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文學”講義大綱:物質化、戲仿與解構
原標題:“凡爾賽文學”:一種建構與解構的話語對抗
2020年5月22日,豆瓣用戶“小奶球”創建“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凡爾賽文學”(下文簡稱“凡學”)被正式命名,此時其僅限于小眾群體。2020年11月初,新浪微博作家認證賬號“蒙淇淇77”發布的偶像劇式情感語錄被網友翻出,“凡爾賽文學”“凡爾賽終結者”等話題接連登上微博熱搜,走進大眾視野,后經網絡發酵與媒體傳播,“凡學”正式出圈,演變為一場人人皆“凡”的網絡狂歡?!靶∧糖颉弊畛跻浴胺矤栙悺币辉~嘲諷那些“用‘樸實無華’的語氣表達高人一等的感覺”的人,她是將“凡爾賽”定義為“一種表演高級人生的精神”?!胺踩恕彼窒淼娜嗽O和精致生活既是他們想象中的生活的投射,更是一種炫耀式或虛飾性的自我表達。同時,更多“看客”群體則開始不斷解構“凡人”對身份、地位與財富的自矜式表達。“凡學”的建構關乎當下一部分青少年群體的生活追求與想象,而對它的解構則體現了他們中的另一些人對于張揚與推崇身份、地位、財富等行為的不滿,兩者構成了一種對抗式關系。
“凡學”是2020年新興的網絡亞文化現象,相關學術研究、文獻相對缺乏。一些非學術性的新聞報道或評論類文獻認為,“凡學”是一種物欲追求,一種炫耀性消費,總體上對之持否定態度,希望“反凡爾賽”。比如,易之批判它是一種新的拜金主義;宋金波認為,凡爾賽文學雖是對毫無遮掩、大大咧咧的炫耀的一種否定,但本質仍是炫耀;黃西蒙把它看作一種虛偽浮夸的表演、模仿和諷刺;王廣燕呼吁真誠簡單,反對浮夸炫耀,等等。本文則嘗試從學理層面分析“凡學”的興起及其裂變式傳播,“凡人”們的自我建構,來自受眾的現實解構,“凡人凡語”建構與解構中的對抗式話語表達,以及這種對抗性文本引發的價值反思、身份焦慮與社會認同等問題。這對于深入理解“凡學”亞文化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凡學”現象的興起與裂變式傳播
“凡學”的最初創意來源于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描述的是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王后奢靡的貴族生活,表現一種華麗精致的宮廷生活方式,后來網民用“凡爾賽”指代在社交媒體平臺低調炫耀奢侈精致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行為,其炫耀方式由過去的庸俗露骨轉向相對曲折隱晦。
“凡學”的最初陣地主要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平臺,主要表現為在看似無意、實則有意中展示“凡人”們奢侈精致的生活,并暗示這只是他們的普通日常生活,或者借一些輔助表情包展現他們對優渥生活和優異外貌的不在意。比如,“今天老公又買了一輛××,我都跟他說了家里有三輛××了,阿姨外出買菜都夠了,可是他就是記不住”這句話看似在吐槽自己老公不關心家庭瑣事,實則炫耀家中有多輛豪車。因此,有人把“凡學”的內容概括為“漫不經心的做作、故作困擾的炫耀、欲拒還迎的責怪”?!靶∧糖颉弊畛跏褂谩胺矤栙愇膶W”一詞只是為了“嘲諷那些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的人”。“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則以微信朋友圈、豆瓣社區中的“凡言凡語”作為案例,研習凡爾賽文學的符號建構,教人們如何辨別“凡學”。
