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魯迅的衣食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蕭振鳴  2021年08月24日09:24
    關鍵詞:魯迅

    《走近魯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6月出版)是由三百個魯迅的人生片段連綴而成,是一本故事文體的魯迅傳記。“衣食”一節,講述的是魯迅的穿衣與飲食,反映了魯迅時代的生活背景。

    袍褂黨

    馬褂原為明代的軍服,清代時為便于騎馬而形成流行服裝。滿族人騎馬時內著長袍,外套馬褂,顯得威武莊嚴,號稱“長袍馬褂”。清代男性一般以穿馬褂為著正裝,對襟、立領、袖端為平口,前襟有五個扣襻,短款衣長到腰下位置。長款稱為袍褂,斜開氣,扣襻在側面,長及腳面。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頒布《服制案》,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日常禮服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又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

    魯迅存世的最年輕的照片是1903年留學日本時攝于東京,被稱為著名的“斷發照”。青少年時期的照片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無從看到魯迅小時候的服飾。能見到魯迅最早穿馬褂的照片是1917年京師圖書館開館時的合影。他在北京還有許多穿馬褂的照片,南下后便沒有了。

    辛亥革命以后,留洋的學子們把洋服帶入中國。革命者不但恨辮子,同樣也恨馬褂和袍子,因為那是滿洲服。但是,不但袁世凱把袍子馬褂作為國禮服,五四運動之后的北京大學要整飭校風,規定制服,學生們公議的結果也是袍子和馬褂!魯迅把主張實行長袍馬褂的人稱為“袍褂黨”。

    魯迅在《洋服的沒落》一文中說:“這回的不取洋服的原因卻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因其不合于衛生。造化賦給我們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彎曲的,彎腰曲背,在中國是一種常態,逆來尚須順受,順來自然更當順受了。所以我們是最能研究人體,順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細,發明了砍頭;膝關節能彎,發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發明了打屁股。違反自然的洋服,于是便漸漸的自然的沒落了?!标P于洋服與袍褂的爭論,魯迅講過一個樊山老人有趣的故事:“革命之后,采用的卻是洋裝,這是因為大家要維新,要便捷,要腰骨筆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裝,還厭惡別人穿袍子。那時聽說竟有人去責問樊山老人,問他為什么要穿滿洲的衣裳。樊山回問道:‘你穿的是那里的服飾呢?’少年答道:‘我穿的是外國服?!降溃骸掖┑囊彩峭鈬!?/p>

    樊山即樊增祥,是清代官員、文學家,在美術界也很有名望。樊山所說的外國服即清朝的服裝。民國很長一段時間流行的還是長袍馬褂,魯迅在紀念李大釗的文章《守常全集〈題記〉》中說:“段將軍的屠戮,死了四十二人,其中有幾個是我的學生,我實在很覺得一點痛楚;張將軍的屠戮,死的好像是十多人,手頭沒有記錄,說不清楚了,但我所認識的只有一個守常先生。在廈門知道了這消息之后,橢圓的臉,細細的眼睛和胡子,藍布袍,黑馬褂,就時時出現在我的眼前,其間還隱約看見絞首臺。痛楚是也有些的,但比先前淡漠了。這是我歷來的偏見:見同輩之死,總沒有像見青年之死的悲傷。”這“藍布袍,黑馬褂”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魯迅雖不是“袍褂黨”,但在北京時期的公共場合,也多以長袍馬褂出場,這就是為什么魯迅在北京的照片多以馬褂服出鏡的原因了。

    關于馬褂,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五四時期,在學術界引起一場“整理國故”運動。最初的主張是由胡適提出的。他們的觀點是,“中國自有許多好東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棄祖宗遺產一樣不肖?!濒斞刚f:“抬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凈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就現狀而言,做事本來還隨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國故,當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讀死書,至于青年,卻自有他們的活學問和新藝術,各干各事,也還沒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這面旗子來號召,那就是要中國永遠與世界隔絕了。倘以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謬絕倫!”魯迅一個形象的比喻,一針見血地說明了繼承文化遺產與創新的關系。

