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網絡文學需要深耕
我在大學里做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網絡文學是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中的一部分,自然會關注網絡文學這一塊。關于網絡文學的現實題材問題,近幾年提得比較多,應該說和評獎、排行榜以及政策扶持有很大關系。
至少在 2014年之前,沒有像現在這樣強調網絡文學的現實題材。雖然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不乏現實題材的文本,但從題材比例構成看,客觀地說現實題材并不是平臺所致力推動的。舉個例子,2018年在上海評出的“網絡文學20年20部”,入選的作品大多數還是幻想和穿越類的。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網絡文學和傳統紙媒文學的不同之處,往大處說,是網絡文學對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承認這一前提,我們才能理解近幾年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倡導,某種程度上是網絡文學的題材糾偏和矯正,也可以說在穿越和幻想題材取得突出成績的基礎上,拓展網絡文學在現實題材方面的可能性。
現在各種評獎和排行榜所推出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綜合考量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完成度高的作品并不多,更不要說有共識度的經典作品,大量所謂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只是“寫現實題材”而已。因此,當下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的空間很大。
2014年之前網絡文學生態依靠寫作者和讀者自我調節。未有盈利模式之前如此,資本介入之后,還是讀者優先原則。無論是平臺,還是寫作者,網絡文學的粉絲經濟特征決定了它的獲利建立在寫作者和讀者的契約關系。有一個讀者才能多一份收益。2014年是一個轉折點,國家宏觀的文化決策和管理介入到網絡文學生產。網絡文學不僅滿足國民日常文學消費,同時也要承擔國家主旋律文學生產。在充分尊重網絡文學特征的前提下,題材選擇和引導只能是“有限度”地劃線調控。更大的空間則在決策和管理者經由政策扶持、評獎和排行榜來引導網絡文學向現實題材方向走,進而拓展網絡文學新疆域。從這幾年的情況看,這種引導的效果相當鮮明,網絡文學領地慢慢地崛起了寫現實題材的作者群體,這些作者許多是從傳統期刊和網絡文學的其他題材類型被吸引遷移過來。
如果從類型文學的角度看,并不能完全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來框定近幾年網絡文學出現的現實題材熱,這些寫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提供了一種“新類型”。這種“新類型”,從我接觸的作品看,現在大多數還停留在填補現實題材空白的階段。其中,行業故事和回應國家宏大決策的占了很大份額。回應國家宏大決策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這幾年出現得不少,但往往是停留在簡單“圖解”層面的多,文學地表達的少。在這方面,傳統紙媒現實主義文學是有成功經驗可資借鑒的。每個行業或職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行業內部的體驗性寫作對行業外讀者先天有吸引力,尤其不少自帶神秘性的行業。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僅僅是行業揭秘式的填補題材空白,這樣的空白會越來越少,行業故事會自我稀釋。因此,現實題材的行業或職業故事也需要深耕,比如我們看到的當下網絡行業故事的“職業人”并沒有幾個稱得上文學意義的“典型人物”。這應該是一個常識:現實題材文學不等于現實主義文學。從現實題材文學到現實主義文學有多遠?現實題材紅利還能吃多久?網絡文學能不能成為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新地?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