而真正將“凡學”帶進大眾視野的是微博用戶“蒙淇淇77”。2020年11月,該用戶在微博空間頻繁發文,稱自己家住大別墅,難過的時候只在維多利亞港哭,家里雇用的保姆英語達六級水平……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藝術化夸張、美化,甚至捏造,營造出一種“高級”人生感,也折射出一種扭曲的金錢觀與價值觀。其言論帶有濃厚的凡爾賽意味,其經典語段被網友們活用到各種場景中,使得凡爾賽文體迅速增殖,由此開啟了一場“凡學”網絡狂歡?!胺矊W”的網絡熱度引發主流媒體的競相報道。比如,《南方周末》報道的《“凡爾賽文學”:關于身份與財富的想象》,界面新聞發表的《“凡爾賽文學”沖上熱搜是怎么回事?》,澎湃新聞追問的《上熱搜的“凡爾賽文學”,到底是啥》,等等,主流媒體的關注將“凡爾賽”亞文化現象擴散至各行各業社會群體中。截至2020年11月底,“凡爾賽”和“凡爾賽文學”的百度指數日均值分別為25519和38714,同比上升4361%。
“凡學”現象不僅存在于社交媒體平臺,還廣泛存在于網絡空間的各個角落。比如,小紅書、脈脈和知乎社區都被普遍認為含“凡”度較高,它們依次是女性凡爾賽、職場人凡爾賽以及精英凡爾賽的代表。
小紅書是以女性用戶為主體的App,其中的“凡爾賽”主要表現為物質炫耀。在小紅書空間進行秀物時,用戶面臨兩難境地:高調炫富會引起觀眾的集體吐槽,但如果不秀,其所購買的物品則無法讓人知曉,所以他們以看似低調的方式進行變相炫耀。曾有一位用戶秀出自己的某奢侈品牌皮包后,又表示自己太窮,不經常背這個包,沒法把它當日常生活用品。然而,她所秀的其實是一款限量版名牌包,價格驚人。該用戶雖然表面說自己窮,但實際用意在于展示自己的限量款包。
在脈脈職言區,職場人往往通過自曝求職身價抒發自己對未來職業選擇的迷茫,以征求大家的建議。但在很多情況下,那些留言求建議和安慰的人卻通?!吧韮r不菲”,系事業有成的精英人士。有“凡人”曾在脈脈社區留言:“我和老婆都是北京土著,孩子2歲,房子北四環一套、北三環一套、二環內兩套,南三環一套,理財存款700萬,這些夠養老嗎?”樓主看似在求大家解答疑問,實際上卻完成了一場炫富。
不同于小紅書和脈脈社區對物質財富和職場成功的炫耀,知乎社區則顯得“超凡脫俗”,更多呈現的是精神世界的“凡爾賽”。比如,知乎社區有一條問帖:“出生在有錢人家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一位答主未直接正面回應,但通過講述自己與一位農村姑娘相遇的故事,娓娓道出自己優渥的家境和不平凡的學歷見識,基于家庭和財富的優越感在其中盡數體現,網友們也顯然在第一時間嗅出了其中隱含的炫耀意味。
可以說,“凡學”現象最初起源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一些常見的隱形炫耀現象,隨后逐漸在各種網絡社區中進行裂變式傳播。這種“以平靜淡泊的口吻,‘不經意’地炫富、秀恩愛的網絡文體,在億萬網友的圍觀、調侃、嘲諷和解構之下,引發了又一場網絡狂歡”。
“凡人”的自我建構與受眾的現實解構
“凡人”們所制造出的凡爾賽文學在一股解構浪潮中演變為一場網民狂歡表演,全網參與使之形成一種大眾娛樂文化。凡爾賽文學成為作為生成者的“凡人”與作為破壞者的網友的超話焦點,反映出消費社會時代的社會心理,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等問題。
(一)“凡人”:虛幻身份的建構者
1.自我建構的虛擬表演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認為,人們在不同的情境框架中會利用符號進行欺騙性的“自我”表演。如今,網絡社交媒體空間成為人們自我展演的主要場所,網絡社交場所所具備的某種程度的匿名性及其展演空間的公開性驅動人們將現實身份、地位、財富、學識等社會資本進行理想化修飾,以期重構自我。人們依據自我的經驗結構選擇表演方向,而其經驗結構又區別于社會既定的規范和準則,因而“凡人”們往往將理想化表演框定于大多數人不可企及的地位、財富、學識、愛情等,表演出高人一等的姿態?!胺矊W”的表達性“裝備”(如圖片移植、符號美化、音視頻拼貼等)可以美化個人網絡社交空間中的日常生活。在網絡社交媒體的“符號交流互動機制”作用下,“凡人”們可以即時從他人的反饋中修正“鏡中自我”。如果遭遇嘲諷、挑釁或阻礙,他們就會進行自我調整,改變表達方式和程度,以得到更多受眾的認同?!胺踩恕眰儾坏梢酝ㄟ^自我修正迎合受眾,呈現更“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且能夠在虛擬社交空間中重構一種“理想化個體”之間的交往世界?!胺踩恕眰儗⒎矤栙愇膶W作為符號/話語,在網絡自媒體、社交媒體空間的前臺呈現出個人對身份、地位、財富、學識、愛情等社會資本的不屑一顧,在現實生活的后臺則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對這些地位、名利的真實渴求。