    現在長袍馬褂已成為中國服飾史的一個見證物,只有說相聲的或演電影、電視劇的演員才有穿戴。在不騎馬的時代,那服裝的確有些不方便,因為那畢竟是落后的“洋服”。

    達夫賞飯

    魯迅第一次書寫著名的《自嘲》,是在1932年10月12日,魯迅日記載:“午后為柳亞子書一條幅,云:‘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舊帽遮顏過鬧市,破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以請’云云。下午并《士敏土之圖》一本寄之。晚內山夫人來,邀廣平同往長春路看插花展覽會?!睆娜沼浛?,魯迅這一天的興致是很高的。前一天好友郁達夫與王映霞在聚豐園請魯迅吃飯,同席還有柳亞子夫婦、郁達夫兄嫂、林徽因。老友相聚,必是談得投機,席間柳亞子向魯迅求字。第二天魯迅詩興大發,做成一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成為魯迅的代表作。魯迅曾在《華蓋集·題記》中說:“我平生沒有學過算命,不過聽老年人說,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運,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绷鴣喿樱?886—1958),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他將魯迅贈給他的詩一直珍藏著,1954年,他將這幅魯迅親自書寫的墨跡題寫了題記,獻給了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軍事委員會毛主席、朱總司令,后來又經輾轉調撥給北京魯迅博物館。這幅墨跡條幅現存魯迅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之一。這幅作品豎寫共三列,整個條幅呈長條狀,整篇章法布局自然,筆墨濃淡有致,氣韻貫通,字體簡約大氣,趣意盎然,題跋字號稍小與落款相得益彰。

    辣椒與文學

    魯迅因肺病而逝,而一生困擾著他的疾病還有牙病和腸胃病。他的學生楊霽云認為魯迅的胃病一定與飲酒有關,于是就問魯迅:“你的酒量如何?”魯迅知道他的用意,笑著回答說:“我不大吃酒,我的胃病并非因酒而起。說來年代長遠了,還是從前初次離開紹興到南京進水師學堂的時候,冬天天氣冷,沒有衣服穿,于是不得不多吃辣椒以御寒,可就拿胃吃壞了?!濒斞高@話在他的回憶文章《瑣記》中也有明證:“一有閑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p>

    魯迅的家鄉是浙江紹興,那里的人本基本不吃辣的。他的小說《在酒樓上》記述了主人公回家鄉時到飯館,點了一斤紹酒,十個油豆腐,強調“辣醬要多”,然后他“很舒服的呷一口酒”。評道:“酒味很純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醬太淡薄,本來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濒斞傅男≌f故事新編中,羿出去打獵,腰上帶著的是五個炊餅、五株蔥和一包辣醬,結果他誤殺了老太太的黑母雞,無奈之下,他用那五個炊餅,搭上五株蔥和一包辣醬把那雞換了下來?;丶液?,發現妻子吃了升仙的藥去月亮上了,他便將那雞做了一盤辣子雞,烙了五斤餅,吃掉了。在《非攻》中,公輸般請墨子吃飯,也是備了辣椒醬、大蔥和大餅。

    喜歡辣椒,在魯迅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種習慣,辣椒醬、辣椒末,都是他吃飯時常吃的佐料,這習慣在他給許廣平的信中向她做過匯報。他在文章中也常用辣椒作比喻。他曾對所謂的“革命文學”進行了揭露,他說:“舊社會將近崩壞之際,是常常會有近似帶革命性的文學作品出現的,然而其實并非真的革命文學。例如:或者憎惡舊社會,而只是憎惡,更沒有對于將來的理想;或者也大呼改造社會,而問他要怎樣的社會,卻是不能實現的烏托邦;或者自己活得無聊了,便空泛地希望一大轉變,來作刺戟,正如飽于飲食的人,想吃些辣椒爽口?!边€說過:“革命便也是那頹廢者的新刺戟之一,正如饕餮者饜足了肥甘,味厭了,胃弱了,便要吃胡椒和辣椒之類,使額上出一點小汗,才能送下半碗飯去一般?!?/p>

    魯迅有一篇雜文《止哭文學》,他在《大晚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倡辣椒救國》,文中說:“北方人自小在母親懷里,大哭的時候,倘使母親拿一只辣茄子給小兒咬,很靈驗的可以立止大哭……現在的中國,仿佛是一個在大哭時的北方嬰孩,倘使要制止他討厭的哭聲,只要多多的給辣茄子他咬。”魯迅駁斥了這種謬論:“辣椒可以止小兒的大哭,真是空前絕后的奇聞,倘是真的,中國人可實在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別‘民族’了。然而也很分明的看見了這種‘文學’的企圖,是在給人一辣而不死,‘制止他討厭的哭聲’,靜候著拔都元帥?!彼赋觯骸安贿^,這是無效的,遠不如哭則‘格殺勿論’的靈驗。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們等待著遮眼文學罷。”

    “夜里睡不著,又計畫著明天吃辣子雞,又怕和前回吃過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樣,愈加睡不著了。”這是魯迅行文的幽默。

