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天地 大有可為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戲劇創作的當代路徑
話劇《情系賀蘭》
時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聯合舉辦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活動,這些優秀作品以豐富多樣的題材、頗具時代特征的鮮明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側面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輝煌歷程。其中,聚焦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農村現實題材戲劇,在秉承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基礎上,著眼于當前的農村變革,展現了當下農村發生歷史巨變的現實圖景,彰顯了鄉村建設者昂揚奮斗的精神意志,剖析了改革求變的深刻意義,充分發揮了現實主義戲劇參與社會進程的實踐功能和時代意義,以創新性的舞臺呈現拓展了農村現實題材戲劇創作的邊界。
一、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戲劇創作為現實主義農村題材戲劇提供了可供書寫的新形象,更呼喚戲劇創作者從生活中汲取、提煉具體的、個別的、獨特的平民英雄形象。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農民、農業一直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的社會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工作的深入推進,奮戰在脫貧一線的人民群眾和全國290多萬扶貧干部等許許多多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者,成為站在時代潮頭的勇者。聚焦與塑造這些參與新時代農村偉大變革的奮斗者、見證者,成為新時代滿腔激情的抒寫者,描繪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是戲劇創作者為時代立言、為人民發聲的使命與職責。
在此次展演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農村題材戲劇的人物長廊中樹起了一批感人至深的新的藝術形象。他們中有的是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如話劇《情系賀蘭》中的第一書記閩蘭,她帶病以自己的柔弱之軀和足以讓男兒汗顏的倔強與頑強,用滿腔熱忱點燃了農民脫貧的信念之光,以生命表現了共產黨人不畏犧牲、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感人情懷;還有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里的馬向陽,這位從大城市農科院的助理研究員變成家鄉大槐樹村扶貧干部的第一書記,以滿腔熱血一心想讓大槐樹下“長出金子”,實現了從城市青年到人民公仆的轉變。有的是“最美村干部”,如話劇《金色的胡楊》里,村干部劉國忠就像大漠上的一棵胡楊,堅韌不拔、堅守一方,牢牢扎根新疆大地,帶領科克墩村各族群眾與貧困決戰、強村富民。有的是掌握著先進科學技術的當代知識分子,如話劇《農民院士》中,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把個人榮辱與家國命運、百姓福祉緊緊相連,帶領科研團隊扎根貧困山鄉,把實驗帶到田間,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切實的行動、真誠的付出讓拉祜族鄉親跟上了時代步伐,過上了幸福生活。有的是新農村生活的建設者、歌唱者,如彩調劇《新劉三姐》里,新時代的“劉三姐”不僅人美歌甜,對網絡時代的一些流行事物也學習吸收很快,不僅擁有現代女性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還用人格魅力影響了自己的團隊和家鄉,用遠古先人的深淺吟唱喚醒每個壯鄉人脫貧、脫困的信念和對文化傳承的堅守。這些新人物、新形象的塑造中既具有情感的深度,又富有人性的溫度,還具有時代的高度,從人民中來、到群眾中去,閃耀著共產黨員一心帶領人民群眾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光輝。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塑造“具體的”“這一個”新人物,用心打磨挺身而出的凡人而非“從天而降”的英雄,是表現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戲劇對創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這類戲劇所取得的成功是摒棄了帶有先驗色彩度的英雄主義,挖掘現實情境下凡人獲得成長的契機和境遇對“人”的深度關注與探討所取得的成功。這些新題材呼喚創作者們從人物性格出發,從新生活中汲取、提煉真實、獨特的戲劇沖突,在沖突中探討具有普遍意義的扶貧問題,而不是從某種預設觀念出發,使扶貧路上的沖突成為對“扶貧”這一概念的簡單解釋,使劇中人成為解釋概念的“工具人”。洞察獨特人物的個性色彩,洞察這種矛盾如何影響著人物獨特的生活命運,才能達到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二、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戲劇的創作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現實主義農村題材戲劇的題材路徑與戲劇情境,更要求戲劇創作者深耕鄉村熱土,從真實可感的生活中精準打撈新時代的詩意。
從此次展演劇目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今的農村題材戲劇描繪的已不再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田漢創作的《獲虎之夜》、洪深創作的《農村三部曲》中那樣的農村場景,也不再是改革開放以后《狗兒爺涅槃》《桑樹坪紀事》中展現的戲劇場面了,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現實題材戲劇已經生發出精準扶貧、科技扶貧、深耕產業新業態、拓展延伸產業鏈、大學生村官、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易地搬遷、鄉愁和新鄉愁等豐富的題材路徑與戲劇情境。這既歸功于當下戲劇工作者積極參與時代進程,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與局部、歷史與現實的多重關系中全方位、多角度把握當代農村發展的創作實踐,對戲劇創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無論從人員的流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去考量,還是從觀念意識的變化、生活風尚的更新來觀察,一個在我們過去的歷史和想象中從未有過的新農村正在這個時代形成。一些舊事物已悄然消逝、崩毀或艱難重建,而更多的新事物正在迅速生長。戲劇創作者僅憑經驗和想象閉門造車已經難有作為,必須深耕鄉村熱土、扎根人民,才能跟上時代變化,表現農村真實的歷史境遇、時代特征和生活景況。
在現實的創作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表現精準扶貧的農村題材戲劇因為目的一致、結果相同、路徑及人物相似,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甚至有些劇明明講的是不同人、不同地方的故事,觀眾卻覺得似曾相識、換湯不換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深入生活。因為對于戲劇創作來說,越具體,越有力。戲劇創作者們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發掘時代生活的底蘊、不同地域的世態人心,真正了解農村脫貧的艱難、艱苦與使命之艱巨,看到不同性格的扶貧干部們處在不同地域、面對不同人群、遭遇不同挑戰時的各自應對,看到他們各自的難處與苦楚。同樣是表現以新作物種植發展經濟的話劇,《金色的胡楊》中的新疆農民害怕個人利益遭受損失故而患得患失;《情系賀蘭》中苦怕了、窮怕了的農民則不相信閩蘭會長期留在此地,不相信貧瘠的土地上能長出葡萄,更不相信這里能成葡萄酒生產線,于是懶散慣了的農民們在開荒過程中打起了退堂鼓;《農民院士》中,朱有勇院士所代表的外來的科技與進步力量,與群山深處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發生了激烈碰撞。朱院士和他的團隊送來了豬仔、雞苗,沒有發展理念和經營頭腦的鄉民們居然把它們吃掉了。朱院士要帶領鄉民們種植經濟作物,他們卻要等待觀望……脫貧攻堅的偉大工程是復雜的,要改變農民因襲已久的落后生活習慣,把他們從惡劣的居住環境中遷移出來,把他們從貧困的精神狀態里解脫出來,這樣的工程需要戲劇創作者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拒絕把現實的種種復雜性簡單化、概念化。惟其艱難,方顯偉大。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是不斷奮斗的輝煌征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而聚焦新時代,講好中國的發展故事,則是戲劇工作者對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有力呼應。
人民是歷史舞臺上的“劇中人”,更是書寫民族史詩的“劇作者”。不忘來路,方能致遠。新時代戲劇工作者必須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從廣闊的天地中汲取營養,和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如此,中國的現實主義戲劇定將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與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