歐文·戈夫曼將這種表演動機視作“印象管理”,即通過戲劇技巧表演、美好形象呈現塑造自我認同,以及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凡人”們在網絡自媒體、社交媒體空間進行完全或部分的包裝正是一種自我現實身份認同匱乏的表現,他們通過在虛擬網絡空間中制造幻象進行自我安慰和“替代性滿足”,以彌補現實生活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焦慮。這就使他們迫切地尋求觀眾的認同,并以他人的認同強化自我認同。然而,基于虛擬表演而建構的理想的自我形象與社會現實經驗往往不相協調,主體的自我求證歷程往往會被無窮無盡的困擾所縈繞。在這一過程中,想象的“事實”、虛幻的表演所構建的虛假認同的結果往往是造成主體的異化,從而使主體墜入迷網之中,在虛幻的自我迷戀中忘乎所以?!胺踩恕眰兊奶摂M表演因而也往往受到觀眾的群嘲、戲仿,引發全民狂歡。
2.自我迷戀的鏡像誤認
雅克·拉康認為,“人在前語言階段便有了自我意識 ,并建立起一種‘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系。然而,這種意識到的‘自我’一開始就不是真實的,它不過是一個虛幻‘鏡像’”。鏡像認同“既呈現了主體與由他人所構成社會情境之間的空間辯證法,也呈現了主體在自身發展或歷史中的時間辯證法”。主體通過預期產生將來,通過回溯產生過去,而這種預期與回溯使得主體被虛幻、被異化。為此,主體對自我的認同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的誤認。鏡像認同中帶來的“誤認”即本屬于想象的東西被當作現實,本屬于外在形式的東西被內在化,就像鏡前的嬰兒一樣,它本來是支離破碎的,卻在視覺的格式塔下完成了自我的整體性認識,并預期這一完整性形象是屬于自己的,但這只是一個想象的理想主體,這種誤認只能帶來主體的“異化”。
“凡人”們有意識地編碼加工被展演的文本,以形成自我鏡像誤認或主體的自欺,并制造他者誤認假象。他們認為,僅僅是名包名表、豪宅轎車這類物質意象的反復組合式炫耀遠遠不夠,虛偽與矯飾、炫耀與浮夸,很容易被戳破。他們相信,人們更喜歡(哪怕是偽造的)真實感,在這種真實感中,才會贏得他者的認同(誤認)。因此,“凡人”們在展示權力、地位、金錢、愛情時,要規避虛偽浮夸給人們帶來的反感情緒,規避會給自身人設減分的“土豪”屬性。因而,“凡人”們的炫富顯得更含蓄。比如,抱怨對自己擁有的名牌包不滿意,買了一輛高檔轎車故意說顏色不好看……總之,他們通過展現一種高檔精致的物質生活或高雅的精神文化,間接炫耀自己的優越感,偽造一種云淡風輕的態度,讓觀眾誤認為這是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從而獲得被尊重感、被認同感。
(二)受眾:現實主義的解構者
1.價值觀對抗
人們普遍反感抱怨式謙虛、自我貶低式謙虛和直接炫耀的“凡人”話語策略,其中對抱怨式謙虛的容忍度最低。“凡人”們展示身份、地位、財富、愛情等社會稀缺資源的同時,進行自我貶抑或表達虛偽式謙虛,其背后的炫耀意圖引發了網友的普遍不滿甚至怨恨。在社會轉型背景下,貧富差距、階層固化問題突出,社會階層流動性不足,而全球疫情的蔓延又導致全球經濟的衰退,廣大網友身處這種社會環境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因而對“凡人”們的炫耀往往產生抵觸情緒。網友借“凡學”亞文化話語形式與“凡人”們展開對抗,以滑稽、幽默、戲仿的話語表達抗議,拒絕其凡爾賽式炫耀行為。
