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茲·斯巴修:“中國哲學給我前所未有觸動”
不久前,我翻譯的老子著作《道德經》在阿爾巴尼亞出版,受到當地讀者、學者和媒體的好評。在翻譯《道德經》前,我曾想翻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卻始終不敢邁出第一步。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古代漢語較之于現代漢語更為復雜抽象、難度更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對中國古代哲學的了解還不夠深入,擔心無法將豐富深邃的思想內涵傳達給讀者。
幾年來,我翻譯了多個領域的中文圖書,包括著名文學作品,也不乏經濟、歷史、政治等方面的著作,而令我獲得最大樂趣的則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通過對這些術語的翻譯和詮釋,我發現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輝煌歷史中對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創造出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寬廣深邃的精神世界。例如,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強調“仁義”“和諧”,倡導“厚德載物”“道法自然”,追求“天下一家”和“世界大同”,這些價值觀念與當今世界應有的發展趨勢相吻合,為解決世界面臨的許多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危機、氣候變暖等各類挑戰之時,各國民眾可以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獲得諸多啟示,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一起建設更為公平繁榮的世界。
通過翻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古代漢語的理解更深入了,于是著手翻譯《道德經》。與翻譯其他領域的作品不同,中國哲學給我前所未有觸動。經由文字,我仿佛抵達思想本身,更為深刻地體認到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價值,進而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些經典著作凝聚了中華文明精粹,通過閱讀它們,世人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和中華民族,還可以更為清晰地理解中國的國家政策和發展道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引用孔子、老子、莊子等古代哲學家的名句,探討和解答當代問題,表達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發展、共同前進的愿望。
我翻譯的阿爾巴尼亞文版《道德經》甫一出版便引起哲學界人士的極大興趣。地拉那大學哲學系教授杰爾吉·西納尼特意為該書撰寫了序言,我們還希望將其收入阿爾巴尼亞各大學哲學系教材,讓學生們在學習西方哲學的同時,也有機會學習和了解中國哲學。我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阿爾巴尼亞學者和哲學家希望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從而增進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了解。
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民間交往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交流是各國民眾間的溝通橋梁,可以增進相互理解,增加彼此認同。在當前全球面臨新挑戰的情況下,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近幾年來,阿爾巴尼亞與中國在文化藝術、青年交流等領域的互動十分頻繁,內容豐富多彩,我有幸也參與其中。2016年,我協助中國駐阿使館翻譯“一帶一路”阿文畫冊,首次實現“一帶一路”主題圖書在阿落地。我要強調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推進阿中圖書翻譯出版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2015年,阿爾巴尼亞和中國簽署了《經典圖書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協議》,短短6年內,翻譯出版了幾十部中文圖書,內容從古至今,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全方位、多維度地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簡介
伊利亞茲·斯巴修,1955年生,阿爾巴尼亞翻譯家、漢學家,阿中文化協會會長,曾留學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并在阿爾巴尼亞駐華使館工作過。2013年,他將莫言的長篇小說《蛙》翻譯成阿爾巴尼亞語,這是第一部由中文直接翻譯為阿爾巴尼亞語的中國當代作品。此后,他還譯有莫言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厲以寧經濟學著作《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書。2017年,斯巴修榮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