副主席。

    “有飯大家輪流吃”,指的是用稿的一條準則,即刊物要擁有盡可能多的作者。個別老作者,不一定每稿都精彩,卻每個月都來稿,且接二連三打電話催問。編輯們最怕接這樣的電話了。對此,郭風卻能輕松應答,巧妙處理。有一回,老作者的老電話又來了,郭風就在大廳親自接電話,當眾回答:“有飯大家輪流吃嘛。上一期,你剛吃飽飯,這一期的飯,就讓別人先吃,好不好?”說罷,全編輯部哄堂大笑。

    可愛的老先生,就是用這種調侃的口吻,輕松中傳達嚴肅的寓意,這是當編輯的藝術。從此,我明白,只有杜絕關系稿、照顧稿,“有飯大家輪流吃”,新作者才能露面,老作者才能提高,刊物的質量才有所保證。同樣,作為作者的我,也受此啟發,立下三條自律:一是不要老向一家報刊投稿;二是不打聽稿件處理情況;三是有事與編輯直接聯系,絕不可托編輯的親友,更不能托編輯的上級代轉稿件,以免對方為難。說到底,編輯與作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理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諒解,視對方為良師益友。

    可惜,到了1985年,我奉命下基層掛職鍛煉,從此,就再也回不到我所心愛的編輯崗位了。

    初識何為,是1976年。那時,《福建文藝》編輯部正在閩西上杭舉辦一期改稿會,我以下放干部業余作者的身份從南靖趕去參加。

    編輯部請來為大家審稿把關的,是大名鼎鼎的散文家何為,聽說他原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編劇,入選全國中學語文教材、后又列入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的散文名篇《第二次考試》,就出自他之手。他性格沉穩,待人和氣,但審稿卻十分嚴格,從選題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到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輕易放過。有位學員,是永定回鄉知青,他的一篇散文寫了六稿都通不過,不得不當眾向何為訴苦:“我寫初稿時還很有自信,如今改來改去,卻越改越不自信了。”

    何為聽罷,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他滿臉含笑,有板有眼地說出一番道理:“本來嘛,寫作和修改的過程,就是作者自信和不自信反復較量的過程。如果你沒有一點自信,文章無從寫起;如果你太自信,不愿意修改,那你也就到此為止,不可能進步了。”

    接著,他還現身說法,舉自己為例,說《第二次考試》剛完稿時,他也洋洋自得,沾沾自喜。不料,寄到《人民日報》編輯袁鷹那里,卻嫌3000字篇幅太長,硬要他砍掉1000字。開始,他很委屈,不愿刪改,但事后冷靜下來,逐段逐句反復推敲,果然發現文章中畢竟還有水分,若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反而更含蓄更富有藝術張力。最終,經壓縮后正式發表的作品受到好評,他這才明白,應該感謝袁鷹,感謝他從嚴要求。何為這一席話,情真意切,語重心長,讓在場的全班學員都為之動容。課后,那位永定同學很快定下心來,重新披掛上陣,其文章第七稿終于獲得何老首肯而勝利過關。

    兩年過后,我有幸調入《福建文學》,成為何為樓下的一位新房客。頭半年,家屬暫未隨行,每天早晨,何師母徐光琳大姐都會在我門口放上一壺開水。那時,福州電力供應不足,夜間常停電,我便趁機上樓,到何為家聊天。有時,聊天累了,我也陪他靜聽收錄機里播放的西洋古典音樂,其中,他最愛聽的是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后來,他就以此曲為背景,寫出悼念周恩來總理的散文新作《春夜的沉思與回憶》。