同時,“凡人”們所炫耀的并非其真實狀況,他們的話語表達中常常摻雜夸張化、浪漫化的虛幻浮影,透露出崇尚權勢、財富、地位的扭曲價值觀,這與我們所推崇的主流價值觀相悖。因而,觀眾樂于拆解“凡人”的虛偽炫耀,并以主流價值觀對其加以匡正?!靶∧糖颉痹凇胺矤栙悓W研習小組”的社區簡介中提到,“如果能讓凡po們(‘凡人’)意識到自己價值取向中的問題,把注意力轉移到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質上,而不是刻意營造一種虛偽的、代理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交散發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里所表現的是對于“凡學”亞文化的一種批判、指導姿態,“小奶球”自己也頻頻以戲謔式話語進行抵抗,消解其偏頗的價值觀念。
2.破壞之后的自我肯定
自我與他者的差異促成了自我的形成,“凡人”與受眾之間構成的差異對受眾的自我認同有一定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了“鏡中我”概念,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我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社會差異與互動形成的。“凡人”與受眾在社交媒介空間中進行信息交換,通過關注、點贊、評論等行為實現互動交流,受眾窺探到“凡人”的“高級”生活,并將之與自身處境進行比照,兩者的明顯差距讓受眾體驗到明顯的心理落差。而一旦“凡人”們的“高級”人設被破壞,他者被否定,受眾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心理滿足。當“凡人”們虛偽的表演被揭露后,受眾解構了“凡人”高人一等的面目,并會對“凡人凡學”所持有的偏頗價值觀進行批判,對“凡人”悉心經營的人設予以鞭撻。在“凡人”參照系的人設變動中,受眾不再否定自我,他們起初的自我降級轉向自我肯定。
“凡學”與“反向凡學”:一場對抗式話語表達
起初,“凡學”僅是一種拜金主義式的對物質財富的炫耀,但隨著網友紛紛造句、復制和戲仿“凡學”文本,“凡學”一詞演變成對拜金炫富的調侃與解構,如“現在有疫情,不能坐飛機,沒辦法自己開著飛機去,老費勁了,還得和空管局打聲招呼”,這種戲仿句式不過是句玩笑話,沒人當真,但此時的“凡學”文體已失去了其初始意義,演化成一場網絡狂歡。網絡社區、社交媒體乃至其他大眾媒體成為主流消費文化與“凡學”的對抗場地。比如,豆瓣社區既匯總各類“凡言凡語”,也鑒“凡”與拆“凡”;社交媒體空間既存在各式各樣的“凡學”創作,同時也存在更多拆解“凡言凡語”的符號與言說。造“凡”與拆“凡”現象本質上是“凡人”和受眾之間的一場對抗式符號/話語表達。
(一)生成與建構:“凡學”要素與信息有效率
網友總結,標準的“凡學”構件有三個要素:“先抑后揚、明貶實褒,自問自答(并喜歡在評論區里‘統一回復’),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借助他人之口來稱贊自己?!薄跋纫趾髶P、明貶暗褒”,即以抑伸揚,以貶襯褒;“自問自答”,即以一次或多次自我提問和回答的方式,營造出一種眾星捧月之感;“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即借他人之口稱贊自己,而“凡人”們則進行“謙遜”地否定。網友總結的典型“凡學”起初往往是表現出淡淡的憂傷,抱怨生活或者工作不順,然后自問自答,在看似不經意間炫耀自己,但語氣要帶有一點點難過或者無奈,包括運用“笑哭”“捂臉”或其他表達負面情緒的表情包,進行自我貶低。同時,“凡人”善于巧妙運用第三人稱視角,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動態時,他們往往刻意露出一些高檔小區、品牌旗艦店、跑車4S店、國際機場、高檔餐廳、頭等艙休息室、豪車名牌等的標志,并且在評論區自導自演,假裝回復“你怎么那么細心就注意到×××了呢”,由此襯托出個人消費或生活的檔次。
“凡學”走紅網絡后,更多人加入“凡爾賽學研習小組”中,在“凡學”三要素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并總結為所謂教材或心得。他們將凡爾賽文學的表達陣地從社交朋友圈擴展至更廣泛的場所,擴大了“凡學”的普遍適用性。比如,豆瓣用戶“唧唧富唧唧”將“凡學”三要素重新調整為:不必要的自我貶低、不必要的他人視角的夸贊,以及低信息有效率,并對各要點進行了更為精確的描述;用戶“zoe”指出,“凡爾賽”指標與對象有關,并將新的指標加入“凡學”的計算公式中。
