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技藝、續記憶—— 全國專家線上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
粵劇、粵語電影、粵劇電影,以及粵劇舞臺藝術該如何“存”技藝、“續”記憶?8月28日,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戲曲影視文化的新視野——《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新書研討活動”在線上舉行。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研究員高小健等16位來自全國各地及廣東本地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線上研討活動,會議由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白嵐主持。
《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羅麗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建立大灣區戲曲影視的譜系結構
《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是國家一級編劇羅麗的最新學術研究專著,2021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戲曲藝術當代發展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系統梳理了珠三角文化脈絡中的粵劇、粵語電影、粵劇電影,以及粵劇舞臺藝術本體在不同載體上如何“存”技藝與“續”記憶。
同時該書全面關注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戲曲電影作品、戲曲電視系列片與戲曲名家相關的紀錄片等,深入闡釋了電影與戲曲兩種藝術形態的技術融合和美學碰撞等問題,力圖對粵劇電影拍攝制作模式、產業發展與宏觀政策進行深度解析,為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粵劇電影、戲曲影視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參考。
毛小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發展路徑研究》對該地區的戲曲影視狀況有了更為立體的把握,既有縱向的歷史描述,又有對時代的橫向把握,還有對未來的展望預測,為大灣區今后戲曲影視發展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
線上研討會部分與會專家視頻畫面截圖
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江飛則指出,該書在研究領域上,有意識地打破邊界,實現跨圈,除了關注粵劇電影,還全面關注到其他戲曲影視作品、戲曲電視系列片、戲曲記錄片等等,通過豐富的史料考證和文本案例,建立起清晰完整的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和戲曲影視的譜系結構,具有歷史感和現實性。
廣東省文聯理論室主任、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梁少鋒認為,該書所展現的百年粵劇影視歷史,是傳統藝術和本土文化頑強生命力的一個有力見證,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戲曲影視文化未來的路向,更從中瀏覽到大灣區現代化的百年進程。這是通過戲曲電影發展路徑觀照區域社會現狀的一個生動范例。
“羅麗從2005年起,就關注粵劇電影的產生、變化、發展的歷史,她在粵劇電影的課題研究中有著10多年的積累。”原廣州市文藝研究所所長羅銘恩表示,近年來,羅麗對粵劇影視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她又陸續開展了戲曲影視美學的相關研究。“可以說,羅麗的大灣區戲曲影視研究一直在路上,讓人感動和鼓舞。”
匯聚新時代廣州文藝評論新力量
據悉,為貫徹近日中宣部、文旅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總體要求,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繼續加強廣州文藝評論陣地與人材培養工作。
除“羊城青年評論家”“羊城文藝評論基地”外,2021年,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特別針對廣州本地院團在今年推出的舞臺新作以及本土作家今年推出的一系列新書,開展系列評論活動,充分發揮文藝評論引領、助推的工作,匯聚新時代廣州文藝評論事業的新力量。
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的系列活動將充分利用網絡的靈便性,邀請到全國各地專家來對廣州本土作家學者的新書新作進行點評研討,成為進一步推動廣州文藝評論事業的建設、加強廣州市評協與其他兄弟協會之間的交流合作的良好開端。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廣州市評協將繼續推出隨筆體文學評論集《共鳴與回響》《為思想尋找詞語》、科幻小說《故事之王》、報告文學《迎風破浪:新時代廣州“智造”實錄》等一系列新作展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