    相處久了,我漸漸明白,何為心目中的散文,是十分崇高而神圣的藝術殿堂,凡欲登堂入室者,必須對其懷有足夠的敬畏與虔誠。因此,他不但對青年作者嚴格要求,對自己作品,更是嚴格到了嚴酷的地步。他讓我觀賞他特制的一個立柜,上下幾十層淺淺的抽屜,每一層抽屜都保存他某一篇作品的手稿,一稿,二稿,三稿……他告訴我,每篇文章寫好后,他都要花一個月時間反復修改后才發出去。有一天大清早,我還親眼見他急匆匆趕往東街口郵局,為的是給《人民日報》的袁鷹發電報,請他修改即將發表的一篇散文新作,里頭最后一段有十幾個字,還可以改得更好一些……當年,電報是最便捷也最昂貴的通信工具,我估計,能發電報改稿的,除何為外,全國作家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當年,年輕力壯、心浮氣躁的我,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胡亂向全國報刊投稿,由于片面追求數量,其質量自然參差不齊。幸有何老在我身邊經常給我潑點冷水,讓我漸漸明白,散文是一種易學難工的文體,來日方長,切不可求勝心切,操之過急。

    1980年新春,我收到《人民文學》副主編周明來函,說我的一篇稿件準備刊用,只是標題《海岸上的石塔》不夠理想,希望能想個更好的。我立即找出底稿,興沖沖上樓向何為報告。他很是為我高興,但同時也強調:“文章標題太重要了,好比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別急,再想想,一定能想出個更傳神的。”可是我搜索枯腸想了一夜,也沒想出個能讓自己滿意的,正當無奈之際,何老敲開我的房門,笑呵呵地說:“昨天晚上,我倒是幫你想出一個,就四個字,《海峽塔影》,你看如何?”我一聽,高興得跳了起來:太好了,“海峽”一詞,突出地域特色,而一個“影”字,化實為虛,以動寫靜,很能激發讀者的豐富聯想,真是神來之筆啊,我為何就想不出呢!看來,姜還是老的辣!從此,我也養成先定題后開筆的寫作習慣,并從中嘗到甜頭:標題,往往就是文章的切入點,乃至全文“文眼”之所在。

    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擬出版一套“福建文學叢書”,約我提供一本集子。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書,自然馬虎不得,我把修改過的書稿裝訂成冊,誠惶誠恐地向何為求序。他一口應允,并很快就把序文《可喜的起點》交給上海《文匯報》發表。文中,他對我鼓勵有加,同時,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毛病是“熱情有余,精深不足”“感嘆號太多,句號太少”“某些地方還留有新聞筆調的痕跡”……對此批評,我心悅誠服,此后,“在藝術創作中,如何處理好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掌握好虛與實的關系”,便成為我所面臨的一大課題。如今,將近40年過去,何為先生的教導言猶在耳,但他對我的殷切期望和嚴格要求,除盡量少用感嘆號外,其他各項,我至今也未能完全做到。緬懷恩師,我只能說,我是他不很合格的一個學生罷了。

    當然,文章的成敗得失,取決于各方面因素,并非所有文章反復修改后都能成為精品佳作。這一點,越是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作家,就越有自知之明。比如何為,他年輕時就立志要寫《聶耳傳》,且其開頭若干章節在《中國青年》連載后廣受好評,然而,“文革”一聲炮響,這一寫作工程被迫中斷。等到“四人幫”被粉碎,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重新恢復國歌地位之后,何為也多次嘗試續寫《聶耳傳》,并希望以此作為他一生的代表作,但每次都力不從心,知難而退。1999年,我到云南參加哀牢山筆會,一位哈尼族作家送我一本新出版的《聶耳傳》,據說,這已經是中國大陸第四種《聶耳傳》了。返閩后,我把此書轉贈給何為,不料,老先生的臉色頓時凝重起來,他久久撫摩其印有傳主相片的封面,沉默不語,最后,才長嘆一聲道:“晚年的我,再也不適合寫青年時代熱血沸騰、激情澎湃、才華蓋世的偉大音樂家了。”

    “千古文章未盡才。”何老先生這一聲長嘆,也嘆出了許多老作家晚年深深的遺憾與無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国产精品玖玖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免费看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 | 青青草国产精品视频| 12345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91啪|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免费αv视频| 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精品一|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伦理一二三区伦理|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嫩B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美女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