“凡學”話語的信息有效率通常不高,其話語表達多輔以一系列與表達主題無關的定狀語,雖在語法結構上作為枝葉部分,但其最終呈現的篇幅卻讓人不能忽視?!胺踩恕眰兺ǔ1磉_抱怨、責備等負面情緒,意在炫耀和求得點贊,卻進行一系列鋪墊,將所講述事件中的各要素加以夸張化、理想化處理,如補充知名品牌、不必要的地點等炫耀的要素,最后再以自我貶低式話語收尾?!胺踩恕眰儽磉_的符號或話語信息量較大,但有效信息不過寥寥數語?!胺踩恕眰兩朴谝院顑葦康谋磉_方式自我粉飾,通過定狀語淡化炫耀成分,制造出一種無意識的自我呈現假象,表面看似在質疑與否定自己,實則為借用反問、襯托等表達手法,在平淡敘述中強化自身某些特質。
(二)戲仿與收編:反向生產“凡學”
由于凡爾賽文學所表達的拜金、炫富、張揚的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相悖,剛進入受眾視野便遭到解構,受眾常常以模仿、嘲諷、戲謔等娛樂化語言對抗“凡學”所傳遞的價值觀。受眾常以復制、拼貼與模仿的方式,反向生產并解構“凡學”。“復制”為“凡學”興起初期常用的一種收編策略。網友們起先是通過網絡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傳播這種新興的文化形態,照搬“凡學”經典案例。其后,網友們摘取和匯編“凡學語錄”,將其與新的應用場景進行拼貼組合和戲仿,以此種方式戲謔他們所鄙視的原“凡學”文本。比如,網友們將“蒙淇淇77”的“我在”“剛好要走15分鐘”等言語插入到各種現實生活場景中,如“從宿舍到教學樓5號樓,剛好要走15分鐘”,“從他的總裁會議室到我的總經理辦公室剛好要走15分鐘”等。而后,網友們依照“凡學”三要素開始造“凡”,利用“凡學”的句式結構開始戲仿,生成批量的“凡言凡語”。微博空間甚至發起了“凡學”模仿大賽,各行業、領域模仿創作“凡學”作品,“凡學”被應用于各種實時熱度話題。這種造“凡”與拆“凡”,基于符號的拆解、拼接與重組,使得“凡學”亞文化話語更容易被識別。
人們在洞悉“凡學”的話語構成和特質后,戲仿出其變異的話語表達形式,即“反向凡學”。“反向凡學”沿用凡爾賽文學的話語三要素,但戲仿的目的從炫耀轉向自嘲。以夸張化的鋪墊性符號或語句開頭,以相反的現實性符號或語句作為結尾,由此揭露“凡人”人生背后的現實場景。例如,網友在豆瓣發文稱:“在法國待的時間太久了,現在腸胃只喜歡吃法餐,這是法國的朋友給我帶來的法式面包,還是老味道,讓我想起了在巴黎的感覺”,并配圖國產品牌的法式軟面包。這種“反向凡學”解構“凡學”原本的炫耀意味以及高人一等的暗示,轉而將其還原為表達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從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層面對“凡學”亞文化進行“收編”。
價值反思:身份焦慮與社會認同
“凡學”中建構與解構的話語對抗是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爭奪,不僅是對于身份、地位、財富、學識、愛情等社會與經濟資本推崇與否的辯爭,更是一場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觀念沖突?!胺踩恕眰円钥滹椥缘姆柣蛟捳Z進行自我炫耀,網民狂歡折射的是看人皆“凡”的心態。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經濟衰退、社會生存壓力加重等在“凡人凡語”的刺激下,徒增受眾群體的身份歸屬與社會認同焦慮。身份焦慮即“身份的矛盾和不確定性”,受眾主體在與“凡學”亞文化斷裂時產生了“心理、觀念和行為的沖突和焦慮體驗”。
