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心刻畫真實的歷史 連環畫《可愛的中國》原作與手稿展出
“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1935年8月6日,方志敏戴著沉重的腳鐐,昂首挺胸走出牢房。隨著一聲槍響,方志敏在贛江江畔英勇就義,年僅36歲。在獄中,方志敏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等著名篇章,期盼光明中國的到來。
上世紀80年代初,趙奇發表了成名作《可愛的中國》,一反長久以來連環畫遵循的畫情節、畫故事的傳統,以詩性的筆墨語言,刻畫了大革命時期的艱苦歲月,勾勒出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觀眾。日前,連環畫《可愛的中國》原作與手稿首次在海淀美術館(北館)集結展出,趙奇向記者講述了《可愛的中國》創作歷程,以及他對這片土地的情結。
初生牛犢
畫了名家“想都不敢想”的作品
“關于方志敏《可愛的中國》,我最初的印象是在哥哥的課本上看到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描寫方志敏在船上,看到中國人受屈辱的那些場面,心里很不好受。”趙奇上世紀50年代出生在遼寧錦縣的農村,那段歷史通過親人的敘述與先烈的文章,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1980年,趙奇剛剛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兩年,20多歲的他一邊擔任教學工作,一邊進行藝術創作。他的中國畫《九·一八》首先引發了美術界的關注,流離失所的逃難者們以麻木迷茫的表情,訴說著戰爭帶來的悲慘命運。隨后,他開始了連環畫《可愛的中國》的創作,跑遍圖書館尋找方志敏的照片及文字資料。
在當時的藝術家們看來,《可愛的中國》很難畫成連環畫,因為其文字并不是敘事性的故事,而是一篇抒情散文,如何將其中的精神內涵落實到畫面上,非常考驗畫家的創作能力。趙奇拋開了中國畫、油畫等限制,拒絕了簡單的圖解文字,而是吸收了文學中的意識流,電影中的蒙太奇等手法,使畫面脫離生硬的說教,而像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大片。
例如,原文中講到“法西斯國民黨在用種種威迫利用的可恥手段,企圖勸誘我們投降”,這是最容易完成、也是最容易成為說明圖的畫面。通常的思路往往是表現方志敏和所有烈士一樣,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造型;或是方志敏怒目橫眉,怒斥國民黨反動派等場景。但是趙奇描繪的畫面,是在一間闊綽的房間里備好的一桌酒席,與方志敏“寧愿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形成強烈的對比。
如此創新的藝術語言契合了《可愛的中國》的文學性,也開創了一種新的表達形式,在當時的美術界廣受好評。著名連環畫大師賀友直為此給趙奇寫了一封信,稱贊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作品。該作品還獲得了全國美展銅獎,暢銷數十載。此次展覽中展出了作品創作過程的手稿,從中可見畫家構思的調整與靈感的閃現。
30多年來出版的關于方志敏的圖書中,很多都使用了趙奇的畫作為插圖。“不久前,方志敏烈士的后人找到我,希望可以在一次展覽中使用我的畫作。這對我來說是一份肯定,藝術創作的感染力,是不止于‘像照片’的。”趙奇說道。
藝術苦行僧
良知與悲憫促使他創作
作為一名畫壇常青樹,趙奇先后創作了《可愛的中國》《啊·長城》《靖宇不死》《嘎達梅林》《重逢》《鑄劍》《溥儀出宮·民國十三年》《京張鐵路·詹天佑和修筑它的人們》《年輕的時候》《生民——1885·舊金山·黃遵憲與華工》《商鞅變法》等一系列重大歷史題材作品。他曾獲得國家級的美術獎項20多次,1996年被中國文聯世紀之星工程委員會評為全國美術界唯一的“世紀之星”。
在許多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他都會如苦行僧般背著包,走訪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在創作連環畫《靖宇不死》期間,他來到楊靖宇紀念館,得知在日偽統治時期,每逢年節和忌日,都有人給楊靖宇燒香紀念。日軍剖開楊靖宇的腹部不是在解剖室,而是將楊靖宇的尸體用爬犁拉回后放在一個院內,用指揮刀剖開的。在畫《啊·長城》期間,他一個人搭車從東北來到北京,站在巍峨的長城腳下,感慨古人寄望于修長城作為防御工事,卻依然抵擋不住戰爭的侵襲。
曾經的一次畫展,趙奇以“一個人的戰爭”為題寫下了對自己創作的感悟。“繪畫不是禱告。繪畫是在說話……我得畫出我的良心。我知道還有許多事情應該把它畫出來。每一次繪畫是對著自己,也是對著殺戮者。”他說,良心就是不說假話,盡己所能地了解真實的歷史,傳遞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