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九十年:文學戰線“普通一兵”自述》
《我這九十年:文學戰線“普通一兵”自述》
作者:束沛德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8月
ISBN:9787020166350
定價:79.00元
寫在卷首
凡事講究一個“真”字,一切都求真務實,做事要認真,待人要真誠,為文要真實。這是我的人生信條,也是我畢生努力登攀的目標。
一個稱職的文學組織工作者要熱愛文學,培養起對文學工作深摯的感情;要有點奉獻精神,滿腔熱忱地為作家服務;要善于同作家交朋友,努力做作家的知己、知心、知音;還要多讀作品,多動筆桿,養成勤于閱讀、思考、寫作的習慣。
各條戰線、各行各業都需要有人“打雜”,跑龍套,做組織聯絡、后勤服務工作。我心甘情愿在兒童文學界跑龍套,為繁榮當代兒童文學,做一點擂鼓助威、拾遺補缺的工作。我深切地感到,能為塑造未來一代美好心靈這個偉大工程添磚加瓦,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幸福。
在當代文壇跑龍套
——我的小傳
九一八事變前夜,1931年8月我出生在江南滬寧線上一個縣城里。童年、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度過的。
從小喜歡文學,愛書如命。祖母教我的兒歌、大人講的故事和《魯濱遜漂流記》、《寄小讀者》、《愛的教育》、《三國演義》等書,給予我最初的文學滋養。中學時代接觸到我國新文學和前蘇聯文學,《家》、《倪煥之》、《王貴與李香香》、《母親》、《在人間》、《被開墾的處女地》等,成了我愛不釋手的讀物。
從初中開始就愛編編寫寫,給報紙寫“學府風光”一類消息報道。上高二時,與同班同學一起辦起《三六周刊》,開頭是學校里的一張壁報,后來成了一張省報的副刊。那時,我斷斷續續寫了一些散文、速寫、隨筆、詩等,分別登在《青年界》、《中學時代》、《文潮》、《東南晨報 ?三六周刊》上。16歲那一年,我的一篇題為《一個最沉痛的日子》的小小說,獲得了《中學月刊》征文名譽獎。
由于對當年現實社會的不滿,中學時代我就立志當一名新聞記者,用自己手中的筆反映民間疾苦,為人民大眾說話。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如愿進入復旦大學新聞系。大學時代,參加紅旗手文藝社,編《復旦大學校刊》副刊。
學習掌握了新聞采訪、編輯的ABC,又選修了中文系唐弢的《現代散文詩歌》、許杰的《文學批評》,從而激發起對散文隨筆、文學評論寫作的興趣。從1950年起涉足文學評論,寫了一些文藝短論、書評,在唐弢主編的《文匯報?磁力》(“筆會”的前身)上發表。那時我在復旦大學學生會、團委會做宣傳工作,1952年應《文匯報?社會大學》編者之約,在報上開辟了“思想改造學習隨筆”專欄,前后不到兩個月,連續發表了思想雜談30多篇。
1952年8月底,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共中央宣傳部干部訓練班進修。同年冬,分配到全國文協(中國作家協會前身),在嚴文井、沙汀麾下做秘書工作。由此開始了我在文壇長達半個世紀“跑龍套”的生涯。從跨進文學門檻到“文革”爆發這10多年,我先后擔任中國作協創作委員會秘書、《作家通訊》編輯、中國作協黨組記錄和秘書、周揚同志秘書。1958年下放勞動,并任《懷來報》副總編輯。隨后調至河北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工作。在中國作協和河北工作期間,寫過一些通訊報道、文學短評、作品評論,發表在《文藝報》、《文藝學習》、《詩刊》、《蜜蜂》、《河北文學》等報刊上。同時,不時為領導起草有關文藝工作的講話、報告,為《河北日報》寫社論,草擬“指示”、“批語”一類公文,因而被同事們戲稱為“文件作家”。十年浩劫,大部分時間在學習班、五?七干校度過。1972年初,分配到河北機電學院做宣傳工作。直到粉碎“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夜,1978年10月我才歸隊,從河北調回中國作家協會。在作協復查辦公室、四次文代大會籌備組起草組工作一段時間后,1980年初,任作協創作聯絡部辦公室副主任,并負責《作家通訊》的復刊工作。1982年開始參與中國作家協會的領導工作,歷任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創作聯絡部主任、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兼任《未來》、《兒童文學》、《中國兒童文學》、《十月少年文學》編委、顧問等。