“凡人”們基于消費符號解決身份焦慮與社會認同危機,以物質消費搭建社會身份,填補身份認同的焦慮,實現社會地位的躍升。鮑德里亞認為,“以商品消費為主導的消費社會取代了原本的生產型社會,消費從原本的物的消費轉變為符號的消費,成為一種純粹的象征行為”?!胺踩恕眰円砸幌盗写淼匚?、欲望、財富、品位的物或精神象征符號襯托個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質,借助這些符號價值彰顯并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在博取他人認同的同時,強化自我認同。這種認同危機源于“再度急劇的現代化過程”,人們在快速轉型升級的現代消費社會中無所適從,在撲面而來的物質與文化娛樂消費中失去自我歸屬感與意義感。同時,“凡人”們試圖通過展示其理想群體的消費符號來達到某種對應的美學標準,并向那一群體的消費符號與審美趣味靠攏,以此消解他們之間的趣味區隔。這體現“凡人”群體迫切脫離其原本社會身份的愿望,但在事實上他們又缺乏彼群體的文化、審美和社會資本,只好通過物質財富和生活的外在炫耀,獲取他人認同和自我認同。然而,“凡人”們的外在符號展演與其所模仿群體的生活并不貼合,兩者之間的文化區隔使其無法完全了解彼群體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因而往往制造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炫耀場景,使其身份焦慮與社會認同的不安全感暴露無遺。
除去社交媒體空間充斥著的“凡人凡語”外,也不乏正常的展演文本被人們當作“凡學”范例的現象。比如,正常的個人作品展示被當作凡爾賽式顯擺,引發受眾羨慕甚至嫉妒心理。這意味著并非僅僅虛偽的“凡學”炫耀刺激受眾的神經,一些在正常的符號與言語表達中顯露財富、學識的行為也可能導致受眾的心理失衡,造成看人皆“凡”的“泛凡學”現象?!胺踩恕眰兂尸F的理想生活狀態與大部分受眾的現實生活狀態形成對比,受眾在這種心理落差中產生自我質疑與否定。同時,現實社會中經濟收入的不平衡強化了人們的貧富差距歸因傾向,即將這種貧富差距歸因為出身、社會限制等外在因素。這種傾向降低了人們對于社會流動可能性的估量,反而易造成社會固化。在這樣一種失望情緒下,人們容易展現出對于炫富群體的敵意和仇恨,以及對自己所處社會地位或群體的“怨恨式認同”。在消費社會時代,網友們掀起的“凡學”狂歡并非僅是網絡社會稍縱即逝的娛樂盛宴,其背后折射出的青少年群體的身份焦慮,乃至更廣泛社會群體的認同問題則更具有持久性,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結語
在當下消費社會時代,“凡學”是“凡人”們掀起的一場自我社會身份建構與受眾戲謔性解構相交織的網絡熱潮?!胺踩恕眰円苑矤栙惙?話語呈現或建構個人的經濟、文化、社會資本,試圖借這種完全或部分的自我包裝在公開、半公開或完全匿名的網絡媒體空間實現自我“美好”形象的塑造。但由此而來的自我形象、身份建構及價值認同不過是外界消費產品或空間鏡像下的自我誤認,而受眾也看穿了“凡人”們“抱怨式炫耀”的實質。“凡學”中諸多虛飾和夸張的炫耀式表達助推了過度物質化和拜金主義式消費膨脹,引發受眾的強烈反感,因而部分受眾試圖通過深入剖析“凡學”,解構“凡人”們所搭建的話語表達框架,以完成一種對抗性發聲。“凡學”中建構與解構的話語對抗暗含兩者之間的價值觀沖突,但其背后所折射的則是“凡學”亞文化主體與受眾群體共同面臨的身份焦慮和價值認同問題。
這種群體性的普遍焦慮與認同缺失現象應引起我們反思。這一現象可以放置到現代消費社會與后現代消費社會交織的時代背景中來考察。隨著網絡空間后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以物質財富、身份與社會地位作為個體衡量標準的扭曲價值觀也在滋生與蔓延,并成為一部分人謀求更多經濟、社會文化資本的手段?!胺踩恕眰兠允г陟乓晕镔|消費和虛幻的自我身份建構之中,借助于外在的物質化符號塑造自我身份,并試圖獲取社會認同;而受眾群體則在由觀看“凡人”表演而來的巨大心理反差中進行戲仿式解構,以獲取解構之后的某種自我認同和滿足感。為此,“凡人”們與受眾群體皆應公正、客觀地做出自我審視,適度地表達自我,保持話語理性和價值理性;主流媒體和社會各界應給予“凡學”亞文化群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和客觀理性的對待,以有效消除“凡學”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