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影視劇評論文風建設小識
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新時代影視劇評論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影視劇評論大概是藝術評論領域中參與者層面最廣泛、呈現平臺最立體、評說數量最大,且形式與風格最繁雜、反響和互動最迅速、綿延時間最久的一隅。
一片上映、一劇播出或上線,甚至在上映、上線或播出之前,乃至映畢播出之后,在頁面、公眾號、客戶端、版面上、屏幕中、飯圈間,推銷文、紅包文、花邊文、黑文、爽文、八股文、八卦文、太極文,滾滾而來,滔滔不絕,一派公說公有情、婆說婆有趣的喧鬧景象。
而一旦因某作品內、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某項觸及了紅線、底線而被“搜索”“舉報”“點名”“下架”之后,瞬間又會出現眾多說明文、說情文、撇清文、反噬文、蹭討文等等。
在影視劇評論的小天地里,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的風派評論,不是一時表現。過些日子、換個對象,它會再來循環一遍。存在于影視劇評論領域的“批發”議程、“諛論”作風和“風派”慣性,是阻礙我國影視劇創新發展的弊病之一。而在我國新時代影視劇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里,創作和評論同樣重要,都需要守正創新。
《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改進評論文風,多出文質兼美的文藝評論”,是意味深長的。
一篇文采可喜,一代文風尤重。唐代陳子昂所追慕的“漢魏風骨”,與所唾棄的“齊梁間詩”,并非專指一人一篇,他針對的是世代的文風藝道,是端正還是鄙曲,是勁健還是浮靡。如果說“禮樂刑政,其極一也”,體現的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中,對社會建設需要予以整體化兼顧的綜合觀,那么,在新時代、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包括文藝評論在內的文風,與國風、黨風、政風、世風、民風也是系于一脈而可互動的。新時代文藝評論的文風建設并非末端枝節,居安思危的道理又豈限于國防與經濟。文化建設就在“五位一體”之中,文風建設也內涵于文化建設之中,而文藝評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影視劇評論的文風建設的一個重點,是評論者的作風建設與自身修為。筆者以為集中在對于影視劇作品,如何看、看哪些和怎樣評上。個人所識如下:
“風物長宜放眼量”。觀看一部作品,評價一部作品,要把它的敘事追求和表意所在,放在社會歷史與時代進程中來加以分析,要問一問它從哪兒來,要向哪兒去。《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把握好文藝評論的方向盤”。一篇影視劇評論,不僅是對一部作品的估量,它還可能是影響影視劇創作單位再生產的參考。所以,在微觀一部作品之時,需要有超越作品之外的宏觀視野,想一想它是否有利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同時,也要把這部作品放進影視劇創作的發展歷程中來觀察,避免孤證獨說,在比較中審視,有理有據有參照地發現它的創新所在與不足所在,揚其所長、指明所短。
細論文要看全劇。司馬光說在《資治通鑒》編纂完成后,“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電視劇和網絡劇篇幅較長,要看完全劇是很耗時的。一個評論者,從尊重自己和作品為出發點,還是應該把作品看全看細。有的作品敘事上先聲奪人,有的娓娓道來,有的忽緊忽慢,不看完就下筆評說,難免左支右絀。同時,影視劇作品是集體創作的結果,除了語言和動作,還有造型、光影、景象、音響等多種表達表現元素。我們的影視劇評論要追求精益求精,就更需要看全看細看周翔,想一目了然或致一葉障目。
語不驚人死不了。創作的甘苦、市場的壓力、競爭的激烈、名譽的渴望,使參與影視劇的各方都希望得到評論文、評論者和評論臺的稱贊。一個系于影視劇創作與作品評價、特別是評語的供需市場是存在的。所以,類似“里程碑”“扛鼎作”“現象級”“頂流”“巔峰”這類的至評詞,批發式地被贈予參差不齊的作品。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君子慎其所立乎!”一個評論者的水平不在于他的廣造奇說、用絕使極,而在于他能否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一部作品、一種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在與文藝創作相伴隨的文藝評論領域,在影視劇評論業內,這些問題也存在。近年來,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中,《馬向陽下鄉記》《絕命后衛師》《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可愛的中國》《大江大河》《最美逆行者》《在一起》《覺醒年代》《山海情》《跨過鴨綠江》《大決戰》等一大批優秀電視劇作品相繼涌現。相比之下,在推動我國影視劇高質量發展方面,影視劇評論工作者更需奮發有為。期待影視劇評論工作者,按照《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嚴肅客觀評價作品,堅持從作品出發,提高文藝評論的專業性和說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推介給讀者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