長期從事文學組織工作,在調查了解創作情況、開展作品和創作問題討論、組織作家深入生活、培養文學新人、發展文學隊伍、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多次參與中國作協召開的重要會議的組織領導工作,如擔任中國作協第四次、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臨時黨組成員兼副秘書長,先后兩次作關于修改《中國作家協會章程》的說明,并發表《談文學組織工作》、《樂于當作家的服務員—與新來作協的年輕朋友漫談》等總結經驗的文章。
作為中國作協領導班子成員之一,長期分管兒童文學工作,從1986年至2007年,擔任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達22年之久。1986年、2000年主持召開全國兒童文學創作會議,在會上致開幕詞:《為創造更多的兒童文學精品開拓前進》、《迎接兒童文學新紀元》。從1988年至2007年先后主持中國作協舉辦的第一屆至第七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創作評獎。執筆起草1986年、2001年中國作協關于改進和加強兒童文學工作的兩個《決議》。主編或與他人共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名作文庫?兒童文學卷》、《中國當代兒童詩叢》、2001——2006《中國兒童文學年鑒》、《兒童糧倉?童話館》、《兒童糧倉?小說館》等;并參與編選《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共和國兒童文學金獎文庫》、新中國《兒童文學光榮榜書系》等。這些會議、活動、文件和圖書,均對我國兒童文學事業的發展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世紀50年代開始涉足兒童文學評論,被論者認為是最早參與我國當代兒童文學理論建設的批評家之一。著有:《束沛德文學評論集》、《兒童文苑漫步》、《守望與期待》、《追求真善美—跟少年朋友談談讀與寫》、《為兒童文學鼓與呼》、《束沛德談兒童文學》、《發出自己的聲音—束沛德文論集》、《情趣從何而來—束沛德自選集》等。其中頗有影響的論文有:1956年發表的《幻想也要以真實為基礎—評歐陽山的童話<慧眼>》一文,引起了一場持續兩年之久的有關童話體裁中幻想與現實關系的討論,被認為“開創了新中國成立后童話討論的前聲”,“對于當時的兒童文學理論界是有益的”。1957年發表的《情趣從何而來—談談柯巖的兒童詩》,是最早評介柯巖作品的一篇文章,先后被收入《中國兒童文學大系》等八、九種評論選集。評論家認為該文是“有一定理論水平的作家作品論”,對兒童情趣的贊美,“深深影響了一代兒童文苑”。改革開放以來,發表的較有影響的論文有:1986年發表的《關于兒童文學創新的思考》,獲首屆全國兒童文學理論評獎優秀論文獎。1997年發表的《繁榮邁向新世紀的幼兒文學—<中國新時期幼兒文學大系>序》,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兒童文學卷一》。2001年發表的《新景觀 大趨勢——世紀之交中國兒童文學掃描》,收入《走向新世紀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等多種評論選集,被認為“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指導性與前瞻性”。《中國兒童文學六十年(1949-2009)》一書收錄了我16篇評論文章。
從一線退下來前后,陸續發表了一些有關個人經歷、文壇憶舊、作家剪影、異域風采之類的散文,著有散文集《龍套情緣》、《歲月風鈴》、《多彩記憶——束沛德散文選》、《紅線串著愛與美》、《我的舞臺我的家——我與中國作家協會》、《在人生列車上》、《愛心連著童心》等。報刊上曾先后發表多篇文章,稱贊上述散文集“感情真摯,文筆樸實”,記錄作協、文壇人和事的文章具有史料價值。《多彩記憶》被收入新中國《兒童文學光榮榜書系》。2019年出版《束沛德自選集》(三卷):《耕耘與守望》(文論卷一)、《堅守與超越》(文論卷二)、《緣分與擔當》(散文選)。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先后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匈牙利、泰國、意大利、緬甸。1995年獲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特別獎。由于在從事兒童文學組織工作和評論工作上的成就,2003年獲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2009年、2019年先后獲中國作協頒發的從事文學創作60周年、70周年榮譽證書、紀念章。從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20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