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釋放新動能
如今的美術,外延正持續拓展,不僅包括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門類,也包含攝影、影像、綜合材料等新媒體藝術,還涉及設計、公共藝術、城鄉建筑、文化創意等藝術領域。在作品內涵層面,美術努力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價值理念、展示文化魅力、塑造國家形象。與此同時,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美術,更積極回應現實需求,成為具有實際生產力和推動力的“新動能”,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與時代同頻共振,是近年來美術創作的強勁引擎。美術工作者一直保持“在場”與“發聲”,以高度的責任感、嫻熟的專業技能和充沛的情感,借助色彩、造型、影像等講述中國故事,用精品力作記錄時代。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大批美術工作者用創作表達態度,傳遞情感,助力抗疫。抗疫主題的優秀美術作品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呈現了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抗疫圖景。這些與現實同步的佳作,給人們帶來情感慰藉,傳遞激發信心、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藝術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成為融媒傳播、“跨界破圈”的典范,進一步彰顯美術作品在記錄、表現重大事件方面的優長。
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是近年來美術界服務社會的著力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藝術助力脫貧攻堅、藝術與鄉村振興聯動等,改變了鄉村經濟模式、文化格局與生態面貌。例如,高等院校師生、文化藝術公益組織紛紛走進鄉村,向當地村民、兒童傳播美術知識,幫助其拓展視野,引導他們重新認識手工技藝,讓美術發揮“扶智”的功能。再如,藝術設計助力鄉村建設,改造公共文化空間,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與路徑。藝術家與村民、村落、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讓文化創意與傳統文明相融合,“接地氣”的藝術搭建起個體與群體、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橋梁。在美化鄉村的同時保存千年文脈,賦予鄉村建設個性化表達,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將為“十四五”期間的“鄉村建設行動”提供持續動力。
多維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是近年來美術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方向。美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不僅拓寬了傳統美術的邊界和表現形態,促成了美術創作、傳播與消費的一體化,培育出數字美術館、云展覽等文化新業態,更促進了設計領域的升維。環境設計注重通過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建設的現代化推進城市更新,建筑設計使用新型技術手段提升生態與可持續建筑設計水平,工業設計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能力顯著增強,園林設計通過數字化應用更好發揮生態效益和維護生態平衡,平面設計凸顯創意表達和互動傳播……這些都在相關領域培育出不少新興經濟增長點。美術的特性在文創領域的應用尤為廣泛,因為創意的呈現有賴于設計師提取關鍵要素、形成方案、精心研發,設計出高品質的視覺識別系統,從而增加產品附加值,甚至重塑品牌形象。美術追求風格、凸顯個性的屬性,以及激發創新思維、孵化創意人才的雄厚優勢,都有助于促進工業迭代和服務優化。
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大眾審美,是美術通過美育開啟美好生活的無形力量。在萬物皆媒的新傳播語境中,美術與生活的邊界日漸消弭,“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日常生活化”的趨勢愈加凸顯。伴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美術與生活、社會的融合度越來越高,以多種途徑觸達個體,并深刻影響大眾的審美觀念,以多樣化的形態釋放新的能量。當打卡博物館、美術館蔚然成風,當手機攝影成為記錄、表現、分享生活美的方式,“人人都是藝術家”正成為現實。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些都可以視為社會美育的組成部分。伴隨著文化公園、博物館、美術館等公益性藝術機構的建設,以藝術普及為主、追求均等化的社會美育,更具廣闊性、自發性,從而促進著大眾審美素質的提升。
時代發展對藝術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新使命。美術不僅承擔著“創造美”的功能,更積極主動地適應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深度參與經濟社會建設,通過各種方式和載體把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不斷蓄積新動能、創造新價值。