    批評家與廚子

    魯迅本就是一個批評家,他說:“凡中國的批評文字,我總是越看越胡涂,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是來自印度的:“有一個很普通的比喻。他們說:一個老翁和一個孩子用一匹驢子馱著貨物去出賣,貨賣去了,孩子騎驢回來,老翁跟著走。但路人責備他了,說是不曉事,叫老年人徒步。他們便換了一個地位,而旁人又說老人忍心;老人忙將孩子抱到鞍鞒上,后來看見的人卻說他們殘酷;于是都下來,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是呆子,空著現成的驢子卻不騎。于是老人對孩子嘆息道,我們只剩了一個辦法了,是我們兩人抬著驢子走?!边@故事的出處是來自哪一部印度的書籍還沒有查到,但至少可以印證魯迅讀書之廣博。

    魯迅對中國的批評家提出批評:“獨有靠了一兩本‘西方’的舊批評論,或則撈一點頭腦板滯的先生們的唾余,或則仗著中國固有的什么天經地義之類的,也到文壇上來踐踏,則我以為委實太濫用了批評的權威?!濒斞赶Mu家評判別人的作品時應有先解剖自己的精神,另外要求批評家有一點常識:“例如知道裸體畫和春畫的區別,接吻和性交的區別,尸體解剖和戮尸的區別,出洋留學和‘放諸四夷’的區別,筍和竹的區別,貓和老虎的區別,老虎和番菜館的區別……”他拿做菜的廚子舉例,廚子做好菜后,有人品評他的好壞,廚子總不會廚刀鐵鍋放在批評家面前說:你來做一個好的我瞧瞧。廚子只是希望吃菜的人沒有挑食忌口,沒有喝多酒,沒有發高燒。批評家只管說菜品的味道如何就已經足夠了。

    圍巾

    著名版畫家趙延年先生一生創作魯迅題材的作品有一百七十多幅。其中最著名的一幅魯迅像是在1961年創作的,以黑色為背景,魯迅表情冷峻,十字形圍巾與白色衣袍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這幅作品深入人心,給幾代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后,戴圍巾的魯迅形象經常被美術家引用。北京魯迅博物館內張松鶴、曹崇恩等創作的漢白玉魯迅像,大約就是以趙先生的畫作為原型的。1976年10月19日發行的《紀念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郵票,其中第三枚為沈堯伊《學習魯迅的革命精神》,工農兵手捧《魯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論摘錄》,這里面的魯迅像也是戴了圍巾的。

    魯迅一生的照片很多,但并沒有一張是戴圍巾的。趙先生的創作意圖是表達魯迅的硬骨頭精神。然而魯迅生活中并沒有戴圍巾的習慣,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打著不同時代的烙印。

    蕭紅回憶說:“魯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圍圍巾,冬天穿著黑土藍的棉布袍子,頭上戴著灰色氈帽,腳穿黑帆布膠皮底鞋?!彼龁桇斞福骸爸芟壬皇呛芎脗L嗎?不圍巾子,風一吹不就傷風了嗎?”魯迅答道:“從小就沒戴過手套圍巾,戴不慣。”她描述道:“魯迅先生一推開門從家里出來時,兩只手露在外邊,很寬的袖口沖著風就向前走,腋下夾著個黑綢子印花的包袱,里邊包著書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書店去了?!边@個魯迅是不是更有趣呢?

    但魯迅也不是沒有戴過圍巾。1918年11月19日魯迅日記載:“午后往瑞蚨祥買手衣二具,圍巾二條,共券十八元,與二弟分用。”在北京的冬天,一個南方人,圍巾手套還是需要戴的,而且是與二弟分享,表達了大哥濃濃的情意。1932年冬,魯迅回北京探望母親,有一天到西單商場,想買些送人的東西,沒等買,卻讓小偷竊走二元錢。魯迅寫信給許廣平告知此事說:“蓋我久不慣于圍巾手套等,萬分臃腫,舉動木然,故賊一望而知為鄉下佬也?!痹S羨蘇是魯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學生,1920年來北京投考高校,由于舉目無親,就住進八道灣,與魯迅一家關系非常親密。她回憶:“魯迅先生的習慣,每天晚飯后到母親房間里休息閑談一陣,……那把大的藤躺椅,是他每天晚上必坐的地方,晚飯后他就自己拿著茶碗和煙卷在藤椅上坐下或者躺著。老太太那時候已快到七十歲,總是躺在床上看小說或報紙,朱氏則坐在靠老太太床邊的一個單人藤椅上抽水煙,我則坐在靠老太太床的另一端的一個小凳上打毛線?!濒斞傅囊粭l毛線圍巾,就是許羨蘇織好送給魯迅的。如今魯迅博物館的展柜中,就展出著那條毛線的圍巾。

    (本文摘自《走近魯迅》,蕭振鳴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6月第一版,定價:58.00元)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二页在线播放| 9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丰满白嫩大屁股ass |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久久精品视频99精品视频150| 九九九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在线视频日韩精品|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一|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2021|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 |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精品第一页爽爽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